【編者按】台灣防疫三年後,台灣人對於防疫成效的事實與評價為何?在科技社會複雜的治理因素下,尤其受到哪個變項的影響?本主題另有學術論文〈科學知識遇上意識形態?民眾對於 COVID-19 疫情訊息的態度與認知〉發表於《傳播研究與實踐》期刊,如欲了解問卷設計與完整調查過程的讀者可參考閱讀。
(黃俊儒,台灣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防疫中的不安與躁動
病毒的終結仍得倚靠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公衛戰略,而不是靠投票來決定牠的去留。
隱然地,這一場百年一遇的世紀大疫似乎逐漸要看到曙光了。只是在防疫過程中的各種爭議似乎至今仍餘波蕩漾,除了先前台北市長選舉中,原擔任防疫指揮官的陳時中先生因為仇恨值爆表而中箭落馬之外,剛上任行政院長的陳建仁先生也還在各種疫苗採購的質詢中疲於奔命,眼見即將到來的明年總統大選,恐怕也難逃這個議題的滋擾。
在這次COVID-19期間,防疫工作與政治立場的糾葛,也經常發生在歐美的案例中,尤其當時在川普(Donald Trump,另譯特朗普)領政下的美國,共和黨及民主黨呈現出對於防疫措施極度不同的看法,甚至對於科學家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落差。
記得2020年美國大選變天之後,受拜登(Joe Biden)任命為首席防疫顧問的佛奇(Anthony Fauci),在第一場記者會就說:「能依循證據,讓科學說話,有種獲得自由的感覺。」可見防疫過程中,政治對於科學治理的影響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不同國家及區域對於政治極化的反應有著十分不一樣的內裡。
台灣在這次疫情中,也同樣經歷過幾次上沖下洗的不同階段,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2020年1月5日起,開始每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並說明最新疫情狀況,到2021年5月中爆發大規模本土社區感染並提升至第三級疫情警戒標準之後,整個疫情期間的防疫基調開始從「平緩期」進入「爭議期」。當時的社會氣氛浮動、人心惶惶,隨後就進入了各種疫苗搶打潮及採購爭議的階段,堪稱是防疫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由於病毒及流行病這類議題,原本就與科學及民生息息相關,在時間緊迫及健康威脅的雙重壓力夾擊之下,科學知識的不確定性導致防疫策略的游移,也使得整體事件變得高度政治敏感。在訊息紛亂且過剩的科技社會中,這類防疫科學知識如何能有助於政治決策及民眾參與討論,是各界人士都關心的議題,畢竟病毒的終結仍得倚靠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公衛戰略,而不是靠投票來決定牠的去留。

實證研究
研究的結果十分耐人尋味,在這些不同的題項中,發現填答的反應幾乎跟民眾所具備的知識程度及學科領域沒有關連性,但卻與個人的政黨傾向有顯著相關。
有效的防疫系統化措施,需要仰賴民眾們的集體配合,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犧牲。許多國家在COVID-19期間所陸續進行的調查研究,多看見各種假新聞可能造成民眾對於風險大小程度的不同感知,嚴重者甚至促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敵意,例如自由派與保守派、訊息充分者與訊息欠缺者、年輕及年老之間等,就可能因為對於訊息解讀的不同調,而導致迥異的政策配合度,甚至可以為了戴不戴口罩大打出手。
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在台灣主導了一個學術性的研究調查,試圖瞭解這種因為假訊息、群體認同所造成的極端化現象存在的情形,當各路勢力都同時在影響民眾對於疫情的解讀時,到底哪一種力量會最明顯主宰民眾的態度與認知?這個問題的解答,將會關連疫情期間的科學傳播效果,並間接地影響防疫策略的落實程度。
實際的作法上,我們透過問卷的設計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在2021年8月11日至16日期間,時值台灣衛福部剛剛核准國產高端疫苗的緊急授權專案,以及民間積極協助政府向國外購買BNT疫苗的時期,在此時限內共獲得1,250份的有效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