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灣深度

陌生的台灣醫院——當獨居、雙老家庭的移台老年港人患病、入院

活了幾十年,求診、看病、住院,現在這些都要重新學習、適應。

2023年3月5日,林榮基站在銅鑼灣書店的陽台。

2023年3月5日,林榮基站在銅鑼灣書店的陽台。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袁慧妍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3-12

#雙老家庭#獨居#香港老人#香港大離散

2022年10月的一天,一名台北馬偕紀念醫院醫生到林榮基的銅鑼灣書店取書。他早前訂了書,但書店有些日子沒開門。

「之前我病了。肺腺癌,第一期。」林榮基說。
「哦是這樣......還好呀,很多人發現時都很晚了。」醫師安慰着,並透露他是放射診斷科資深主治醫生,主要負責心血管、心臟病等醫學影像判讀。
「我想請教,化療以後,吃什麼東西好呢?」林榮基乘機請教。

二人聊了幾句,交換了聯絡。醫生臨離開書店時囑咐,關於病症的事都可再詢問他。

67歲的林榮基於2022年8月發現患上肺腺癌。一個月後,他被就推進手術室,割了五分之二個左肺,並留院8天。術後一個月,他常常覺得人很易累,「呼吸的氧氣不夠,走樓梯會喘,我都避開樓梯了。」不過走平路走得久,傷口也會痛,他就吞下止痛藥,1天吃3次,藥力使他精神欠佳,「有時書店很靜,沒什麼人,就索性早點關門、休息。」

林榮基於2019年移居台灣,銅鑼灣書店於2020年在台北重開。這些年,他一直獨居。性格使然,他覺得自己能撐過來,就不會打攪朋友。出院那天,他騙朋友已有人接送,然後獨自走了十數分鐘的路,回到書店。

「不想煩人,我一向都是這樣。」林榮基說。

台灣,是近年不少香港中老年人移居之地——發展第二人生也好,退休養老也好,這裏的語言、文化,看似跟香港最接近了。不過,人上了年紀,病痛也一併來移居過來,他們才發現,原來對台灣的醫療制度和運作都很陌生——不懂上網預約求診、家人要共同住進醫院陪病、不清楚健保以外的收費,還加上語言用詞的文化差異等等。

活了幾十年,現在這些都要重新學習、適應。

2023年3月5日,台北,林榮基在銅鑼灣書店内吃飯。
2023年3月5日,台北,林榮基在銅鑼灣書店内吃飯。攝:陳焯煇/端傳媒

對異地醫療的陌生感

2022年10月底,林榮基到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覆診,當天早上同時要見內科和外科醫生。

他比預定時間早到,刷健保卡登記之後,在醫院內繞了一兩個圈,就迷路了,找不回那個指定的大樓。「福音樓在哪裏呀……」他拿着印有覆診資料的紙張,站在走廊中間自言自語,左望右望,見到醫院志工,就拉着來問。志工指示他「前面就是了」,但他反覆走了兩三遍,還是找不到,「覺得指示有點亂……」

好不容易找回那個診療室,他在外面看着電腦螢幕的輪籌號碼,同時研究一旦錯過了號碼,要等多久才可「插隊」見醫生。

這不是林榮基預想過的台灣新生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