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俄烏戰爭一周年國際深度

牢獄之災、道德負疚、親友反目:被俄烏戰爭裹挾的白俄羅斯人

「戰爭沒有勝利日,勝利日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憧憬。於烏克蘭是如此,於我們都是如此。」

2023年2月4日,烏克蘭首都基輔,親友為一名抵抗俄軍入侵陣亡的白羅斯志願軍舉行喪禮,一名參加者揮動白羅斯人民共和國國旗。

2023年2月4日,烏克蘭首都基輔,親友為一名抵抗俄軍入侵陣亡的白羅斯志願軍舉行喪禮,一名參加者揮動白羅斯人民共和國國旗。攝:Roman Pilipey/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吳言

刊登於 2023-02-26

#俄烏戰爭一周年#俄烏戰爭#白羅斯

【編者按】自俄軍於2022年2月24日正式入侵烏克蘭以來,一年的戰爭已經造成了大量死傷和難民,對交戰雙方,以及整個歐洲安全局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端傳媒將陸續刊出「俄烏戰爭一周年」專題報導和分析,探討這場完全改變國際關係的戰爭。歡迎點擊追踪。

2018年,白俄羅駐華大使館曾對國名的中文翻譯進行訂正,指出Беларусь正確的翻譯是白羅斯,但是沒有得到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如今中方還是在公開場合稱「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也沒有堅持。本文作者依照習慣,稱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雖然不是正面戰場,但是在暴力機器的裹挾下,這裏的人也被迫成為了「侵略者」。而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從來都不具有血緣上真正的分野,這裏每個人幾乎都有親人在俄羅斯或在烏克蘭,他們也隨着戰爭的爆發被不同的宣傳機器分配到了不同的位置上,親友間的談話一旦涉及戰爭,就變得小心翼翼。在所有對抗獨裁的抵抗努力都無效之後,這片土地上反對戰爭的人或承受牢獄之災、或背井離鄉,或揹負着負疚繼續在政治高壓下努力維繫着正常的生活……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後,白俄羅斯成為準戰區,隨時有可能正式派兵參戰。在出發前,我還提着一顆心,在抵達明斯克的那一刻,反而感受到了放鬆。這裏嗅不到任何戰爭的氣息,2022年的深秋初冬時節,人們的日常生活照舊:工作日擠地鐵上下班,週末蜂擁進商場,或坐在咖啡館裏談笑。就像其他任意某個國家的任意某個城市一樣。隨後,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開始浮現出來:各種瑣碎的生活細節,開始不斷提醒我戰爭的存在。

從2020年總統選舉以來,再到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白俄羅斯成為西方制裁的對象。歐美企業接連宣布退出俄白市場,店鋪關門。超市進口食品區主要擺放的是俄羅斯貨,少量僅剩的歐盟進口產品價格過高而無人問津。白俄羅斯的麥當勞拆掉了門口的金拱門招牌,換上「我們在營業」字樣,依舊人滿為患。沒有招牌的快餐店,沒有任何字樣的空白包裝,看上去十分詭異。由於關稅差異,書店裏大量的俄羅斯出版物比烏克蘭和拉脫維亞進口書便宜得多,也更好賣。

制裁帶來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白俄羅斯一所大學的海關事務專業教師告訴我,由於對各國海關關閉,海關部門用人需求驟減,大學相關專業招不到學生,相應的大學老師也面臨被裁員。學術寫作對眼前的戰爭最好閉口不談,假裝不存在,以免惹來麻煩。學術會議只講所謂歐亞一體化。各類國際合作中斷了,那就圈地自萌,舉辦各自俄白之間或者獨聯體國家內部的學術文體交流,增加貿易往來。大學裏的留學生群體幾乎只剩俄羅斯人、中國人和少量中亞人。在白俄羅斯我認識了很多俄羅斯人。他們連護照都不需要,拿着身份證就可以往返於兩國之間。

再往後,我在這裏聽到了許多人的故事:有白俄羅斯人的,有烏克蘭人的,有俄羅斯人的。情節和觀點各異,但是都離不開這場戰爭。俄羅斯政治高層的三人決策小組輕率地決定了億萬人的命運。戰爭成了無數人生活的背景音。在白俄羅斯,令我尤其感到好奇的是,這些被迫成為「侵略者」的人們在想什麼,他們怎麼看待戰爭,怎麼看待國家的今天和未來。抗爭未果之後,政權穩定未被撼動的俄白兩國,水面之下巨大的冰川是什麼樣的。聽完這些故事,我的結論是:不直面戰場,不意味着就能享有暫時的安寧。相反,這裏的人們也是受害者。他們要承受的不止是新聞頭條裏所寫的制裁和徵兵這麼簡單,還有牢獄之災、道德上的負疚、親友反目、去留的抉擇,以及一個每況愈下的國家。他們中的一些人曾經儘自己所能,直面暴力的機器,走上街頭,大聲疾呼。如今,這些勇敢者的聲音已經逐漸消散。穩定之下,我感受到的社會氛圍是悲觀的,充滿創痛。它像一股暗流,以幾近無聲的方式,在緩慢地涌動。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