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後疫情的中國宣傳:放棄宏大敘事了嗎?誰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已經勝利的敘事沒有了現代性的無限進步空間,就無法給政權進一步提供來自內部的現實合法性。

2023年1月15日,中國深圳,深圳北火車站候車大堂擺放了一個用花堆砌而成的中國國旗裝飾。

2023年1月15日,中國深圳,深圳北火車站候車大堂擺放了一個用花堆砌而成的中國國旗裝飾。攝: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李大貓

刊登於 2023-01-30

#李大貓#中國#評論

「處心積慮的無聊」,這組矛盾修辭法用來形容2023年央視春晚再恰當不過:不僅迴避了一切社會熱點,連歌功頌德的聲音都奄奄一息。如果說春晚早就纏綿病榻了好幾年,今年則是當衆拔掉了呼吸機。

春晚的破罐破摔可以看作近期中共宣傳領域變化的縮影:2022年下半年起,勞民傷財的防疫政治走到了強弩之末,尤其是宣傳機器——從四通橋事件到白紙運動,再到泄洪式開放後的死亡、恐懼、謠言和混亂,國家宣傳的缺席分外扎眼。不僅傳統官媒不再以任何宏觀層面的官方敘事和闡釋修補中國故事,連習近平政府引以為傲的社交媒體年輕化宣傳陣線也沒有動作。

無論是近幾年培育大批「小粉紅」的二次元化、萌化歡樂宣傳,還是左派記憶中靈活強大、深入民心的社會主義「思想工作」,哪怕是刻板印象中威權國家鋪天蓋地的洗腦工程,現在都很少見。人們在日常言論和思想領域感受到的影響和控制,幾乎全來自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即網信辦)。

「後疫情」也是「後宣傳」時代,網信辦成為中共意識形態工作僅剩的法寶,它的安全管理和審核邏輯主導着思想領域。宣傳式微,網信辦崛起,背後的動力究竟如何;不同的工作邏輯和風格,又將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表達產生怎樣的影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