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國際間發生三件大事,影響將會非常深遠,展望2023年的台海情勢,得先討論這三件大事。
首先,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由於國際間普遍擔心,中國會在美國備多力分之際,趁機攻打台灣,因此大幅關注台海情勢,讓台灣問題變成國際焦點。其次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中國的嚴詞恫嚇下,仍堅持訪台,引發新一波台海危機,中國不只發動大規模軍演,還首次發射彈道飛彈橫越台灣本島。
最後,是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成功掃平所有障礙,打破規則連任,將會再執政十年以上。而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想在未來的任期內,完成統一台灣的夢想。
這三件事情的發展,目前看來對台灣是有利有弊。以俄烏戰爭為例,烏克蘭意外擋住俄軍的攻擊,讓俄羅斯處於困境中,恐怕讓中國必需重新思考手中的攻台計畫。過去認為朝發夕至,幾天內就能佔領台灣的樂觀態度,隨著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不斷敗退,被打回了現實。
雖然中國並不會輕易放棄武力犯台的計畫,但俄烏戰爭的結果,肯定會逼使中國做更完善的準備,這也代表除非發生極嚴重的事件,否則中國在短時間內不會輕啟戰端。畢竟解放軍的許多關鍵武器,都還沒有成軍服役,如剛剛下水艤裝的新型福建號航空母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戰力。
區域緊急應變儲備庫
在俄烏戰爭中,歐美國家要從本國將援助的物資運到烏克蘭,往往緩不濟急。因此,將武器彈藥直接儲放在台灣周邊,能大幅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但俄烏戰爭對台灣也有負面影響,如美國提供大量的武器彈藥給烏克蘭,導致無法如期交付台灣之前所採購的裝備。原本不少生產線已因疫情而停擺,俄烏戰爭又讓情況雪上加霜,台灣所訂購的標槍反裝甲飛彈、肩射型刺針短程防空飛彈、F-16V戰機等,都被迫延遲交貨時間,嚴重影響了台灣強化國防以嚇阻中國的計畫。這種情況甚至引起美國國會的注意,除了要求美國政府儘快解決問題,也擔心烏克蘭戰事在台灣重演,因此決心加快協助台灣。在2023年度的《國防授權法》(NDAA 2023)中,美國國會批准100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分五年撥付,以協助台灣採購防衛武器,在一切為時太晚之前,搶先一步嚇阻中國。
雖然中國在短時間內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不高,但解放軍利用佩洛西訪台時所發動的軍演,已突破海峽中線的默契。近期出海的軍機,除了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西南角空域,還屢屢飛越海峽中線,持續朝台灣本島飛行一段距離後才掉頭返航。這樣的情況最常出現在海峽中線的北端,嚴重威脅台灣北部的政經中樞,很明顯是在演練對台灣發動攻擊的航線。換句話說,中國正在有計畫地訓練解放軍的飛行員,熟悉台灣海峽的空域,以準備未來的戰事。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海上,解放軍的艦艇也不斷在台海周邊活動,艦上的防空飛彈已可籠罩台灣上空,給予台灣空軍更大的壓力。
美國為了抵銷中國所施加的軍事壓力,除了定期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也邀請英國、澳洲、加拿大的海軍艦艇加入這個行列。美國國會還汲取了俄烏戰爭的經驗,一併在2023年《國防授權法》中,賦予在台灣周邊建立「區域緊急應變儲備庫(Regional contingency stockpile)」的權限。因為在俄烏戰爭中,彈藥的消耗速度實在太快,在短時間內就耗盡了北約的大半戰備庫存,歐美國家要從本國將援助的物資運到烏克蘭,也往往緩不濟急。因此,將武器彈藥直接儲放在台灣周邊,能在爆發戰事時,立即啟用,大幅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事實上,這種預先儲放武器彈藥的作法並不罕見,美國過去一直在關鍵的戰略地點,封存大量的裝備與補給,以因應戰爭危機。最好的例子是冷戰時,美國陸軍在德國境內封存大量主力戰車、裝甲車、各式火砲與彈藥,萬一前蘇聯入侵西歐,美軍可快速反應。每年還會進行例行訓練,讓士兵輕裝搭乘客機飛抵德國,啟用這批裝備,立即編成裝甲師,與北約盟國的部隊一起操演。在海上則有海上預置艦中隊(Maritime Prepositioning Ships Squadron , MPSRON),將武器裝備封存在運輸艦或貨輪中,能隨時啟封供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目前仍有一個海上預置艦中隊部署在關島附近海域。
擴大設置「區域緊急應變儲備庫」,就是將這樣的預置工作擴大,把原本可供部隊短時間作戰的物資,增加到能獨立支撐一段時間,並且準備的範圍,可能會擴及到海軍、空軍所使用的飛彈或零耗件等,此說明美軍正在認真準備履行拜登總統協防台灣的承諾。
2027年,中國攻台最可能時機點
台灣宣布將義務役的役期恢復為一年,並試行全新的教育召集制度,一次進行14天,以強化射擊、戰場救護、實戰訓練等。
美國會一改過去戰略模糊的政策,走向戰略清晰,有很多原因,但習近平打破規則連任,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因為習近平用來合理化他長期執政的藉口,可能是完成統一台灣的歷史任務。未來習近平的統治權力若受到任何挑戰,他有很高的機率,會對台灣採取激進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內部的不滿與質疑,這也讓美國與台灣感到憂慮。
就目前來看,習近平在2023年,要面對疫情大爆發與經濟持續下滑的雙重挑戰,短時間內可能會對外採取較為和緩的態度。比如重新與美國建立溝通管道以修復兩國關係,不再對日本、澳洲等國咄咄逼人,拉攏歐盟與東南亞國家來挽救經濟,但這絕不代表台海情勢將慢慢走向緩和。美國會估計2027年是中國最有可能攻台的時間點,在於這是習近平要邁向第四任的關鍵時刻,所受到的內外壓力會最大。同時這一年也是解放軍的建軍百年紀念日,幾項關鍵武器已形成戰力,但美軍調整軍事部署,以因應中國威脅的速度又不夠快,預估雙方的差距會在這一年被拉到最小,是中國最好的機會。
所以美中雙方都在與時間賽跑。中國希望在2027年前,完成攻台的準備,除了讓關鍵武器到位,也要讓空軍飛行員與海軍水手都準備好,擁有在台灣海峽活動的經驗。在經濟方面能在美國的大規模制裁下,維持一定的穩定度,並在國際間尋找到時候能支持中國的盟友。
另方面,美國則希望加快腳步,武裝台灣成一個刺蝟島,讓中國攻台時付出慘痛代價,同時強化在西太平洋的作戰準備,並開始拉攏周邊國家,籌組軍事同盟,打造一個亞洲版的小北約。在雙方攤牌的時間點來臨之前,美中關係將會處於一個又競爭、又衝突、又隨時依自身需求而短暫放緩敵意的複雜關係中,但絕不能因此誤判情勢。
夾在風暴中心點的台灣,更能感受到這樣的時間壓力,因此加快自製潛艦的興建速度,多次傳出首艦可能會趕在2023年的第三季下水,以補強台灣最缺乏的水下戰力。同時,台灣的立法院在2022年通過了《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以5年2,400億為上限,擴大生產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陸基的天劍二型野戰防空飛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專門用來攻擊敵方機場的萬劍彈等。從2023年開始起算,5年的時間剛好到2027年,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國軍希望在中國準備好之前,先讓台灣擁有充足的反制武器。
除了硬體以外,台灣已宣布將義務役的役期恢復為一年,以解決目前募兵制人力不足、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又過短的弊病。並且全力進行後備部隊改革,包括試行全新的教育召集制度,一次進行14天,以強化射擊、戰場救護、實戰訓練等課程。補強後備部隊的武器裝備,拉近與常備部隊的距離,達成「常後一體」的目標。還編成五個新的灘岸守備旅,以擴大教育召集訓練能量,強化戰時的第一線海岸守備戰力。這些增加的人力與補強訓練的新措施,也有助於台灣接收即將陸續抵台的新武器,如機動型岸置魚叉反艦飛彈、M1A2T主力戰車、海馬斯多管火箭等,都預計會在2023年至2024年之間開始交付。
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在美國表達將會介入台海戰事後,日本研判已經無法置身事外。因為美國在日本擁有大量的基地,雙方所簽署的《美日安保條約》也明定,日本必需在美軍出動時提供支援。
日本為了防範未來危機,已決定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修改國家安全保障三文件,定調中國為最大的戰略挑戰,並賦予自衛隊主動反擊的法源基礎,研發與採購長程巡弋飛彈與反艦飛彈,強化西南諸島的防衛能力。這包括在宮古島、石垣島等靠近台灣的島嶼,部署12式反艦飛彈、03式防空飛彈與電戰部隊,以嚴密監控跟中國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台周邊海域,與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宮古海峽。
美中軍備競賽的隱憂
中國近幾年對台灣採取堅辟清野的政策,不斷加強武力恫嚇,也有可能改弦更張,在2023年又回到和戰兩手策略,推出利誘大餅,以緩解台商的出走潮。
但在這場競賽中,美中雙方都有隱憂。對美國來說,要團結盟邦以對抗中國,有其難度,畢竟中國龐大的市場,對許多國家來說,是難以割捨的經濟利益。特別是距離中國越遠,越沒有地緣利害關係的國家,就越不支持美國與中國的全面競爭。這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國。
雖然德國因為俄烏戰爭,也開始檢討過去太依賴中、俄兩國的問題,但總理蕭茲(Olaf Scholz,港譯朔爾茨),在二十大以後立刻啟程訪問中國,並帶領大批德國企業家隨行,就可以知道德國仍然十分重視中國市場,不願意見到美中兩國的對抗傷害其商業利益。德國在歐盟處於主導地位,歐盟與北約的成員國高度重疊,也讓美國在中國事務上,難以獲得北約的全面支持。2023年中國一定會嘗試與歐盟修復關係,值得觀察這些歐洲國家的反應與態度。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與中國經貿關係緊密的東南亞國家中,甚至包括美國國內的許多跨國企業,都在中國有大量投資。雖然在前任總統川普執政時,已因美中貿易戰,掀起過一波出走潮,但與多年投資中國的熱潮相比,仍然只是九牛一毛。2023年投資中國的企業會不會因疫情關係與美國的制裁,選擇加速撤出中國,將是美中角力下的關鍵指標。除此之外,美國雖然想要儘快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但國會的步調卻不一,100億美元的無償軍援,在撥款法案中並未列入,只剩下每年20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MF)額度,並可撥交10億美元剩餘國防物資給台灣,這無疑拖慢了美國協助台灣的整體計畫。
對中國來說,現在最感到棘手的問題,是美國不斷加強對半導體的管制。包括限制高階晶片賣到中國,阻撓中國取得先進制程所需的精密機械與技術,這除了會打擊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上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限制中國研發先進武器的能力。由於這種限制敵方運算能力的新戰略,並不會立即產生影響,差距會在一段時間後才慢慢浮現。這將導致中國在接下來幾年內,越來越焦慮,擔心解放軍在2027年以後,開始大幅落後美軍,而逼使中國採取不理性的行動。中國為了突破美國的晶片管制,已投入大量的國家資源,希望建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產業,2023年是否能有所突破,對中國來說至為重要。
此外,信任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重新建立起來。中國一方面全面放棄動態清零政策,另一方面再度笑臉迎人,不只已與澳洲重啟經貿、國防對話,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甚至在中斷數年後再度訪問中國。但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港譯阿爾巴尼斯)為了化解外界疑慮,表示澳洲不會因此低頭退讓。中國重啟的外交攻勢,是否能達到既定目標,恐怕很值得繼續觀察。
中國近幾年對台灣採取堅辟清野的政策,不斷加強武力恫嚇,也有可能改弦更張,在2023年又回到和戰兩手策略,推出利誘大餅,以緩解台商的出走潮。不過美中兩強的全面競賽,絕不會因此停歇,笑臉迎人只是爭取時間的手段,美中雙方應該都心知肚明,台灣不應該因此失去警覺。
棋子又谈何利弊? 最后不一样要听主人的话?
烏克蘭人告訴我們,國家整體的戰鬥意志很重要。台灣在這方面要再努力一點。就此看來,台灣人還是有點太chill了。
好文,台灣人更應細讀。
臺灣應該加速讓國防預算增加到5%GDP甚至更高,在2027年前完善國民防衛隊跟各種不對稱作戰準備。
寫得極好 深入淺出
文章写得简洁深刻,非常棒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