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波波」的醫師夢:台灣海歸牙醫爭議十餘年,難題該何解?

波波醫師的專業能力為甚麼無法取信本地醫師?「技不如人」真是如此嗎?

插畫:Wilson Tsang

端傳媒實習記者 陳禹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12-27

#牙醫#波波醫師#醫師法#台灣醫療

350,是台灣牙醫師公會對每年牙醫學系招生總人數的建議;391,則是總額管制下的年招生名額。但離開台灣、前往海外就讀醫學院的學生,則不受總額管制的限制。而此,紛擾台灣醫療已逾十年。

11月13日午後,身穿白衣、頭繫黃色標語、手在胸前比叉的抗議人群,在台北市街頭集體躺平,他們齊聲大喊:「反特權、反黑箱、要公平、護健康!」這些人是台灣牙醫師,他們走上街頭,抗議「有人」躺平就能當醫師。

他們口中的「有人」,說的是「波波」醫師;「波波」是台灣對留學波蘭醫學院學生的稱呼,波蘭自2004年加入歐盟,成為《醫師法》認定不須學歷甄試地區後,一躍成為台灣學生留學習醫的熱門國家。爾後,另有前往西班牙、捷克等國就讀的台灣學生,如今,這些被稱為「波波」的牙醫系在學學生,已超過台灣每年牙醫系畢業生總數。

學歷甄試

學歷甄試分為第一階段筆試與第二階段模擬臨床操作,各階段考試合格標準由甄試小組決定,過往學生通過率僅3%~6%。過去台灣開放歐洲等九大地區學生不須經過學歷甄試即可參加國考,2023年起,除了當地註冊醫師且執業五年以上者,其他一律須經學歷甄試。

牙醫師陳柄世指責政府多年的不作為,曾參與十年前的531大遊行——台灣最早反對「波波學歷」的倡議行動,也是有史以來罕見大規模的醫學生運動——講到激動處,他不禁義憤填膺:「十年前我在中正紀念堂前抗議,為什麼十年之後,我又要站在這裡?」

牙醫師們這次反對的不是別的,正是爭執許久的外國學歷醫師爭議,今年5月30日《醫師法》修法,明定今(2022)年底12月31日以後入學的學生,一律需經學歷甄試才能參與國家考試;在過去,只要是歐洲、日本、美國、加拿大、南非、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及香港等九大地區的西醫、牙醫、中醫畢業生,不需經過學歷甄試,即可參加第一階段醫師國考。之後,自2023年元旦起,如非當地註冊醫師、且執業五年以上者,一律得參加學歷甄試才能參加國考。

對這群上街的牙醫師來說,他們質疑的是《醫師法》的七項附帶決議;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指出,國外學歷通過國考牙醫師一階、當年度卻未獲分發現象,自2017年開始,累積至今已有近400名學生排隊等待適應訓練。在今年5月立法院衛生環境委員會議,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和次長石崇良證實,正在赴外習醫兩大國波蘭、西班牙就讀牙醫系的學生共有600人,且未來五到六年回台的人數會更多,「塞車」情形即將日益加重。

附帶決議為了解決外國學歷學生等待實習排隊卡關的問題,提出以偏鄉公費服務,並增加現行衛福部提出的一年分發給外國學歷學生的50名臨床實作訓練額,計畫在四年內解決400名學生的排隊問題。

適應訓練

根據《醫師法》第4-1條規定,國外學歷學生考過國考後,需在教學醫院等級醫院進行「適應訓練」(即實習),透過在台灣現場教育訓練,學習在地的治療方式、醫病溝通等,確保學生能適應台灣執業環境。

「牙醫系是一個手工業,如果這個行業每年增加更多實習生,這個系有辦法好好訓練學生嗎?」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青年委員會委員許明翰說,如果以現在400名學生分四年加入適應訓練,平均一年增加100位學生,教學醫院現場恐難負荷,不僅每位老師平均負責學生變多,每個學生可獲得實際練習的機會也隨之減少。對於重視「手作」的牙醫養成,可能將大打折扣。

同時,在台灣社會爭議十餘年的「波波醫師」,如今重回輿論視野,不少民眾也對其專業能力打上問號。波波醫師的專業能力為甚麼無法取信本地醫師?「技不如人」真是如此嗎?

2022年11月14日,台北,國內牙醫師及醫學院學生在立法院前陳情抗議。
2022年11月13日,台北,國內牙醫師及醫學院學生在立法院前陳情抗議。圖:本土小牙醫聯盟 Facebook

跨海習醫,外國牙醫養成記

不管是哪國實習生,十個總會有一、兩個能力不足或態度不佳;外國學生更可能意識到會有一定比例的人不喜歡你,將你的表現放大,所以態度會更謙虛。

江昱安回台考到醫師執照後已執業多年,非醫學系畢業的他,原本唸醫不在他的職涯規劃,但大學畢業後不巧碰上金融海嘯,使他萌發繼續升學讀書的念頭。江昱安想到自己矯正牙齒經驗,良好的效果讓他覺得牙科很神奇,可以大幅度改變一個人的臉形;自己也對美術和手做有興趣,在和牙醫師親戚諮詢後,2008年出國赴波蘭習醫。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