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閘,澳門邊境。那裏接通中國珠海拱北口岸,是80年代人們移居到澳門的第一個落腳地。在密密麻麻的民居大廈中間,有三條規格一模一樣的街道,上面貿易行、藥房林立,佔了不止20個舖位,人流如鯽,多年來,形成一個龐大的水貨集散地。
每早七點,東主會把各式各樣的紅酒、貓狗糧,還有當季的貨物拿出來,貼上張張白紙,用醒目的紅字列上價錢、毛利,還有過關後接頭的地點。從早到晚,這邊幾乎所有人都在忙。店員開箱分貨,水貨客四處比價,買好化妝品或煙酒,裝進袋子便一路穿梭,15分鐘後到拱北交貨。
曉丹擠進人群裏,在店門口看來看去,買了一瓶茅台。他指指前面的阿姨,教記者看︰凡是背包塞到「起曬角(鼓的滿滿)」,手提着兩大袋的,都是老手、拼命的人。他今年25歲,大學時期開始在香港做收藏品買賣,「炒家為主,水貨為副」。但2020年中港封關,幾乎砸斷了陸路水貨產業鏈,貨物轉移,澳門「由輔助成了主力」。他一人到澳門闖,從搬貨的螞蟻爬到上線,現在成了數個微信水貨群群主,安排水貨客接貨。
婚前去一次旅行,有助了解
我是來自大陸的澳門高校在讀碩士研究生,偶爾代購代轉書籍進大陸,也是變相走水啦。一開始是給朋友帶和自用,再之後是朋友的朋友推薦。澳門的自由在於可以在三天內收到從港台網購想要的書籍。在澳門部分書店也可以遇到或者預訂帶有異見和客觀評述的港台出版書籍。
進珠海要警惕海關抽查。關員雖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總有退伍軍人出身的翻看著他看著吃力的書籍問有冇政治敏感性東西,核查學生身份,此時也只能避重就輕了。但總體來說只要有學生簽註身份,問題都不大,有時去吃個飯理個髮就可以帶幾本,對方報銷上述消費並贈予少許佣金。有時是多買一兩本我想要的書籍。
我這種變相走水的特點是為了保護自身和無差別抽查,一般走青茂和橫琴,分著幾處寄書籍。一次只帶少許不引人注目的,拿本子和教材掩蓋,郵寄時拿泡沫和深色袋子掩蓋以規避實名和拍照。
顧客們由於是朋友的朋友,所以也有聽說一個大客戶在牆內舉起過白紙。作為新儒學的信奉者,激動也擔心。卻只能幫帶書以默默支持了。
這些“禁書”作者大多出自大陸,他們不過是怕諸位將真相看罷引人啓發,這種審查封殺做法不高明且不齒。感謝端傳媒此篇報道,從封面圖片裏找出來了我揹著鼓鼓的雙肩包從北區住處走到對面的樣子。也激起我講述我的“走書”經歷的慾望。
很難要求澳門太多,不論是大學水平或畢業生收入都難以和香港比較。另外百足咁多爪意思不是身兼數職,是指一個人有很多謀生的門路,總不會餓死。
作為澳門人希望能多點看到關於澳門的報導。認同Eric Chan的評論。大陸人抗爭的代價是大過澳門人很多的,但他們都站出來了。對澳門感到絕望的一點是它介於大陸與香港之間,未至於到大陸咁慘又未及香港人咁勇,抗爭永遠都會慢人一步。但澳門又衹是一個產業結構畸形的小城罷了,它可以作何種轉變?希望以後還會有更多關於澳門的文章
中共為了防止資金外逃,澳門賭業必須宰殺。習近平犧牲50萬澳門人,他會猶疑嗎?
就像比較遠的uber eat囉...
澳門任有無好日子,完全睇香港人會唔會出來抗爭「搞事」。而家香港咁聽教聽話,澳門還有什麼統戰價值?澳門產業單一又唔喺第一日講,回歸以來政府又做過啲乜?
論抗爭的風險,先不論100幾年前在「大灣區」冒住殺頭嘅風險推翻清廷的革命義士,就用最近在內地發生的白紙革命,澳門對於抗爭者的打壓唔會緊要過大陸掛?示威者會遇到的風險唔會高過大陸掛?澳門人成日被人指責是澳豬,固然有歷史與社會心理學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澳門人覺得自己還有退路,還有消費卡,還可以走水。
其实作为珠海人,自小就真的好羡慕澳门人,失业至少可以带货,总能赚个保命钱。但这样烂中比烂,也感觉好心酸……
好看!
“只要有價差,什麼都會有人帶。”這句話說的真好!
中肯的文章,蟻民不是勤勞就能生存,澳豬不是聽話就能吃飽。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得過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