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中國「黨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安全困境與對國際政經體系的衝擊

共產黨面對「威脅」維護政權安全的行動,反過來引發了其他發達國家的擔憂,促發了這些國家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的企業和商業行為。

2022年9月14日,中國上海,颱風帶來的風雨中,人們撐著雨傘走在橋上。

2022年9月14日,中國上海,颱風帶來的風雨中,人們撐著雨傘走在橋上。攝:Aly Song/Reuters/達志影像

岳粵

刊登於 2022-12-14

#國家資本主義#中美科技競爭#評論

岳粵,政治學研究者。

冷戰結束之後,各國政府、企業家和專業人士長期篤信經濟相互依存關係可以有效維持國家間的和平。這種經貿間的互惠互利,能夠緩解傳統因領土和歷史爭議導致的安全問題。然而近年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發達國家,企業行為越來越受到國家安全因素的影響,商業行動越發受到各類安全化的法律和監管規制的制約。

如何理解發達民主國家越發頻繁的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行動和中國將貿易武器化的行為?來自馬里蘭大學、哈佛商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三位學者最近發表在《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雜誌的文章分析了以上問題。她們將國家經濟相互依賴產生的競爭和猜忌概括為一種新的安全悖論(security dilemma)。基於她們過去闡述的中國「黨國資本主義」(party-state capitalism)的理論框架,三位作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面對國內和國外雙重威脅而採取的維護政權安全的行動,反過來引發了其他發達國家的擔憂,促發了這些國家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的企業和商業行為,從而帶來了彼此間安全競爭的螺旋式上升。

2021年2月1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間棉紡織工廠的工作情況。
2021年2月1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間棉紡織工廠的工作情況。攝:Que Hure/VCG via Getty Images

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如何帶來了不安全

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常常將國家間的競爭衝突歸結于軍事力量和意識形態的此消彼長。而經濟間相互依賴,至少在自由主義者看來為大國間的和平共存和相互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相互依存的中美國(Chimerica)被視為一個維護國際秩序和解決其他全球化問題的共同基礎。在主張與中國進行接觸的「擁抱熊貓派」看來,經濟之間的緊密關係甚至於有利於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和約束中國的行為。

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經濟一體化是中國和其他發達工業國家之間的共識。然而如今經貿利益間的你儂我儂已然不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成為了中國和域外大國衝突最激烈的部分。評估與中國經濟交往的安全風險,成為OECD(經合組織)成員國處理與中國關係的優先議題。限制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本國的活動,在這些國家中幾乎贏得了跨黨派的共識。

三位作者認為,這種緊張局勢是由2010年代初以來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的實踐帶來的。這些實踐在外部滋生了對中國意圖和能力的懷疑和恐懼。儘管很多時候中國採取的行動是維護自身政權和經濟發展安全,但作為全球第一的貿易大國,其巨大影響力帶來的外部效應使得外界將這些國內和國外的行動解釋為對他國的威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