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的困境與突破:記者不笑,獲獎者缺席,但叛逆與團結站在台上

同一人反覆上台領獎,於典禮或許是災難,但背後脈絡卻一如獲獎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黃樹立所說,「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恐懼了」。
導演黃樹立憑《當我望向你的時候》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第59屆金馬獎 台灣 影視 風物

連續四屆到金馬獎頒獎禮現場,很難說出影人或新聞中心的氣氛反映了什麼,因為那些暗潮洶湧通常看網路社群的討論最準確。整體來說,今年大家都公認是小年,既沒有石破天驚的大作,話題大片也欠奉。無論就一般觀眾而言還是評論界,討論程度都不比往年,可說今年相對較冷。

在現場的新聞中心,可能因為我坐的位置比較偏,沒有機會接觸到太多記者朋友,但仍然能透過現場的一些反應來觀察大家對這屆金馬獎的看法。不過也許是今屆星光與亮點不足,我附近的記者看來像是對金馬獎轉播興趣缺缺,更著重在敲打鍵盤上稿。無論是謝盈萱的開場秀或者某些得獎者打趣的橋段,幾乎全程沒人跟著笑。這或許說明了這一屆金馬獎在中國電影連年抵制之外的另一重困境:在劇集與電影競爭的年代,台灣電影關注度不如預期,金馬獎吸引人的程度遠不如全程更歡鬧的戲劇金鐘獎。

一位記者跟我小聲透露,金馬獎給頒獎人的稿普遍過於嚴肅,構想時可能有趣,但是讓人照著唸,往往效果不佳,很機械性,才會造成種種尷尬結果。還說那些獨自上台頒獎的影人,像是黃秋生,效果就好多了,因為他反而不用去跟其他影人配合尋求默契。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大陆及大部分港人不参与的第一年整体入围的都挺不错,四面开花的样子,今年确实就尴尬了不少……

  2. 喜歡這篇文章,偏辟入裡通透好讀!

  3. 其實金馬獎的熱鬧從來就不是真熱鬧,或者說金馬獎一路走來,只是感謝中國媒體和明星的一度熱情參與幫忙製造氣氛,現在就是回到了當初。金馬本質就是曲高和寡、或說關懷弱勢,電影學術取向遠大於行業取向,從90年代後就定調。比如這二十年來除了臥虎藏龍和無間道,絕大多數得獎作品我想多數台灣人/華人也沒看過,當然比不上籃球和選舉的激情,其實一直都是如此。典禮和紅毯和明星的熱鬧要仰賴同行捧場,現在的落寞是必然結果。
    不過確實今年稿子也寫得太拘謹保守,沒有活力,完全比不上得獎者真情流露的謝詞。李安說過電影業要有活力就要靠明星,台灣/港台/東南亞華人電影業的想要熱鬧不是靠金馬,是靠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