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塊墓地深度

暗黑旅行團:帶你去一次死亡深度遊

怕死的我們,卻被他人的痛苦深深吸引。

插畫:Wilson Tsang

刊登於 2022-10-29

#暗黑旅遊#尋找一塊墓地

「尋找一塊墓地」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我們希望在這裡認真地和讀者談死亡﹑遺憾﹑悔恨,但也談生命﹑愛﹑希望,和那些無法解決的道德難題。最近亞洲各國都開始放寬防疫措施,大家終於能夠相對自由地出遊,所以我們想趁這個機會,和大家聊聊暗黑旅遊(dark tourism):我們怎麼總是愛旁觀他人的痛苦?(內文關於災難歷史的描述可能引起不安,請斟酌閱讀。)

大家都聽過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英國著名連環殺人犯,但我一直覺得他名大於實。想想較近代的連環殺人犯吧:「密爾沃基狂魔」Jeffrey Dahmer(即Netflix《食人魔達墨》的主角)殺了十七人﹑以長得帥並擁有大量女性粉絲而聞名的Ted Bundy殺了超過三十人﹑一直未落網的「黃道十二宮殺手」殺了最少七人﹑「洛杉磯夜行者」Richard Ramirez殺了十四人。但在十九世紀末倫敦白教堂區活躍的「開膛手傑克」只殺了五人。我一直覺得,作為連環殺手才殺了五個人,未免太弱了吧?

今日的白教堂很時髦,Spitalfields市場開的都是奢侈品店;但在1888年,白教堂是真正龍蛇混雜之地。那時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工業發展和帝國內移民令倫敦人口極速增長。而當時擠不進倫敦市(City of London)的新移民和草根勞動人口,則外溢到東倫敦,然後很快也把白教堂區擠滿了。這些勞工白天去倫敦市工作,晚上就回到白教堂租床位睡覺。也有大量租不起床位的人只能去「roping」,即是像小龍女一樣掛在一根繩子上面。白天一到,旅館老闆大刀一剪,所有人就從繩子上掉下來:又是時候開工賺酒錢了。

去年某個冬夜,我們在白教堂區紅磚巷吃過印度菜後,即興加入了「開膛手傑克觀光團」,跟著導遊穿過白教堂區的大街小巷,尋訪當年的兇案現場和發現屍體的地點。在夜色襯托和導遊繪形繪色的形容下,我幾乎想像到維多利亞時代的白教堂:臭氣薰天,老鼠橫行的貧民窟,一到夜裡滿街都是流鶯和醉漢。這裡髒亂得即使地上有不明來歷的大灘血跡,大部份居民都不以為意。開膛手傑克的五名受害者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妓女。導遊將第五名受害者的屍體照片投影在紅磚牆上:這名叫Mary Jane Kelly的女子當時約二十五歲,她在自己租的公寓內被殺,乳房和手臂被切除,腹腔和大腿幾乎被全部扒開,死狀極為恐怖。

1889年9月21日於《Puck》雜誌發表,由著名漫畫家William Mecham所繪,逍遙法外的開膛手傑克得意地看着大眾對他真面目的種種猜測。
1889年9月21日於《Puck》雜誌發表,由著名漫畫家William Mecham所繪,逍遙法外的開膛手傑克得意地看着大眾對他真面目的種種猜測。圖:wikipedia

去過這個觀光團之後,我終於明白了開膛手傑克的重要性:他可能是現代社會其中一個最早的連環殺人犯。怎樣的條件才能有「連環殺人」?首先要有理論上的人人平等,即底層妓女和維多利亞女王理論上有同等生存權,才會有「謀殺」的概念;古代貴族殺掉一個佃農就不是「謀殺」。然後要有人們每天摩肩接踵但很少交集﹑生活像千萬條平行線的現代都市。最後還要有大眾傳媒,以及識字的大眾。開膛手傑克給警方發去的第一封信(信中自稱「Jack the Ripper」),很多人相信是英國小報杜撰來賣紙的假信。那個年代的小報靠著連環殺人製造的集體恐懼,以及對少數族群的獵巫刺激銷量。英國小報(tabloid)的煽腥文化,就是在那個年代興起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