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震,總計造成兩千多人死亡,逾萬人受傷,並有近11萬戶房屋毀損。23年前的這場大震,也僅是兵戎與災害頻仍的台灣島上的其中一場而已。
近代以來,台灣的三大災害類型為地震、颱風與瘟疫,災後重建倚賴哪些公民社會韌性,台灣為何得以成為韌性之島?本文部分內容摘錄與改寫自《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一書,若讀者對內容註釋與參考書目感到興趣,請詳見該書。
(林宗弘,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9月17日晚間台東關山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深度7.3公里,18日下午台東池上再度發生規模6.8淺層地震,深度僅7公里,被視為主震,玉里等地屋毀橋斷,導致1死79傷,全台有感且餘震不斷,似乎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23年前的921。
1999年凌晨1點47分發生的集集地震,震央位在南投縣集集鎮,日月潭西方12.5公里,深度僅8公里,芮氏規模7.3,是台灣戰後最嚴重的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合計2,444名罹難者)、11,306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留有官方紀錄者為89,347戶),財產損失超過三千億新台幣。
為了記取921震災的經驗與教訓,台灣政府於2000年頒定每年9月21日為「災害防救日」,2002年更名「國家防災日」,以期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國家防災應變能力。雖然每年都進行了防災演訓,轉眼之間,這場23年前的災難已經快走入歷史,青年世代已無記憶了。不過,2020年起的COVID-19疫情仍在肆虐,對全球地緣政治與台灣社會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今年921,筆者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劉季宇博士、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博士合編專書《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出版,集結了台灣地震工程與社會科學的一群優秀學者,回顧了這23年來針對921震災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且重新訪問當時的決策者、倖存者與災後重建的社區。
當然,這本書想談的不只是戰後最嚴重的震災經驗,也討論了台灣社會與災難的長期互動,台灣人必須接受與風險共生的現實。面對各種天災人禍,世世代代的島民如何學習與高風險的環境共存?這不僅是個歷史與科學議題,也是社會與政治問題。書名「巨震創生」,不僅強調巨災的創傷,也希望找到從災後重生,使人們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