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磅的記者自留地」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由來自不同地區的記者輪值書寫。這些故事也許並不重磅、也非必要,卻是記者生涯中,讓我們心癢難耐、不吐不快的片刻。我是本次值班的記者陳姝玥,這是來自潮汕的一幕。
「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這是2020年,農曆庚子年十一月初六,十七年前方氏宗族先祖牌位入龕的紀念日。廣東潮汕榕江沿岸一古鎮的大宅後廳,正舉行四年一次的祭祖大典,香案兩旁的堂柱被貼上了一副紅底金字對聯。
上午九點,祭祀典禮開始。供奉祖先牌位的龕門被緩緩打開,五十七尊牌位,先後從兩米多高的金漆木雕祖龕中被「請」下,擺在供台上。站在高處的一名禮生負責搬出,兩位輪流接手。他們身着灰色長衫,頭戴黑色禮帽。
五十七尊牌位,七代父系先祖:出資建造家族大院的方公,方公父親及祖父,以及方公膝下四代直系子孫。古老的祭祀文化,至今仍在潮汕繼續孕育延綿。一場以血緣和地緣爲紐帶的宗族活動,將方氏父系祖先的親屬與後輩齊聚一堂,紀念他們共同的先祖。
這座大院是祖上富商方公於清朝雍正年間(1733年)所建,爲典型的「百鳥朝凰」潮汕民居格局,佔地五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爲南北直通的四進客廳、三天井,後院有一座兩層高的瓊樓。廳堂外兩側各有兩條花巷,內花巷各15間房,外花巷各27間,加上廳堂及後院的房間,共計百間,平時供後代居住生活。
跨過三進廳,穿過天井,便抵達後廳,門上的匾額寫著「思成堂」,這是舉行祭祖儀式的地方,一席紅毯一路向外鋪至大院門外。
主祭者就位,佐祭者就位,執事者各執其事。負責宣唱儀節的通贊喊。
主祭者名爲方盛,76歲,是家族第十一代裔孫,這是他第三次擔任主祭。他身着定做的棕長袍、黑馬褂,頭戴一頂無檐圓帽。方盛神情嚴肅,臉頰兩側皺紋已深,細長的眼睛像故意眯起,挺着瘦瘦的身板,站在香案前就位,等待通贊的下一道指令。
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
方盛掀起開衩的長袍,先下左膝,再接右膝,一拜,從跪墊上緩緩起身,再拜。他的妻子林艾珍和女兒坐在天井一側的角落,靜靜地圍觀拍照。

方盛身後,「參祭者」的長條方陣,從天井向三進廳外延伸而去。他們是族內輩分及年齡較高的數十位男性裔孫,身穿集體定製的深紅唐裝,下着深色長褲,直立主祭者身後而不動,目光隨方盛的跪拜和起身而上下飄忽,其中不少頭髮花白或謝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