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德,大學新聞系教師,偏執的球迷)
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今年美國網球公開賽(The U.S. Open)止步第三輪,賽前她在Vogue雜誌上暗示退休,因此咸認一代名將會在亞許球場(Arthur Ashe Stadium)卸下戰袍。雖然小威並未鬆口,但這猜測極為合理。
因為小威首座大滿貫賽(Grand Slam)女單冠軍,就是時年17歲的她在上世紀末美網,擊敗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辛吉絲(Martina Hingis)所拿下。在這23年間,小威豪奪23座大滿貫女單冠軍,遠遠超車比她早成名的姐姐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也超越上一代女網巨星葛拉芙(Stefanie Graf)。
以女單大滿貫數量來說,小威是1968年後公開賽時代的女網第一人,成為眾多網球迷心中的女網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強)。不過要被各擁其主的球迷承認具備GOAT資格,獎盃數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奪冠次數之外,小威更改寫了女網的美學政治:原本崇尚「優雅白」的女網,因為大小威廉絲黑色力量的衝撞,在本世紀展現出嶄新的肌力與肌膚。
優雅的反面:重塑女網的肌力
強調肌力的球風,是由科技、醫學、與商業力量交織而成的新時代網球面貌。小威廉絲就是當代女子強力網球的代表人物。
如許多球迷熟知,小威快速而精準的發球、深遠而剛猛的底線抽球,宰制了21世紀以來的女子網壇。
過去普遍認為女子球員受限於肌力與耐力,因此相較於男網,女網更強調華麗技巧的全面球風。這種網壇性別差異,隨著威廉絲姊妹的崛起與宰制而推翻,包括後起的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與新世代的大坂直美,都以強力球風重塑了女網賽事的風貌。
小威其實不是女子網壇強力球風的「始作俑者」——1990年代的女網名將葛拉芙與莎莉絲(Monica Seles),被視為女子攻擊型底線選手的先驅——但憑藉著更優異的體能條件,加上凌駕對手的自信心與專注力等心理素質,小威把強力網球提升到更高境界。
女網在1990年代後期的改變,並非所有人都欣賞。跨世代的諸多好手,對大小威重寫女網球風不表認同。例如上一世代的莎芭提妮(Gabriella Sabatini),在大小威制霸初期就批評說「(大小威)球打得太用力」,「(威廉絲姊妹)以前的女網賽應該比較好看」,因為由「蠻力」主導的球賽不夠多元有趣。
還有更多球員認為,威廉絲姊妹宰制對手的肌力與耐力「違反自然」、甚至是「不公平的」。海寧(Justine Henin-Hardenne)2001年美網第四輪輸給小威後抱怨說,「她那麼壯、那麼猛、又有力。我能怎麼辦?」退休後常擔任女網賽事球評的一代名將艾芙特(Chris Evert),甚至在大小威嶄露頭角的1990年代後期就感慨說,這對姊妹凌駕一般女子選手的運動能力,大概「只有亞馬遜女戰士才能與她們匹敵」。
事實上,由肌力與耐力構築的強力網球,並不是小威等非裔運動員天生條件「太犯規」才能採用的獨門球風,而是涵蓋男子網球的全面性現象。
因為製造技術的發展,199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拍面且更輕巧的新世代碳纖維球拍,讓底線型球員較易於擊出強勁而刁鑽的旋球。近年來醫學與運動訓練設備的進步,職業球員得以透過更專業有效的訓練、更高科技的醫療方式,提升肌耐力並延長職業生涯。
職業網球協會的商業考量,同樣發揮關鍵影響力。為了降低球場維護成本,他們捨棄較難維護且球速較快的傳統草地球場,大量改用橡膠壓克力加瀝青的硬地鋪面。硬地球場的彈跳較高較慢且較規則,有利於底線型球員,也終結了配備「極速Ace」絕殺武器的隨球上網型選手的美好時光。
在慢速球場上,經由生科專業訓練提升爆發力與續航力的新世紀職業球員,手持新式球拍,站在底線兩端長時間強力揮擊對抽,構成當前網壇頂級賽事的基本面貌。除了堅持老派全面球風而獨樹一格的費德勒(Roger Federer)之外,攻擊型底線成為本世紀網壇最強勢物種。
強調肌力的球風,是由科技、醫學、與商業力量交織而成的新時代網球面貌。小威廉絲就是當代女子強力網球的代表人物。
生物性的反面:非裔球星的社會性
種族歧視者更沒看到的,是社會其他領域對黑人的歧視更甚,導致許多年輕非裔美國人沒有其他機會,只能藉由運動表現脫貧。
強力網球與種族無關,但網壇仍舊有人堅信,威廉絲姊妹的宰制力源自於黑人「與生俱來蠻人般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例如大威青少女時期在西部銀行精英賽(Bank of the West Classic)驚艷首秀,記者就以充滿「野性非洲」的想像,描述她有著「蘆葦般修長的四肢」,所以能「像黑斑羚一樣」在球場靈活移動。
認為非裔美國人或台灣原住民等特定人種是「天生運動員」,來自於刻板印象強化下的種族歧視;近年來這說法更結合基因科學、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片面說詞(黑人數世紀以來遭奴隸制度迫害,「適者生存」下體能較佳的黑人得以留下後代),演變為所謂「科學」或「生物」種族主義,強調黑人因為基因差異而「運動細胞發達」。
科學種族主義者認定大小威廉絲傲人的肌力與爆發力來自非裔基因,小威的GOAT資格,因此是「自然的」(natural,來自基因)、也是「不自然的」(unnatural,異於白人女性),甚至是「超自然的」(supernatural,作為網壇超能女力)。
但種族主義強調運動員的「生物性」,而忽略了「社會性」。非裔菁英運動員憑藉的並不只是身體素質,更需要長年努力與專注訓練。種族歧視者更沒看到的,是社會其他領域對黑人的歧視更甚,導致許多年輕非裔美國人沒有其他機會,只能藉由運動表現脫貧。
出身洛杉磯黑人區康普頓(Compton)的威廉絲姊妹,據說小時候在社區球場練習時,不但要學打球,還要學會聽到槍聲時趴下躲子彈。好萊塢勵志片《王者理查》(King Richard)中,描述威廉絲姊妹的爸爸理查(Richard Williams),即使受盡鄰里嘲笑、小混混欺凌,也要費盡心機「兌現」兩姊妹的網球天分。因為網球是最可能讓一家人脫貧的途徑。
由於在商業、政治、教育等領域更難出頭,非裔青年以年輕肉體為本錢,大量湧入脫困機會相對較高的運動領域。這種「堆疊」現象,導致弱勢族群的菁英運動員比例偏高,造就「黑人會運動」的刻板印象。
但在少數非裔球星成功故事的後面,卻有著更多不被看見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籃球是非裔球員主宰的運動,但真正能進入美國職籃的非裔青年比例極低。根據2000年代統計,非裔年輕男性進入NBA的機會,不是萬中選一、而是更誇張的1/135800。更何況是網球這種「白人運動」,有色人種要打出天下是難上加難。
白色的反面:改變女網的肌膚
但小威直指判決不公是種族歧視,因為許多白人選手面對相同情境時,並不會被裁判與主辦單位下如此重手。
起源於19世紀後期貴族間的「草地網球」,受到當時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歡迎,因為他們積極透過休閒活動與藝術美學來彰顯身份;加上作為少數可以男女混合比賽的球類活動,兼具社交功能的網球,逐漸風靡大西洋兩岸,成為流行於有錢有閒階級的運動。私人草地球場的維護成本、及俱樂部的鉅額會費,構築了財力高牆,將「白人中上階級」以外的群體都「自然地隔離」在網球之外。
二次大戰後隨著種族隔離政策鬆動,網壇開始出現黑人球員先驅。美國國家草地網球協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迫於壓力在1950年發給女網球員吉布森(Althea Gibson)參賽外卡,成為第一位進入美網前身美國錦標賽的黑人選手。她於1956到1958的三年間贏得五次大滿貫女單冠軍,但在種族歧視與業餘網球的時代,吉布森無法靠網球的傲人成績累積財富,甚至因經費拮据而被迫早早結束仍大有可為的網球生涯。
在吉布森退役的十年後,亞許(Arthur Ashe)於1968年美網成為第一位贏得大滿貫賽男單冠軍的黑人選手,他在公開賽時代戰功彪炳,是衝破種族隔離的運動界代表人物之一。不過,當民權運動後愈來愈多黑人好手進入棒球、籃球等職業聯盟,相對燒錢的職業網球,在亞許之後的非裔球員卻寥寥可數。
直到大小威廉絲開始稱霸的本世紀初,網壇的種族歧視依舊嚴重。2001年印地安泉大師賽(Indian Wells Masters),兩姊妹原於準決賽強碰,豈料賽前大威因傷退出、小威不戰而挺進決賽,「陰謀論」不脛而走。決賽日大威和威爸走入觀眾席時,十多名球迷用種族歧視的髒話辱罵,還大喊「把他活活打死」。隔年大威在美網準決賽遭遇法國好手莫瑞絲摩(Amelie Mauresmo),紐約「主場」球迷卻狂噓大威,讓威媽大表不滿,認為是針對非裔女性的歧視。
最誇張的言論則是2001年電台體育主播羅森堡(Sid Rosenberg),他譏諷大小威的外表與體格,大酸「她們的比賽讓人看不下去⋯⋯肌肉那麼大支,根本是男人吧」;他還說,大小威不該登上《花花公子》雜誌(Playboy),而更適合上《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歧視不僅來自場下,更來自場上。小威多次在大賽跟裁判衝突,包括最近一次2018年美網決賽的嚴重口角,不僅讓她吞下鉅額罰款,甚至因「偷走」大坂直美的大滿貫首冠榮耀時刻,而被許多球迷「記恨」,加深「黑人容易暴走」的刻板印象。但小威直指判決不公是種族歧視,因為許多白人選手面對相同情境時,並不會被裁判與主辦單位下如此重手。
她的對手之一辛吉絲則覺得威廉絲姊妹靠著黑人血統佔盡便宜,「就因為是黑人,所以她們能拿到很多贊助。碰到問題時,她們還可以說是因為種族歧視。她們總會說,因為我們的膚色,所以會發生這些鳥事」。曾被迫掩飾同性戀身份且飽受歧視的1980年代名將娜拉提諾娃(Martina Navratilova),並不因同為弱勢者而惺惺相惜,反而說「大家都不敢批評她們,因為怕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20世紀的反面:新世紀女網的美學政治與商品
小威改寫新世紀女網的美學,正是將種族、階級與性別的矛盾,帶回女子網球的視野裡。
對照上世紀白色優雅的職業女子網壇,威廉絲姐妹是十足的「反面」、難以被網壇接納的「他者」。時尚女網標誌人物庫妮可娃(Anna Kournikova)就說:「我討厭我的肌肉。我不是大威,也不是小威。我是女人,我不想像她們看起來那麼像男人」。
優雅白的反面,不只是膚色與肌肉,還有黑人嘻哈文化的服裝打扮,往往跟講究簡約典雅又低調奢華的傳統網球美學格格不入。1998年法國公開賽混雙比賽轉播,擔任評論的麥肯諾(John McEnroe)問艾芙特對威廉絲姐妹的彩色頭髮串珠有什麼看法,她直說對這些閃亮髮飾「很厭煩」。
小威2002年美網出賽時,穿上自己設計的萊卡纖維黑色緊身連身戰袍「貓裝」(catsuit),有些人為之驚艷,但更多人認為「太超過」,甚至形容是「卡通超級英雄裝」,會分散對手的專注力。2004年美網,小威改以一襲牛仔短裙搭配及膝黑色長靴,結果被大會要求在比賽時換下長靴。2018年法網賽事她換回貓裝,被主辦單位以「請尊重比賽與場合」為由禁止。
衝撞網壇傳統美感的小威,並非奇裝異服的搞怪藝人,而是代表了1990年代黑人嘻哈文化逐步主流化與商品化的趨勢。融合饒舌、刺青、塗鴉等源於美國都市黑人貧民區的嘻哈文化,就如同各類歐美邊緣的青少年次文化,因為受到年輕消費者喜愛,市場潛力被NIKE等跨國企業注意與挖掘後,成為大量販售的流行音樂與服飾商品。
出身洛杉磯貧民區的威廉絲姊妹,正是最能夠體現嘻哈文化與品牌價值的網壇代言人。所以她們職業網壇出道初期,就吸引了Reebok、Puma、Wilson等運動品牌代言,及目標為女性顧客的美容業者雅芳(Avon)、青少年消費者的電玩業者Sega的大把贊助。隨著小威近二十年的網壇制霸,也把她推上多次「全球最高年收入女運動員」的高峰。
小威的嘻哈品牌代言人角色並非「橫空出世」。1990年代前後,黑人消費族群與文化的跨國商品潛力逐漸展現,最具代表性的體壇代言人是黑人運動主流的「籃球大帝」喬丹(Michael Jordan);在他之後,高消費族群的高爾夫球則有了老虎伍茲(Tiger Woods)。1997年,美網新建主場地以非裔先驅亞許命名,標誌了種族平等,也開啟了黑人網球消費族群的可能。正是同一年,大威廉絲首次挺進美網女單決賽。
商業頭腦似乎與網球智商同等優秀的小威,不只代言與投入自創時尚品牌,更在2014年成立「莎琳娜創投公司」(Serena Ventures),主要投資於非裔與女性所主導的新創事業。
小威成功將自己一家人與黑人流行文化,帶離貧民區、進入新世紀的女子網球,但網壇真正不再優雅白了嗎?大小威制霸女子網壇為職業網球吸引了許多黑人球迷,但受到種族與階級的限制,黑人女子球員在頂尖職業網球賽事中,似乎仍是後繼乏人,更別說職業網球的管理階層仍是白人主宰。作為極少數「例外」的非裔女子網球頂尖選手,有人擔心強調小威「不世出」的成功,反倒掩蓋了網壇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
上述憂慮有理,但往往是對運動明星不免失之嚴苛的個人責備論。小威在跨世紀的球賽中,面對每一位「練武奇才」的難纏對手,不單單是身體與心理素質的較量,也是一場場種族、階級與性別等社會條件的較勁。經歷印地安泉大師賽的激烈衝突後,她捐助爭取種族平權的「平等正義倡議」(Equal Justice Initiative);作為全球高收入的女子運動員之一,她為「黑人女性同工同酬」(Black Women’s Equal Pay)訴求發聲。
把網球單單視為一種身體美學,就是掩蓋運動背後的社會條件與矛盾。以法蘭克福學派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美學與政治概念來看,小威改寫新世紀女網的美學,正是將種族、階級與性別的矛盾,帶回女子網球的視野裡。優雅白的女網,在本世紀得以降落凡間,獲得真實力量與多元色彩。
足球運動也曾經只風行在上流社會中,當時的人還覺得不應該踢足球不應該收錢,(可見英劇英足時代)從被壟斷到變成全民運動,到近代財團競相購買球隊,連帶觀看的門票及周邊都水漲船高。至今五大聯賽足球也才依稀出現了非裔守門員以及非裔教練,早期甚至今日非裔足球員遭種族其實及謾罵更是稀鬆平常。網球在許多人的心中則是一直未曾墮落的高級運動,要獲得多元的色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揭示的问题也有深度。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广义的娱乐活动,在经济宽裕的人群中开展得更普遍一些,因此这类人群也相对更容易占据统治地位,这也就造成了经济地位决定下的表面上的种族区分。类似的情况还有滑雪运动。
受教,谢谢,这篇文章真不错。
有部份人看網球,不是看球技,而是看美女。
正如我有些女友人看足球比賽時,會不斷讚某男球員好靚仔。
延伸問題:假如人們看比賽時只關心運動員的樣貌,我們可以指責他/她有錯嗎?
小提示:陶傑的白人沙文主義傾向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作為左翼,我很討厭他。伴隨與他實際能力不附的名聲讓他的沙文主義傾向不但不受譴責,更受莫名其妙的吹捧。
很開心看到有人挑戰網球的刻板印象,這麼好的體育運動要推向全階級去“白”很重要。
香港「才子」陶傑也說過小威像大猩猩,不養眼……這篇寫得好,終於有人給小威出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