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德,大學新聞系教師,偏執的球迷)
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今年美國網球公開賽(The U.S. Open)止步第三輪,賽前她在Vogue雜誌上暗示退休,因此咸認一代名將會在亞許球場(Arthur Ashe Stadium)卸下戰袍。雖然小威並未鬆口,但這猜測極為合理。
因為小威首座大滿貫賽(Grand Slam)女單冠軍,就是時年17歲的她在上世紀末美網,擊敗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辛吉絲(Martina Hingis)所拿下。在這23年間,小威豪奪23座大滿貫女單冠軍,遠遠超車比她早成名的姐姐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也超越上一代女網巨星葛拉芙(Stefanie Graf)。
以女單大滿貫數量來說,小威是1968年後公開賽時代的女網第一人,成為眾多網球迷心中的女網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強)。不過要被各擁其主的球迷承認具備GOAT資格,獎盃數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奪冠次數之外,小威更改寫了女網的美學政治:原本崇尚「優雅白」的女網,因為大小威廉絲黑色力量的衝撞,在本世紀展現出嶄新的肌力與肌膚。
優雅的反面:重塑女網的肌力
強調肌力的球風,是由科技、醫學、與商業力量交織而成的新時代網球面貌。小威廉絲就是當代女子強力網球的代表人物。
如許多球迷熟知,小威快速而精準的發球、深遠而剛猛的底線抽球,宰制了21世紀以來的女子網壇。
過去普遍認為女子球員受限於肌力與耐力,因此相較於男網,女網更強調華麗技巧的全面球風。這種網壇性別差異,隨著威廉絲姊妹的崛起與宰制而推翻,包括後起的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與新世代的大坂直美,都以強力球風重塑了女網賽事的風貌。
小威其實不是女子網壇強力球風的「始作俑者」——1990年代的女網名將葛拉芙與莎莉絲(Monica Seles),被視為女子攻擊型底線選手的先驅——但憑藉著更優異的體能條件,加上凌駕對手的自信心與專注力等心理素質,小威把強力網球提升到更高境界。
女網在1990年代後期的改變,並非所有人都欣賞。跨世代的諸多好手,對大小威重寫女網球風不表認同。例如上一世代的莎芭提妮(Gabriella Sabatini),在大小威制霸初期就批評說「(大小威)球打得太用力」,「(威廉絲姊妹)以前的女網賽應該比較好看」,因為由「蠻力」主導的球賽不夠多元有趣。
還有更多球員認為,威廉絲姊妹宰制對手的肌力與耐力「違反自然」、甚至是「不公平的」。海寧(Justine Henin-Hardenne)2001年美網第四輪輸給小威後抱怨說,「她那麼壯、那麼猛、又有力。我能怎麼辦?」退休後常擔任女網賽事球評的一代名將艾芙特(Chris Evert),甚至在大小威嶄露頭角的1990年代後期就感慨說,這對姊妹凌駕一般女子選手的運動能力,大概「只有亞馬遜女戰士才能與她們匹敵」。

事實上,由肌力與耐力構築的強力網球,並不是小威等非裔運動員天生條件「太犯規」才能採用的獨門球風,而是涵蓋男子網球的全面性現象。
因為製造技術的發展,199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拍面且更輕巧的新世代碳纖維球拍,讓底線型球員較易於擊出強勁而刁鑽的旋球。近年來醫學與運動訓練設備的進步,職業球員得以透過更專業有效的訓練、更高科技的醫療方式,提升肌耐力並延長職業生涯。
職業網球協會的商業考量,同樣發揮關鍵影響力。為了降低球場維護成本,他們捨棄較難維護且球速較快的傳統草地球場,大量改用橡膠壓克力加瀝青的硬地鋪面。硬地球場的彈跳較高較慢且較規則,有利於底線型球員,也終結了配備「極速Ace」絕殺武器的隨球上網型選手的美好時光。
在慢速球場上,經由生科專業訓練提升爆發力與續航力的新世紀職業球員,手持新式球拍,站在底線兩端長時間強力揮擊對抽,構成當前網壇頂級賽事的基本面貌。除了堅持老派全面球風而獨樹一格的費德勒(Roger Federer)之外,攻擊型底線成為本世紀網壇最強勢物種。
強調肌力的球風,是由科技、醫學、與商業力量交織而成的新時代網球面貌。小威廉絲就是當代女子強力網球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