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廣場

【書摘】從殖民地到威權、民粹領袖,現代菲律賓如何在矛盾中追求自由

這個國家是從何而來,經過了什麼,而又如何成為今日這樣貌?

2020年12月13日菲律賓馬尼拉,購物者戴著口罩行市場。

2020年12月13日菲律賓馬尼拉,購物者戴著口罩行市場。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2-06-18

#書摘#菲律賓#江懷哲

本文為《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從殖民統治到強人杜特蒂,群島國追求獨立、發展與民主的艱難路》的前言,端傳媒獲左岸出版社授權轉載。

這本書的起源,要回溯至我二十歲的夏天。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的土地。與台灣僅僅只隔著巴士海峽的這東南亞國家,是一個由七千多座島嶼組成的群島國,然而大部分台灣人除了對這發展中國家有「外籍幫傭」「長灘島」「水果」等少數模糊印象以外,基本上是非常陌生的,而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與菲律賓的初相遇

當時的我會去菲律賓,是因為申請到學校的補助,正準備來該國首都馬尼拉一個非政府組織實習。儘管一開始就遇到了飛機延遲起飛兩小時的小不順利,但第一次一個人出國,而且是至少要待一小段時間,內心還是既緊張又期待。一下飛機沒多久,這陌生國家的一切就吸引住了我目光,引起了我心裡各式各樣的好奇,譬如從尼諾.艾奎諾國際機場(Ninoy Aquino International Airport)搭車往住處的路上,我就望著車窗外暗暗的大街小道,一邊觀察的各處聚集或稀落的人群,一邊想著這些大道明明有那麼多街燈,但為什麼有那麼多是不亮的?

我後來了解才得知,雖然馬尼拉貴為首都,但它現在還是將「十天內修好主要幹道壞掉路燈」視為待達成目標,我居住的首都區奎松市(Quezon City)也有許多暗處因欠缺照明而成為治安死角。菲律賓各種治理議題,勾起我相當大的興趣,比起長輩們總愛說的「以前菲律賓是亞洲數一數二富裕進步,後來卻敗掉了……」的警告或刻板成見,我更希望自己是親自動手尋找答案。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從殖民統治到強人杜特蒂,群島國追求獨立、發展與民主的艱難路》

作者: 江懷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2/04

在實習的那兩個月裡,我與幾位菲律賓室友一同住在卡蒂普南大道(Katipunan Avenue)上一處微舊的大樓,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可望見窗外底下的堵塞車流,白天時排放的廢氣讓空氣總霧濛濛的,晚上時又會變成一條長不見終點的紅白車燈河流。雖然偶爾也會到對面的馬尼拉雅典奧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鄰近的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及其他處晃晃逛逛,我享受著待在住處的時間,讀著我從各處書店搜買來的菲律賓政治歷史主題書籍,畢竟實在太想要理解我現在身處的這個國家是從何而來,經過了什麼,而又如何成為今日這樣貌。

那時常和朋友說,若去的國家太喜歡或太不喜歡,都不是件好事,太喜歡就可能淡淡當個美好經驗過去了,太不喜歡則可能厭惡得不想再去想;對當時的我來說,菲律賓就是個複雜的謎團,同時有著我喜歡與不喜歡的地方,不但帶給我挑戰,也帶給我歡樂,不斷吸引著我繼續了解和認識它。

在此過程中,我的實習長官、同事們非常照顧我,不但在休假時帶我一起去本地樂團演場會、職業籃球比賽、重點古蹟(如我去了好幾次的王城區)等,還介紹我嘗試各式各樣的菲律賓食物────直到今日,菲律賓小吃店名餚鐵板豬內臟(Sisig)仍舊是全世界我最愛的食物之一,我到其他國家見到菲律賓餐飲店時一定優先點這道。除了待在馬尼拉,實習的過程中我也有機會踏訪馬尼拉以外的其他學校,放假時也被朋友邀請去其家鄉省份遊歷參觀。我想我對菲律賓會有這麼深厚的感情,菲律賓人的溫暖好客一定是主要原因,他們從不虧待客人,不怕生也很願意暢談交流,對我各式各樣的菲律賓社會與政治問題總不厭其煩地回答,甚至會引介他們的人脈給我──對於這一切,我內心總是懷抱著最深的感謝,感謝菲律賓的朋友介紹我認識他們的國家。

認識與書寫群島國

帶著這樣的菲律賓初體驗,回國後我一直念念不忘,其後參與撰寫科技部大專生論文計畫時也選擇以菲律賓外交政策為題,希望更深化對這國家的了解。幸運的是,後來這論文獲得肯定,得到了二○一六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新生代論文獎」。在這時期我一邊持續強化自己對菲律賓的認識,一邊慢慢有機會於台港兩地媒體撰寫菲律賓與東南亞題材的報導評論,因此認識了許多關注菲律賓與東南亞的同好,大家會一同聚會討論並辦理講座活動。我對自身和菲律賓的緣分越來越深感到開心,杜特蒂執政後我申請到經費再至菲律賓做採訪,還在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公費交換時開始準備撰寫這本書。當時該校圖書館豐富的相關館藏對我助益良多,在該校歷史系、政治系修課時我也開拓了理解東亞/東南亞地區政治發展史上的新視野,這些收穫都成了這本書的重要養分。

然而,後來讓我下定決心完成本書的原因,除了龍傑娣總編輯的支持外,最主要還是因為被媒體標籤為「民粹」「強人「鐵腕」的羅德里戈.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當選總統後,這幾年菲律賓社會的衝擊變化。對我來說,這些改變並不只是新聞上的各種事件,而是我從菲律賓朋友身上觀察到的實際經歷,特別是他們處於這新政府下的各種掙扎與反應。有的朋友天天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反杜特蒂的貼文,擔心可能重返威權統治,並表達不認可造成數千人喪命的毒品戰爭;有朋友的挺杜特蒂同事,其親戚命喪毒品戰爭法外處決後,害怕得不想再過問政治;也有朋友向我嚴肅地表示,以前的政治菁英都太軟弱了、民主無法解決菲律賓的問題,而杜特蒂的鐵腕治理與毒品戰爭是必要之惡。他們大都出生中產階級,過去的政治理念很難稱得上是天差地遠,然而杜特蒂的橫空出世確實激化了不少人,讓不少關係生變。這個國家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儘管有這麼多的血腥痛苦,為何仍有如此多菲律賓人願意咬牙,甚至心甘情願的繼續支持杜特蒂?我內心納悶著,也不斷閱讀與思考,希望尋找到令人滿足的答案。

值得強調的是,這不只是我個人觀察到的一小群人現象,許多學者也討論過,這種社會既存共識的變動裂解,就是菲律賓過去幾年的現實:一方面有主流菲律賓民眾人持續支持杜特蒂及其施政,讓他高民調表現持續不墜,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菲律賓人抵死不從主流對杜特蒂「暴政」的默許,將此視為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後菲律賓最嚴重的威權威脅。沒有人對杜特蒂執政前的菲律賓有過多浪漫化的懷念,但其諸般爭議性的政策操作,不但造成民意分歧,也引起政治動盪,以及菲律賓社會各種劇烈的轉變。面對台灣南方鄰居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到底該如何全面地理解杜特蒂總統所帶來諸多爭議性的現象,及其起源與發展過程?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塑造了現代菲律賓,還提供了杜特蒂當選且民調持續居高不下的條件?這種從根本爬梳起的討論,正是我撰寫本書的目標,而我也希望藉由好好梳理菲律賓政治發展的過去與現在,讓讀者對於群島共同體的前世今生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鋪墊出我們對杜特蒂必須要有的脈絡化理解。

本書架構

本書雖有少數段落綜整並引用我過去的評論,但絕大多數是全新的內容。在內容安排上,主要側重菲律賓自殖民時期以降的政治發展,一路從西班牙時期、美國時期談到獨立後的菲律賓共和國,看其波折不斷的命運,及民主化後的各樣新舊挑戰,最後總結於杜特蒂時期的尾聲。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深度歷史溯源,讓讀者們對於杜特蒂的崛起與執政,有更多淺層新聞現象以外的全盤認識。

儘管本書採取類編年史的順時敘說,但仍有其核心論述軸線──菲律賓於殖民時期逐步確立「強地方、弱中央」的政治結構,因助長治理弊病、妨礙重要的變革,而成為不耐菲律賓民眾時而心向民粹政治或威權鐵腕的根源。在菲律賓脈絡下所謂的「強地方、弱中央」,意指在不同省份、城市擁有顯赫影響力和財富源頭,可能來自土地或實業、政治權力可能源自殖民者拔擢或亂世戰功的各個豪強菁英家族,他們不但壟斷該地地方政府的重要政治職位,還藉由選舉進入菲律賓國會來影響全國政策走向,使得無論誰想當總統,都需要適度攏絡他們來確保選票。而且,無論誰成為總統,為維持執政穩固,也不容易推動有損各地豪強菁英利益的政策和法案,即使這些可能會對全菲律賓福祉有益。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厭倦豪強菁英政治人物怠慢於變革、甚至助長社會經濟僵局的菲律賓選民們,如何在一個個時代中擁戴美國殖民時期的國族主義強人奎松(Manuel Quezon)、獨立初期的出身平民、強硬反共麥格賽賽(Ramon Magsaysay)、從事戒嚴統治的馬可仕、民主化後的著名民粹政治人物埃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到今日聞名全球的杜特蒂,希望他們坐上政壇最高位後可以大破大立。就此而言,杜特蒂現象並非菲律賓政治史上的特例,甚至就某方面來說,他只不過是又一個菲律賓民眾在絕望中選擇寄託希望的新對象而已。

然而,「歷史不會重演,只是會押韻」,縱然依稀相似,過去與現在總是有所不同。杜特蒂現象確實有部分只是菲律賓的政治民意鐘擺,再度由渴求良善治理的那端,倒向了速成爆破的這端,然而我們也應該理解杜特蒂的勝選與高民調執政,仍然是菲律賓眾多政治、社會與經濟趨勢長期積累的當代成果,有其屬於此時此刻的獨特性。因此,如何綜合運用「鐘擺來回的尋常性」與「直線演進的獨特性」這兩種對菲律賓政治發展的詮釋路徑,也是本書需慎重應對的重要課題。

菲律賓馬尼拉金融區全景。
菲律賓馬尼拉金融區全景。

以下先概述本書要點,供讀者參照:

首先,我們將在書中看到,西班牙時期確立的鬆散政治結構,如何在美國殖民民主的實踐中被保存了下來,而其土地財富逐漸鞏固於各地方豪強菁英手中。民主提供了菲律賓民眾表達意見的機會,讓他們得以逐漸擺脫殖民者的獨斷管理,但也給予本地豪強菁英控制國家政治權力的管道,而創造出菲律賓不斷循環鞏固的「強地方、弱中央」的政治結構。面對核心權力仍掌握於美國人手中的現實,本地菁英希望確保自身利益不被外人騷擾和管控,因此反對多數可能撼動這政治結構的集權變革;然而,這種政策態度並不會與他們的國族主義意識有所衝突,但因抗拒根本性的土地改革,會持續造成菲律賓農民的痛苦,因此未來促成許多各界菲律賓人走上革命之路,譬如成為共產黨人。

隨著一九三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泰丁斯—麥達飛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菲律賓開始邁向更深度的自治,因著這個趨勢,中央-地方的抗衡關係也逐漸由外國人-本地人,轉變成為菲律賓人內部的政治鬥爭。也就是在這時期,我們看到菲律賓威權主義潛流的起源──其實不用等一九六○、七○年代的馬可仕,在當時美國殖民下的菲律賓奎松(Manuel Quezon)總統任內就已經現出蹤跡。從此時期開始到菲律賓獨立後,不斷積累的各項政治、社會與經濟挑戰,顯然需要強效政府破釜沉舟來應對;然而被豪強菁英把持的菲律賓政壇並不是變革的愛好者,也不樂見行政權出手干預他們政治地盤與地方私利,因此簡單來說,任何有心打破僵局的菲律賓總統,就任後都被迫面臨要隨波逐流、聽從結構規劃,還是要嘗試把握權力、重整官僚機器來做出一番事業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本身不總是指向威權統治,但確實在部分菲律賓政治人物與耐心漸失的民眾眼中,只有鐵腕威權才能打破當前的僵局。這樣的政治土壤,創造出馬可仕總統於一九七二年宣布戒嚴的條件。當時許多民眾一方面憂懼於共產主義勢力所帶來的顛覆性破壞,另一方面也不滿舊有勢力的保守顢頇,因此願意默許馬可仕威權統治的正當性,而南韓、台灣等亞洲近鄰成功的威權發展模式也給了他們信心與期待。只是當馬可仕政權在經歷幾年不錯的經濟表現後,不但發展政策開始挫敗,還帶來了各式各樣驚人的貪腐醜聞與人權侵害,其支持度就在一連串的政治經濟危機下快速消退,被一九八六年的軍方政變與「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先後擊潰而下台。

與馬可仕相較,新上來的民主化政府或許正確地體認到民眾對「自由」「民主」的渴望,並努力給予保障和滿足,但他們卻無力避免舊有勢力復辟。菲律賓舊日的社會經濟僵局回歸了,不只馬可仕土地改革不再有強而有力的後續推展,就連菲律賓的貧富差距也未跟著經濟發展而獲得明顯的改善;再加上連續不斷的政治風暴與貪腐醜聞,以及總體經濟發展和個人生活改善間不斷擴大的落差感,許多菲律賓民眾又開始渴望強人出現以打破僵局,而且因親身經歷他們眼中毀譽參半的民主化,這次他們對於強人的期待是格外的強烈。杜特蒂於二○一六年的出馬競選,正好滿足了許多菲律賓人心中這份或隱或顯的期待,只是其六年執政雖透過維持承諾的直白鐵腕而獲得民眾持續擁戴,但實際經濟發展成績最終不如其所宣稱的那般優異,反而受全球疫情影響而節節敗退。

面對二○二二年五月的菲律賓大選,我們一方面好奇下一位總統是誰,另一方面也透過爬梳菲律賓政治演變的過程,對其歷史際遇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更加期待菲律賓未來的獨立、民主與發展之變化。

總體而言,本書致力於提供一個較新的菲律賓政治發展分析框架,希望挑戰過去部分文獻對該國政治史過度簡化的論述,並帶出探討杜特蒂時必要的歷史縱深,藉此與我們理解其任內各種菲律賓時事動態相佐。本書不願意被菲律賓左右翼的官方神話所收編,也不信服半虛半假論證堆砌而成的修正論述,將力求嚴謹分析,並拷問過去那種切半二分、輕易善惡的標籤,盡量讓更多元的事件圖像呈現出來。畢竟完整而細緻地認識歷史演進,不但對我們理解近年來杜特蒂的崛起與執政至關重要,也將增進我們對於菲律賓未來可能走向的敏感度。

思索歷史,努力未來

最後,希望透過本書認識菲律賓的讀者可以更加意識到,簡化粗暴的黑白解釋或許一時吸引人,但無法讓我們夠深刻地去認識一國的歷史與政治,也對我們挖掘重要的底層現象助益有限。面對過去發生的一切,無論是在台灣或國外,我們都應該更謙虛,更努力體察各種複雜性,一如我們希望外國人怎樣對台灣。願意承認歷史的複雜性,並不代表我們即將喪失行動的意願與勇氣,或沒了是非對錯判準,而是我們希望所有堅持的價值理念,所有下的判斷,都是源自於對現實的認真思索,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教條信仰或一廂情願。我始終認為這樣得來的堅持,能更禁得起各時代的考驗。

同樣的,過去是不斷纏身的幽靈,但現在與未來不該被當作舊日不可避免的產物──雖然人無法擺脫歷史,卻不應該成為歷史的奴隸;我們要有承擔歷史的肩膀,也要有在適當時機跳脫歷史的勇氣,去思考各種破除舊結構限制的可能。未來並非憑空而來,但若要說過去的一切已經底定了未來所有的可能性、限定了我們思考的路徑,那也是過於忽略人的能動性與創意了。昔日的包袱不是命運,而是挑戰,正如同儘管菲律賓仍面臨著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困境,但仍有無數的菲律賓人願意一邊面對著歷史的教訓與限制,一邊前仆後繼、不放棄地在各個領域追求著更好的國家與社會。

我見過他們之中許多人。

他們有著各式各樣的神態與追求,生活在世界的各個不同的角落,但遇到時每個人對菲律賓的深厚感情都讓我感動,當他們分享對國家未來的擔憂與期許時,也總讓我在聆聽時為之動容。這是拒絕向宿命論低頭的人民。台灣與菲律賓的挑戰不盡相同,然而同樣作為非西方社會的成員、土地上同樣經歷過各種痛苦過去的東亞一份子,我很高興這些年來我個人有機會更了解、更認識我們南方近鄰的故事,學習許多,在過程中也有幸邀請不少菲律賓人來一同認識台灣。希望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台灣人對菲律賓產生好奇與興趣,一同來加入這個行列。若本書最終能對這目標有一點小助益,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最後,也想向一路上協助過、啟發過我的師長、先進與朋友表達最深的感謝。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時常感到自身的不足,若沒有站在前人與師長的肩膀上,沒有各方先進、友人的指導與提攜,我是絕對沒有辦法完成這本作品的;大家給過我的勉勵,也始終是我前進的重要動力。然若讀者在書中發現有錯誤缺漏之處,由身為作者的我承擔所有缺失,還請讀者們不吝賜教指正,非常感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