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珍貴的花朵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2-04-24

#上海疫情#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madlex、CyberAri、A_Ferdinand,回應《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madlex:講真,這些醫護人員不值得同情。你打份工,老闆派你荒誕不經的任務,結果你自己都不當自己是人,完成了任務。老闆自然覺得自己親自指揮有方,下次只會繼續派更加荒謬的工作給你。你努力,累自己,亦累他人,有手有腳有技術又不移民,一邊助紂為虐一邊叫苦連天,同給黨國續命的黨衛軍其實是一樣。

CyberAri:@madlex:我覺得你應該不了解中國大陸的公務員/事業編系統是如何運轉的。人和人之間是缺乏信任的,你不知道自己的反抗有沒有人會響應,更不知道會不會下一秒就被舉報。大家傾向於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實。當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座孤島的時候,ta很難有勇氣站出來。移民是一件更覆雜的事了(有些公務員連護照都是要上交給所在部門的)。作為普通公民我當然希望這些在系統內部的人可以做些什麽,但我不認為他們不值得同情。他們也是這個獨裁的、只向上負責的系統的受害者。

A_Ferdinand:@madlex:大陸醫護人員的執照和評級與工作單位直接掛靠,任何反抗將可能這輩子丟掉飯碗,還有一大部分護士不屬於國家醫院體制內系統,隨時可能被辭掉工作,一旦丟掉工作,職業技術資格證明作廢,更無法移民。再談醫護技術移民,空口說有技術,歐美國家大部分要求重新讀銜接課程並要有語言要求,這筆學費就幾乎沒有多少人可以支付。而且各國對醫護工作技術移民語言要求極高,大部分醫護在高強度壓力工作下也無時間和精力準備,學習或覆習語言考試。

張口就「不值得同情」這種屁話,也就能顯出來自己缺乏同理心又無知而已。

2. CZK,回應《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上海並不全是現代化的高層小區住宅,仍有大量落後的「老破小」住宅。這些「老破小」住宅以及其他樓齡較高的住宅極易產生樓棟內的傳播,相關案例可以參考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公屋內通過水渠造成的垂直傳播以及通過垃圾造成的樓層內傳播。而與此同時上海和深圳都有過整棟撤離的案例,正是因為從流行病學調查的角度出發,可能發現了樓棟內的傳播途徑,而且非常嚴重。

在這個前提之下,要求感染者離開住所前往方艙在科學上的確是控制傳播的一種方法,在政治上也能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的方艙實際上更接近是香港的「社區隔離設施」而非「醫院」。這距離作者在「當務之急」中提出的「自願隔離點」只差一個「自願」。

但將「是否前往隔離點」的選擇交給大眾也許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普羅大眾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就連日常的防感染措施都不一定能做好的情況下,讓大家自行判斷是否可以居家隔離未免過於理想。也許由專人提供電話諮詢甚至上門核查仍然是允許居家隔離的必要條件。

當然,在座各位都知道,在大陸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只能盼望上海的弱勢群體可以熬過去吧。

3. Minami_,回應《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文章在技術層面分析的很棒,但用科學技術的眼光分析中共決策,就會發現政府行為讓人費解。有時做的還行,有時做的很糟,理解不了怎麽會做的這麽糟。因為政府壓根就不是出於科學的角度做的決策呀。

武漢控制得住,2021年控制得住,不是因為政府咨詢專業人士,權衡利弊,考慮冷鏈運輸能力,民生平等問題,才決定不引進mRNA疫苗。純粹是歪打正著,當時的武漢沒有別的選擇,而後來的全國也很自然的沿用了清零政策。

不引進mRNA疫苗也並不奇怪。去年不引進,並非因為本土疫苗夠好,即使本土疫苗不行,也不會引進的。文中提到香港的數據,3針科興防重癥和死亡的能力幾乎跟m RNA一樣,可是中國批了5種疫苗,有多少人打的是科興?至少我在國內的親人打的全都不是。而私人途徑聽說,即使三針疫苗,很多人體內還是查不出抗體。

4. Wessy,回應圓桌話題《大陸網民「賽博蹦迪」用《愛樂之城》嘲諷當局,後「#漢樂府」詞條亦被下架,你如何看?

每一次的譏諷、挑戰官方主流,我個人是不會用沒有用或激不起水花,來評價這群花式掙扎中表現優秀創意的網友們。

因為,至少他們還是忠於自我意念並且付諸行動。在網路控制日益緊縮下,行動者懷揣多少義憤跟不安,就算無法動搖當局者,多一個人對暗號,是能給螢幕那頭的網友,多一份有人同行的微小力量。

至於說這種行動是「只會通過藝術等不痛不癢的方式表達不滿」的網路意見,我只能反問:「那又痛又癢的方式,誰來肉身示範?」活著已經夠辛苦了,還能幽默戲謔的牆內行動家,都是珍貴的花朵。

5. Ngwaikwan,回應《復課了,一切就會好嗎?家有幼童,如何捱過疫中兩年半

疫情將所有問題推向臨界點。樓上有問:生仔之前有冇傾好責任?就算傾好,社會都係期望女性成為偉大嘅母親。本來男女喺香港就唔平等。對於選擇單身,普遍嫌棄。好多人就跟着社會形式嘅結婚、生仔。反正選擇單身或者唔生,又要承受其他壓力。不過當下,情況已經改善咗好多,因為生育率呢個時代越嚟越低。

教育問題,更加明顯係因為政府決策。政府由中央委任,服務對象係邊位,有冇考慮10年20年之後嘅生活,大家心知肚明。劏房入面冇空間成長;劏房外面,無clubhouse,邊個社區可以有遊樂設施呢?就算父母自救,帶小朋友去大自然,又有冇咁多空閒時間放棄生計換取家庭時間。由根本嘅人口政策開始,就已經係災難級。

6. Roundoff,回應圓桌話題《TVB劇《金宵大廈》演員為扮演外傭塗黑皮膚,被批種族歧視,你如何看?

扮演不扮演是個藝術演出的問題,你想的話甚至妝都不用化,模仿口音神情生活習慣就可以了,所以歸根究底,其實不是brown face的問題,是一個角色設計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香港華人是不是因為被香港的社會現象而蒙蔽了,而覺得普遍地認為其他種族天生地就較華人低下。

在一個科學而且嚴謹的角度,這當然是個荒誕而自卑的觀念,不同種族既沒有一個嚴格的區分,而種族內的差距也和種族間的差異大,況且到最後,你量度的方法根本沒有辦法去標準化。你華人文化覺得讀書第一最重要,美國黑人文化覺得體育最重要,歐洲人覺得什麼什麼最重要,這之間的文化差異已經影響了一切的有關個體發展的因素。因為這樣,種族歧視在學術界真的沒有多討論的餘地,站不住腳就是站不住腳。

在香港的話,最重要的還是牽涉到價值觀的問題,在大陸影響力那麼over powering其他一切本土文化的大前提下,香港要想有自己的空間,肯定就是要向西方靠攏,然後在談判索價,爭取一些給本土文化喘息的空間。你這樣做種族歧視的事,不但缺德,而且基本上就等於放棄了和海外溝通的能力,習慣了和海外文化脫軌,這個其實是更大的問題。

7. Libo,回應《《金宵》為扮菲律賓工人塗黑臉:香港的「種族無感」從何而來,需要如何檢討?

1.種族生理上是平等的,但我們認知的「種族」常與政治、經濟相關,當存在競爭時,「種族」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正如作者所說曾經「菲律賓音樂象征著資本主義最繁華一面」,「港菲發展各自進入分水嶺」,所謂「不平等」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而變化。

2.文藝作品表現真實世界、大眾認知是一種錯誤麽?文藝作品必須表現理想世界、政治正確麽,並且這些評判標準都會隨著歷史的演進而變遷。

3.作者稱「香港華人族群的局限」,那麽全球其他族群是否也存在局限?這一局限普遍存在的根源為何?

  1. 作者闡述「外傭可以賺取比家鄉更高的薪水,也已經是受益者」,「勞工人權應該是跨越國界的普世價值」,「出國做家傭成為很多女性(當中不乏高學歷大學生)的唯一選擇」,幫扶支持他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從不是也不會是整個社會所有人的必選項。若是如此,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將是相似的。讀者承認作者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輝,但作者否認了世界發展普遍存在的競爭本質。菲傭是服務性行業,而非慈善,保護其勞工權利更應從法律、工會等入手,而非闡述大義。

  2. 總之,讀者認為作者的闡述具有一定的正確性,值得一定的倡導,但寄希望於以「種族平等」這一概念的普及推廣維護菲傭的現狀是徒勞的。當經濟發展得以維持各國增長時,這一理念固然推廣順利。當全球競爭加劇時,正如當下,此類闡述已不再叫座。正如作者所說,「香港居住環境狹小」,當居民自身無法獲得更好條件時,又如何會給菲傭更好的條件。對他族、員工的保障始終建立在本族、雇傭者具有良好發展時。

8. Tocqueville,回應《《金宵》為扮菲律賓工人塗黑臉:香港的「種族無感」從何而來,需要如何檢討?

其實你只要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在的紐約或倫敦,會遭到怎樣的抨擊,就可以體會到香港的侷限與落後(如果像文中所述,主流意見是認為無所謂的話)。如果一個有名的白人演員把臉塗得黑一點,去演美劇裡的華人、或英劇裡的印度人,而不是找華人跟印度人來演那個角色,會不會有人出來說「誰說華人只能華人演」、「誰說印度人只能印度人演」。史嘉蕾·喬韓森幾年前在《攻殼機動隊》有過類似的例子,你可以看看那部片的評價如何(而且她可沒把臉塗成黃色)。一定有人說幾十年前的好萊塢也如何如何,但你硬要跟過去比,不就是侷限與落後的證明嗎?

9. EricChan,回應《探問疫下香港醫療崩潰(上):病床一位難求,公私營雙軌制如何走向失效?

我聽過一個醫療不可能三角的說法:便宜、高效、服務好,三者只能選其二。投入在醫療的資源再多,在香港的窄稅基環境下,香港是沒辦法只憑藉政府資源去支撐起整個醫療體系。未到covid,年年流感大流行都會出現急診室爆滿。政府年年都沒辦法提出解決方案 也缺乏民意授權做大刀闊斧的改革 下場就是這樣。

醫護資源流失除了因為對工作環境灰心等行貨理由外。後反送中時代對於香港前景的不滿與灰心好多人都決定移民,而醫護移民可算是最容易找工作的一類。因為受他們的醫護資歷都收到英聯邦國家認可。去英澳紐加搵工相當容易,特別是現在這些國家對醫護需求很大

10. 自由風,回應《馬克龍的五年:出爾反爾的施政,如何令政綱空洞的「富人總統」盡失人心?

整篇文章看下來就是用各種巴黎人的議題嘗試解釋馬克龍為何在全法國不受歡迎,結果變成偏頗地痛罵他一頓,無法真正切中問題的要點。

黃背心運動自然是馬克龍的一大挑戰,但歷任總統幾乎都經歷過大型抗議,而馬克龍軟硬兼施的處理方式確實為他贏得了不少掌聲,避免了民意的發酵。而黃背心運動最終因為沒有明確一致的目標而分崩離析,馬克龍更是成為近代政治危機處理的典範,竟然被本文描述成盡失民心,實在令人費解。

至於文中提到的疫苗通行證造成社會撕裂,如果七成人贊成的公共政策也算撕裂的話這政府也不用運作了。疫苗通行證是得到法國人廣泛支持的政策,而強硬應對反疫苗示威對他是加分多於減分。

經濟改革方面,企業與個人稅的下降為停滯的勞動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雖然一開始在傳統左翼工會勢力強大的法國引起反彈,但這些政策讓法國經濟在疫情衰退之下更有彈性,造就了2021年下半年的經濟急速反彈。馬克龍在里昂、史特拉斯堡、圖盧兹等城市的高支持率不是沒有原因的。

本文在分析法國政黨政治也是有點過度簡化。勒龐雖然號稱極右,但經濟政策一向屬於左派,因此梅朗雄的選民投向勒龐不等於玉石俱焚的控訴,這些人本來就沒有投馬克龍。至於共和黨選民轉投馬克龍,也不但是因為經濟政策,更是本文忽略的外交與歐盟政策。在默克爾即將下台之時,馬克龍撐起歐盟大任,喚醒了中右選民對戴高樂與希拉克的記憶,讓這些保守派願意投給社會政策偏向進步主義的馬克龍,也是馬克龍在近年快速發展的西北部支持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上一次法國總統上任四年的支持率,比馬克龍高的已經要數到希拉克第一任期。自然,神話不會永遠存在,領導一個政經結構充滿問題的國家,馬克龍的支持率當然不會回到2017年。我作為社會民主主義者,並沒有喜歡馬克龍到哪裏去;但他依靠團結溫和派的力量,在無可避免撕裂的世界變局下仍然有許多亮眼政績。馬克龍作為近20年來最成功的法國總統,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評價似乎有失公允。也許可以再出一篇文章平衡一下觀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