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截至2022年4月,我們對「COVID-19後遺症」的了解有多少?

兩年來醫學研究發現的後遺症到底有哪些?我們應該感到害怕嗎?

2020年4月29日,法國爆發疫情期間,一名患者在醫院中心的病房與物理治療師進行治療。

2020年4月29日,法國爆發疫情期間,一名患者在醫院中心的病房與物理治療師進行治療。攝:Benoit Tessier/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汪詰

刊登於 2022-04-12

#COVID後遺症#COVID-19#醫學#評論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上海科普作家汪詰,所住小區自3月16日就開始執行封控管理至今,近期曾發表文章《不吐不快:面對疫情,上海人真正怕的是什麼?》並公布與上海疾控專家的電話採訪錄音,引起較大反響,另有後續文《回應「不吐不快」的若干質疑:別曲解、別扣帽、別外行》

COVID-19疫情已經到第三個年頭,保守估計全球已有超過 5 億人次被SARS-CoV-2病毒感染過,醫學界對其後遺症目前到底了解多少了呢?

首先,各類肺炎一般都會留下各種程度不同的後遺症,COVID-19也不例外。但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得過COVID,好了以後就跟感冒好了一樣,完全沒什麼後遺症,這不見得是說謊。後遺症就是這樣,因人而異,談任何個例對我們從總體上認識後遺症意義不大,不管是完全沒有後遺症的,還是嚴重到被逼自殺的案例,都會存在。

有哪些「謠言」在流傳?

我們先來看一些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不實信息,在一段中國內地網絡上傳播較廣的短視頻中,裏面有如下說法:

很多人戰勝了病魔,但難逃後遺症。在英國首批康復的4萬人當中,約有1/8的人在出院後5個月內死亡,約有1/3的人因為嚴重的併發症在半年內重新又住回了醫院進行治療。

很恐怖,對吧。但你仔細看,這一段前一句說的是後遺症,而後面跟着的卻是併發症,後遺症和併發症是完全不同的倆個概念。其實,這條消息的原始出處是《紐約郵報》2021 年 1 月份的一篇報導,這篇報導的信源又是一篇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中最關鍵的信息是,這 4 萬多人的平均年齡為 65 歲,他們大多數都是患有各種類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見的基礎疾病的人。換句話說,假如這些老人得的是流感,那麼他們同樣有非常高的概率死於併發症。併發症和後遺症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因此不擴展開多談。

2020年3月1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向一名2019冠狀病毒康復者揮手。
2020年3月1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向一名2019冠狀病毒康復者揮手。

再來看這一條信息:

國際頂級的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一項研究,一年的時間跟蹤了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結果就發現儘管大部分患者恢復以後能夠基本正常的生活,但是健康狀況對比正常人來說差了很多,包括抑鬱、睡眠障礙、脱髮、味覺和嗅覺的缺失,頭疼關節疼,部分患者還存在心血管損傷的跡象,甚至還有部分患者出現了生殖障礙。

聽着也很可怕對吧。但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柳葉刀》這篇論文是真實存在的。但這段視頻就是不告訴你該論文最後的總結:在1年的隨訪期間,大多數患者的身體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並且已經恢復了原來的工作和生活。(儘管後面補充了一句「健康指數仍低於對照組」,但這非常正常,感染組中只要還有 1 個沒有完全恢復,就會低於對照組。)

另外,這 1276 人年齡中位數是 59 歲,也是屬於本身就很容易出現抑鬱、睡眠障礙、脱髮等常見中老年人症狀的人群。視頻還把論文中的原文「在康復期間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誇大為「還存在心血管損傷跡象」,還生生地造出了一個很恐怖的「還有部分患者出現了生殖障礙」,而論文中根本沒有提到。

2021年11月29日,一名醫護人員走過南韓國平澤市醫院重症監護室 (ICU) 的電視屏幕。
2021年11月29日,一名醫護人員走過南韓國平澤市醫院重症監護室 (ICU) 的電視屏幕。

再來看這一條信息: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腦科學系研究發現,在跟蹤測試的8萬多名新冠患者當中,普遍存在智力下降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患者智力下降了8.5,8.5意味着什麼?相當於大腦直接老了10年。

這項研究是存在的,我找到了視頻提到的這項研究的論文。但論文的結論是:COVID-19癒後的認知能力下降程度與患病時肺炎的症狀嚴重程度成正比。至於什麼最嚴重的下降了 8.5,大腦直接老了 10 歲的說法,又是視頻主播自己的創造。這項研究確認了在被病毒感染後的一年左右時間,患者的認知能力確實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但由於跟蹤時間很短,這些人的恢復情況,該論文並未提到。暫時的下降和永久性的下降又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儘管我經常說,對於醫學來說,個案的意義不大,但下面這個所謂的個案看着特別驚悚,忍不住給大家看一下:

美國佛羅里達的一位患者新冠治癒之後患上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後遺症叫巨舌症,就是他的舌頭在不斷的長大,後來醫生沒辦法切除了他部分舌頭,才才逐漸讓他恢復了進食說話的能力。

我檢索了原始的新聞報導,準確的信息是,這位男子很倒霉,得了COVID住進ICU,然後又很不幸地同時舌頭腫得合不攏嘴。至於什麼「新冠後遺症」和「巨舌症」都是視頻主播自己根據這條新聞發揮想像力腦補出來的,新聞裏面根本沒有提到。如果按照這種方法來腦補,那全世界任何一種疾病都可以被報導成「後遺症」了。

2021年2月23日,意大利比薩的康復中心,一名康復的患者在温泉浴場中鍛鍊,以熱水舒緩呼吸困難。
2021年2月23日,意大利比薩的康復中心,一名康復的患者在温泉浴場中鍛鍊,以熱水舒緩呼吸困難。

可靠研究中的信息

我還想說,關於COVID-19後遺症的問題,只有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和高質量的論文才是唯一可以讓我們了解真相的渠道,任何個人,哪怕是聽上去名頭很大的「專家」的觀點,都是沒有太多參考意義的。

那麼,關於COVID後遺症,目前最佳的科學研究證據能告訴我們哪些可靠的信息呢?

通過論文檢索,我們會發現,關於COVID後遺症的研究論文那是汗牛充棟,太多了,如果要把這些論文都看完,哪怕只看結論,我估計也需要好幾周。這時候,我就想,要是有個人幫我把論文全看一遍,然後幫我總結一下,那該多好。實際上,面對某一個研究對象存在大量論文的情況,有一種叫「綜合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就是相當於有一個這樣的研究者幫你做總結。

2021 年 8 月,《自然》雜誌旗下的《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關於COVID-19後遺症研究的薈萃分析論文,研究者從 18251 份論文中最終篩選出了 15 篇發表於 2020 年的高質量研究論文,這些研究一共涉及 47910 名患者,年齡涵蓋 17 到 87 歲。得出的結論,簡要概括是這樣:

80% 的人會在COVID-19康復後的數週到數月內,至少會出現一項後遺症,最常見的五種後遺症是:疲勞(58%)、頭痛(44%)、注意力障礙(27%)、脱髮(25%)和呼吸困難(24%)。此外,確定也是常見的後遺症,還有嗅覺和味覺喪失、關節疼痛等,一共發現了 55 種可以確認的後遺症。但遺憾的是,這篇論文沒有提到這些後遺症會持續多久,有多大的可能性會終生伴隨等等這些人們會很關心的數據。

注意,這篇論文雖然發表在 2021 年 8 月,但研究的其實是 2021 年 1 月 1 日之前的病例,換句話說,它的研究對象基本上都是SARS-CoV-2比較原始的毒株,並不是現在在全球占主導地位的奧密克戎毒株。COVID的早期毒株實際上已經基本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現在即便被病毒感染,其實已經和論文的研究對象有很大差異了,但畢竟還是SARS-CoV-2病毒,參考價值肯定是有的。只是我們需要更新的研究。

我能查到的最新一篇高質量論文是 2022 年 3 月 8 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這項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後,人的大腦組織結構會產生可見的變化,準確地說,就是患者的大腦皮質層厚度會下降 1% 左右,但這項研究被廣泛地誤傳為「新冠導致大腦萎縮」,實際上大腦皮質層厚度略有下降與「大腦萎縮」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研究者找到了 785 名 51 至 81 歲之間,在COVID流行之前就留有大腦掃描圖像的人,這些人中有 401 名曾被病毒感染過,384 名沒有,這樣就形成了很好的對照組。然後,再次對這些人的大腦進行掃描,就可以統計分析出患者的大腦是否發生了改變。

其實這張圖也很好地反擊了另外一個謠言,就是所謂的「大腦皮質層」的厚度降低是不可逆的。在這張結論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代表「對照組」的藍線,超過 70 歲的人,大腦皮質層卻有明顯的增厚。

所以,長期來看,這些皮質層厚度降低的人,他們的皮質層是否會恢復,也是未知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還需要時間。

另外也有好消息,2022 年 3 月 9 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說,之前的一些研究說COVID後遺症包括 2 型糖尿病,但最新研究表明,這種後遺症很可能是暫時性的,因為有 40% 的人已經在跟蹤隨訪期間完全恢復健康了。這個恢復速度超出了研究者的預期,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發表了論文,認為這已經可以證明這種後遺症是暫時性的。

2020年3月26日,美國華盛頓州,被確診患有2019冠狀病毒病的老人,乘車離開一所長期護理機構。
2020年3月26日,美國華盛頓州,被確診患有2019冠狀病毒病的老人,乘車離開一所長期護理機構。

目前可以得出的結論

最後,我再來總結一下:

對早期毒株的研究表明,COVID-19後遺症確實存在,而且很普遍,但絕大多數人的後遺症並不嚴重,以疲勞、頭痛、注意力障礙、脱髮、呼吸困難為主,還會有較多人、估計 20% 左右的人會伴有嗅覺、味覺喪失或者改變,比如原本聞起來香噴噴的食物現在聞起來是臭的了等比較惱人的後遺症,但大多數人也會在數月之內完全恢復,也有極少的人一兩年都恢復不了。在患上COVID之後的若干時間,人的認知能力會有所下降,而且年齡越大下降得越多,長期影響還有待更多的證據。

以上,差不多就是截至2022 年 4 月,我們對COVID早期毒株(主要是德爾塔)後遺症的了解程度。

至於,在香港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的後遺症影響,現在還缺乏高質量的研究論文(主要原因是時間還不夠久)。不過,考慮到奧密克戎感染者的症狀本身就比德爾塔要輕微很多,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斷是,後遺症也會輕微許多。總體來說,我認為是無須過多擔心,影響絕不會大於普通肺炎。

2017年7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但本文因關乎重大公共利益,我們特別設置全文免費閲讀,歡迎你轉發、參與討論,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瀏覽更多深度內容。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