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倒退80年?一個顛覆了整個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土地發展修訂

「他們的意識,就是民意已經不合時宜。沒有了申述和對話空間,民眾變成了肉隨砧板上的肥肉。」

油麻地一個大型建築工地。

油麻地一個大型建築工地。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梁越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4-07

#長春社#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本土研究社#城市規劃

今年3月,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及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於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向議員解釋政府就精簡土地發展的法例修訂內容。對於這個牽涉5條法例、共20組修訂的構思,絕大部分議員於發言期間,均表示同意。

站在政府角度,精簡似乎勢在必行。土地和房屋問題纏繞香港多年,政府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規劃程序過於繁複費時,並將矛頭指向公眾參與,以及「重覆」執行的程序。有關修訂包括將多輪城市規劃委員會制訂圖則時的公眾參與程序縮減為一輪申述;毋須立法會撥款,即可啟動收地及賠償;容許「邊規劃、邊填海」等。

關注修例的民間團體則持反對意見。同月,12個環團及關注組織舉行聯合記者會,指政府推卸責任。隨着3個大型發展項目:油旺重建、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蓄勢待發,團體擔憂,在精簡程序的框架下,公眾對整個香港的城市規劃,將無從置喙。

「不只是你不能入submission(提交申述),其實都帶來頗深遠的影響。」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是次精簡,是根本性地改變了香港城市規劃的本質。端傳媒採訪了有關團體,去釐清此次精簡到底改變了什麼;條例更替背後,又隱含了香港各界別對於規劃權力的何種角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