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天之內,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連續發表三次自相矛盾的聲明。從認為俄烏衝突仍是烏克蘭東部局勢的變化,到鼓勵民眾配戴中國國旗,再到提醒民眾不要隨意暴露身份,這些相互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的官方聲明並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在烏克蘭領事服務的失敗,其背後體現的,實則是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的巨大誤判。
反覆無常的使館聲明,尚未執行的撤僑行動
對比之下,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不論從行動的質量,還是從行動的時間線來說,都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
2月22日,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一篇標題為「關於請中國公民注意安全的提醒」的微信推文。在這篇簡短的公告中,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將烏克蘭面臨的局勢描述為「東部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其中,中國外交人員提醒在烏克蘭的公民「注意當地發布的安全提示,不要前往局勢不穩地區」,以及「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可適時作一些食品和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儲備」。在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處地區的獨立地位,並開始向這些地方派遣軍隊。
2月24日,大使館將注意安全的提示升級為「高度注意安全」。在這一篇微信推文中,大使館表示「從2月24日起, 烏克蘭局勢急劇惡化,一些城市已經發生爆炸事件,軍事行動已在展開。烏安全風險陡然上升」。而得到關注最多的一句話則是:「如開車長途旅行,注意沿途是否可以加油,防止加油站關閉,導致無法繼續前行。可在車身明顯處貼上中國國旗。」這一建議與中國電影「戰狼2」當中展示的場景一致,主演吳京在非洲遇到武裝人員阻攔道路時高舉中國國旗,從而安全通過。
不過,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便給出了與上一條微信推文截然相反的建議:「在當前烏安全形勢特殊時期,要高度重視與烏民眾友好相處,避免就具體問題發生爭執...儘量不要外出活動,不要隨意亮明身份及展示具有識別性的標識。」從「明顯處貼上中國國旗」到「不要隨意亮明身份及展示具有識別性的標識」,不到48小時,同一個政府機構就向在烏克蘭的中國公民給出了完全矛盾的安全建議。
大使館提到的「避免就具體問題發生爭執」與「不要隨意亮明身份及展示具有識別性的標識」的來源,與在中國流行的「收留烏克蘭美女」等調侃鼓吹戰爭網絡迷因有關。根據中文網絡上流傳的截圖還稱,一些滯留在烏克蘭的留學生被持槍基輔市民盤問,並在謊稱自己不是中國人後逃過一劫。這些網絡迷因與民眾支持俄羅斯入侵的行動被其他國家的網民看到,據說激起了烏克蘭民眾的憤怒。
而在領事服務方面,中國駐烏克蘭使館直到2月24日才開始登記在烏克蘭中國公民,並開始準備撤僑行動。根據使館發出的聲明,統計工作將截至當地時間2月27日。但在2月25日,烏克蘭在遭到俄羅斯入侵後,隨即對民用客機關閉領空。中國方面如何解決撤僑問題仍然未知。
在中國時間2月27日凌晨4點,中國駐烏克蘭大使范先榮通過微信發布公開信,在信中,范大使澄清自己並沒有離開烏克蘭,並希望「希望人人都歲月靜好,平安無事!」。在這封信中,范大使雖然表達中國使館絕不會置大家的安危於不顧,但同樣要求在烏克蘭的中國公民留在家中,並且透露撤僑行動並沒有具體的時間線:「目前的安全條件確實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備。大家想想,空中不時有導彈,地上不時有爆炸和槍炮,兩軍之間正在進行交戰。宵禁令一個又一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確保安全?!真要在這種情況下走,你們的家人又怎能不牽腸掛肚?!所以,我們一定要等安全了再走。這樣大家都踏實。」
與中國使館對應的,是世界各國駐烏克蘭使館及外交部對於烏克蘭局勢的警告:加拿大外交部長喬美蘭(Melanie Joly)早在2月11日便呼籲公民離開烏克蘭。在同一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對本國公民發出同樣的警告。英國與挪威外交部也在這一天呼籲本國公民離開。
在亞洲國家當中,日本與韓國在2月11日呼籲在烏克蘭的公民盡快離開。新加坡外交部在2月13日,便警告本國公民避免前往烏克蘭,而中華民國外交部亦在2月16日發出警示。
即使是在戰前全力試圖外交斡旋解決問題的法國,也在2月23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前一天,要求法國公民離開烏克蘭。對比之下,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不論從行動的質量,還是從行動的時間線來說,都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在2月27日,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刊登了關於烏克蘭撤僑情況的進展,一名駐烏克蘭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包機撤僑的方案很難執行,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使館正在積極考慮其他撤離方案,只要安全條件稍一具備,就會立即啟動」。
同樣面對領空封鎖,來自台灣媒體華視新聞的影片顯示,中華民國外交部安排掛有青天白日旗的大巴車,經過50個小時的旅行,將六名困在烏克蘭的國民撤至波蘭。另據《印度時報》報導,自俄烏戰爭以來,印度完成了五次撤僑,其中第五次撤僑共幫助249名印度公民撤離。對於烏克蘭無法進入客機的局面,印度選擇從烏克蘭鄰國羅馬尼亞包機出發,解救通過陸路離開烏克蘭的公民。
截至北京時間3月1日凌晨,新華社快訊指中國開始從烏克蘭撤出首批公民,但未披露更多細節。
情報的迷失
根據目前已知的媒體報導,中國方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定並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雖然中國使館的領事服務質量一直遭到海外公民與華僑詬病,但眼下中國面對的窘境,並不僅僅是領事服務或是個體外交人員層面上的失敗。根據目前已知的媒體報導,中國方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定並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稱,由於在北京冬奧會開幕當天與俄羅斯簽署了深化合作關係的聲明,習近平對於入侵風險的判斷受到了影響。文章中提到了中國最高領導層淡化了、甚至完全沒有考慮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可能性,並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語稱,在普京與習近平的會晤中,普京對美國的怨言引發了習近平的深刻共鳴。消息人士還表示,在普京的談話中,沒有提到對烏克蘭的具體入侵計畫。
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世界開始關注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而外交部的言論雖傾向俄羅斯,反覆指責美國與北約是衝突的始作俑者,但也一直避免表達過於確定的立場。在外交部於2月26日公布的「中方對當前烏克蘭問題的五點立場」中,中方認為「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更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保障」,明確指向北約的擴張,但同時,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議中,中國並沒有同俄羅斯一樣投出反對票,而是選擇了棄權。
這種模糊的源頭,來自於中國對他國信源提供的情報的不信任,和在面對俄羅斯入侵事實時感到的驚訝。根據《紐約時報》2月25日的報導,在俄羅斯開戰前的三個月,來自拜登政府的官員反覆向中國表示,情報顯示俄羅斯將會入侵烏克蘭,並期望中國與習近平主席能夠出手干預,但這些請求被中國方面反覆拒絕。在這些會談中,美國向中國表明一旦普京向烏克蘭開戰,美國及盟友將對俄羅斯進行嚴厲制裁。由於中國與俄羅斯緊密的經貿聯繫,這些制裁也會影響到中國。美國方面還提到,他們知曉中國曾經幫助俄羅斯躲避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後的制裁。報導還說,這些拒絕干預俄羅斯潛在入侵風險的人士,包括中國的外交部長王毅與中國駐美大使秦剛。不僅如此,中國還將美國告知自己的情報分享給了俄羅斯,並指責美國試圖製造中國與俄羅斯聯盟的裂痕。
而中國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政治軍事評論員及「國師」,對烏克蘭的局勢同樣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例如知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在錯誤預測俄羅斯不會入侵烏克蘭後在微博上承認誤判:「很遺憾,這幾天我對俄烏局勢的趨勢又預測錯了。這再次說明了社會科學本身的預測功能還是很差的。」但在金教授的微博當中,依然有大量來自於中國媒體轉述俄國媒體例如「烏克蘭海空軍已全軍覆沒」、「烏克蘭空軍已喪失戰鬥能力」等假新聞。
而在微博上坐擁164萬粉絲的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人氣講師沈逸,也曾預測俄羅斯不會全面入侵烏克蘭,在事實變化後在微博中認錯。在沈逸的微博裡,也同樣留有「烏克蘭總統離開基輔」這種來自俄羅斯媒體的假消息。
在觀察這些評論人士使用的信息來源後,這種誤判的根本源頭便不難理解。不論是刻意傳播俄羅斯的單一聲音,還是習慣相信「友軍」的情報,對於所謂「對面」的信息視而不見,結果都是預測與判斷的錯誤。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領導人與微博上的「國師」表現出了高度一致。
脆弱的「中俄聯盟」
對於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是一個能夠為自己分擔來自民主世界關於結構性改革、人權、以及貿易不平等一系列問題壓力的「夥伴」。
在烏克蘭戰事仍在持續、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都陸續出爐的情況下,中國在審視與俄羅斯的利益夥伴關係時,也許不得不做出一些取捨。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在2021年,中俄總貿易量為147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這一數字與中國海關總署在2022年1月14日公布的全年外貿總額6.05萬億美元相比,僅佔據外貿全額的2.4%。在2021年,中國最大的五個貿易夥伴為東盟、歐盟、美國、日本、與韓國。除東盟外,其餘四個貿易夥伴都加入了最新針對俄羅斯的制裁計畫。而在前五大夥伴中排在最後的韓國,其貿易總量也是中國與俄羅斯貿易總量的將近三倍。
而遭到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則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在東歐地區的關鍵夥伴。中國也是烏克蘭的第一大貿易國。
但對於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是一個能夠為自己分擔來自民主世界關於結構性改革、人權、以及貿易不平等一系列問題壓力的「夥伴」,同時還能牽制美國對於防範中國崛起投入的精力。如同前文所提到的對西方與美國的抱怨,能夠讓這兩個威權國家的領導人產生共鳴。不過對於俄羅斯來說,中國並不像是一個朋友,與其說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聯盟,不如說,中俄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擁有共同對手的博弈夥伴。
這一次戰爭開始後,雖然沒有明確消息表明中國官方已經設定好了統一的親俄宣傳口徑,但各種媒體也仍然在跟著俄方的信息報導。包括在2月22日,《新京報》旗下的國際新聞欄目「世面」的微博上,曾出現過一段有可能被工作人員「無意洩露」的報導指令:「即刻起,烏克蘭相關發微博。都用世面首發,大號再發,推世面,對俄不利、親西方的不發。首發前給我看文案。」此外,也要對網友評論進行「精選控制」,只能放出「合適的評論」,並要求誰發布誰負責,提醒每則新聞至少要盯2天。與此同時,雖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曾出現過反對戰爭,以及在普京演講後發布希特勒的演講進行對比的內容,但這些內容都遭到了中國網信部門的清除。
只不過,在面對大多數國家對俄羅斯一致的譴責和實際的制裁措施之後,中國的想法可能也在發生變化。在2月28日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當被問到若認可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是否應該呼籲俄方尊重烏克蘭民選政府時,發言人汪文斌的回覆,雖然再次重複了「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損害別國安全的基礎上」,但下一句似乎不再指向北約,而隱含指俄羅斯「更不能出於尋求自身絕對軍事優勢和絕對安全,而肆意損害別國主權和安全」;也不再是「俄羅斯在安全方面的正當訴求理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而是「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
隨著戰爭與烏俄談判的同時進行,中國接下來的表態,也許也會像駐烏克蘭大使館的聲明一樣發生轉變。但無論如何,日後再面對俄羅斯這位「夥伴」時,中國恐怕也很難再相信對方「不會開戰」的承諾了。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