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烏克蘭危機:美俄的另類「合作」將更深分化歐洲

俄羅斯陳兵,北約擊鼓,基輔從中周旋的危機,更像是三方目前能找到最有利自己的「討論」烏克蘭問題的方式。

2022年1月24日,烏克蘭軍隊第 25 空中突擊營的軍人駐紮在烏克蘭的阿夫迪夫卡。

2022年1月24日,烏克蘭軍隊第 25 空中突擊營的軍人駐紮在烏克蘭的阿夫迪夫卡。攝:Wolfgang Schwa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楊山

刊登於 2022-01-29

#攝影評論#楊山#評論

連月來,烏克蘭東部邊境上的俄軍部署為全球媒體的國際版提供了長篇累牘的素材。具體局勢如何,目前已有無數文章跟進,本文不再贅述。簡要言之,俄羅斯在烏克蘭東境擺出了隨時揮軍進攻,把頓巴斯地區從基輔政府手中徹底「解救」出去,乃至進一步向西攻掠的姿態。而北約國家則試圖為烏克蘭政府提供軍備和外交上的援助以防止入侵發生。

2013至14年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後,先是遭遇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兼併,隨後是漫長的頓巴斯戰爭——親俄地方武裝和基輔政府軍長期拉鋸,中間還摻雜着經過空域的馬來西亞航空MH17班機被擊落,至今已有超過萬人死於戰火。烏克蘭原先的領土已經事實上變成了官方控制區、親俄的頓巴斯區域和俄控克里米亞三個部分。

對正在發生的緊張局勢,各方評論都較多將事件簡化為俄羅斯進犯或試圖「教訓」烏克蘭——無論是親俄的新聞還是自由主義的解讀都往往是這種論調。要麼覺得整件事情背後是俄羅斯不可抑制的擴張主義心態作祟,是想恢復蘇聯或沙俄帝國版圖;要麼覺得事件完全是烏克蘭的演員總統澤連斯基投靠西方挑釁(Volodymyr Zelensky)俄羅斯的結果。

對正在發生的緊張局勢,各方評論都較多將事件簡化為俄羅斯進犯或試圖「教訓」烏克蘭——無論是親俄的新聞還是自由主義的解讀都往往是這種論調。

如果國際政治真是如此簡單,那就不必有如今的那麼多痛苦和悲劇了。就在剛剛過去的北美時間1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一個長電話,據CNN得到消息,通話中澤連斯基和拜登產生了一些分歧,比如俄軍在邊境到底構成多大威脅。美方更強調俄羅斯可能發動進攻,而烏克蘭總統試圖解釋說情況還沒有那麼嚴重。這通電話意味着事情要比表面、尤其是媒體呈現得更為複雜。比如,澤連斯基的冷靜意味着什麼?只是因為懼怕俄羅斯動武嗎?

另一邊,普京和俄羅斯為何如此介意北約東擴?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比如烏克蘭一直都是俄帝國的核心區域之一,烏克蘭加入北約將讓俄羅斯感受到挑釁和不安……而在西方世界和許多烏克蘭人看來這又是另一回事,是俄羅斯只有獲得了「勢力範圍」才能覺得安全,只有烏克蘭成為了俄羅斯的「保護國」乃至傀儡政權,「貪婪的莫斯科」才會心滿意足。這些分析的基礎是普京的俄羅斯是一個充滿「激情」和「野蠻」的國度,行事出於強烈的不安全感或自我膨脹的野心;反過來其實也是一樣——在俄羅斯民族主義看來,烏克蘭人似乎不知好歹,發瘋似的想和俄國做對,而北約則是咄咄逼人毫不收斂地想要擴張。

其實,無論是普京,還是拜登或澤連斯基的舉動,都有充足的內外理由作為動因。這場俄羅斯陳兵,北約擊鼓,基輔從中周旋的危機,更像是三方目前能找到最有利自己的「討論」烏克蘭問題的方式。這裏面既有老問題,也有新變化。簡而言之,更合適的理解是:烏克蘭的此次危機,無論最後會不會變成戰爭,實際上的效果都是普京和拜登「各取所需」式地借用危機鞏固自己的國際議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勢必更進一步被分裂為「冷漠的德國法國」和「自由的東歐前線」。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