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深度

4%的不同:疫情中「正常指數」最高的香港,過去兩年失去了什麼?

「正常」,不過是說一個社會願意犧牲多少來換取以往的「正常生活」。

2021年12月31日﹐銅鑼灣街上戴上口罩的市民。

2021年12月31日﹐銅鑼灣街上戴上口罩的市民。攝:林振東/端傳媒

華安

刊登於 2022-01-02

#華安#疫情#評論

《經濟學人》早前編制「全球正常化指數」,根據每一個國家地區的「交通」、「經濟活動/工作」以及「休閒/娛樂活動」作加權評分,量度世界各地是否已回到Covid疫情前的正常狀態。結果一出,香港成為全世界最「正常」的城市,在100分滿分中得到96分,代表我們的「生活」有96%與疫情前相若。換句話說,我們這兩年只脫離「正常」4%?

的而且確,香港防疫表現比起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好,好得讓我們不太需要經歷疫情的重量。在這個深陷於自救與不能自救的城市,大部分人由2020年1月起已經在跟疫情戰鬥。港人經歷過SARS,對搶購清潔用品、自動自覺戴口罩的生活經驗都不陌生;港人也減少出門,「無咩事就早啲番屋企」、「出街好危險」、「唔好隨便除罩」,這些對白彷彿耳熟能詳。於是,在全世界都宵禁封城、有些國家疫情嚴重到大部分家庭都有人患上Covid肺炎的這兩年,香港靠自家經驗與紀律一直維持低確診數。我們不見得與世界有太多共鳴。

但防疫有成,就生活如常?卻好像不是。生活還是充滿林林總總的防疫味道,街上的人仍然戴口罩,聽見有人咳嗽,會有途人不自覺踏個橫步,保持1.5米安全距離;遙距工作變得普遍,網購成風,凍肉店開到成行成市,電影院的小食部只剩下3D眼鏡; 我們也很少聚集,以往銅鑼灣行人專用區有各種街站,有的募捐,有的做政治倡議,有的收集市民簽名,現在都不復見,至於遊行,更成歷史;最近為了「谷針」與「通關」,政府再度收緊防疫政策,除了撤銷外國入境人員豁免強制隔離檢疫措施外,還推出健康碼,「安心出行」亦變成強制使用,——我們用新的生活,交換與大陸有限度通關的希望。

縱使有不少改變是大眾為維持公共衛生主動而為,另一些卻是政府以公共衛生之名加以推廣。這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是一兩年前的香港很難想像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