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蘇聯解體六問:三十年後回望,人們誤解了哪些事實?當初也可能是另一種結局?

如果蘇聯解體並不見得必然在1991年發生,那是什麼讓本來並不太可能的進程變得不可阻擋?

1991年8月,莫斯科市民走上街頭,為懸掛俄羅斯三色旗的蘇聯坦克歡呼。

1991年8月,莫斯科市民走上街頭,為懸掛俄羅斯三色旗的蘇聯坦克歡呼。攝:David Turnley/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布犁

刊登於 2021-12-26

#蘇聯解體#布犁#冷戰#深度俄羅斯#評論

三十年前的12月25日夜,蘇聯總統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面容疲倦地出現在了蘇聯人的電視屏幕上。

人們早就知道他要發表自己的辭職演說了。就在五天前,在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圖,俄羅斯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等十多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就已經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這個近三億人口的聯盟國家已事實上不復存在。改革年代嗅覺敏鋭的電視節目和報紙已鋪天蓋地宣布了這一消息——如果有記者更敏鋭一些,還會得到會議上的另一份決議——宣布終結蘇聯的領導人們為即將辭職的戈爾巴喬夫暖心地安排了退休後的免費汽車和保衞人員。

戈爾巴喬夫的演講儀式性地宣布了從1917年開始的紅色蘇維埃政權畫上句號。在1991年前後的數年之間,全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東歐共產主義政權一個接一個在革命浪潮中崩解;昂山素季在緬甸加入反抗軍政府的「8888」民主運動;薩達姆·侯賽因的軍事冒險遭遇了全面的挫敗;北京街頭的學生和市民運動被坦克車和子彈中止;台灣解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全國人大通過……

蘇聯解體成了種種政治寓言和意識形態戰鬥的素材。畢竟在成王敗寇的時代,勝利和失敗能夠「證明」許多論點:民主一定會勝利嗎?市場經濟一定會成功嗎?軟弱的領導人一定不會成功嗎?在三十年後回看,不分派別和立場,所有人都在援引蘇聯解體的某種神話以證明自己正確。有人讚頌那些促成蘇維埃紅色帝國倒下的行動和人物,也有人大聲疾呼要警惕「戈爾巴喬夫」。對於蘇聯解體的種種不同理解,構成了三十年來無數政治行動的背景音量和夢中囈語。

三十年後,蘇聯解體仍然以神話的形式存在於大眾記憶中。神話的屬性,讓具體的人和事都變得模糊。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都是怎樣的人?蘇聯經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民族矛盾如何影響了紅色帝國的走向?問出這些問題時,人們往往茫然,或給出不知道從哪裏聽說的故事。

三十年後,這些有關事實的問題,仍然值得反覆提出。

蘇聯人民在商店外排隊。
蘇聯人民在商店外排隊。攝:Peter Turnley/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問題一:蘇聯必然解體嗎?

經歷了漫長的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從經濟到政治與社會都僵化、停滯。解體看似歷史必然。然而,在1989年東歐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後,仍少有人想像這個超級大國轟然瓦解。時人更常見的判斷是,蘇聯人會為了保住國家,放棄改革,回到斯大林或勃列日涅夫模式,死氣沉沉再延續多年。1980年代末的美國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Jack F. Matlock Jr.)也是這樣認為:「他(戈爾巴喬夫)本來可以比勃列日涅夫掌權的時間更長。」

如果蘇聯解體並不見得必然在1991年發生,那是什麼讓本來並不太可能的進程變得不可阻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