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全球旅遊業停擺至今。兩年間,許多人事物改頭換面。若今日到訪香港,遊客會發現銅鑼灣時代廣場的羅素街鐘樓自年初拆卸後,到今年8月已由一處藍色標誌取而代之,相關外牆則變成一塊巨型電子屏幕,無間斷閃爍着不同廣告。
時代廣場建於1994年,自原址電車廠拆卸後,鐘樓一直是該處地標,它設計獨特,中空大鐘內掛上多個小銅鐘,其中24個由荷蘭公司設計,大小不一,可由電腦控制,奏出各種音樂。尤記得8月藍色標誌新設計一出,香港網民笑稱標誌似足手機遊戲Pokémon Go補給站,認為新設計與廣場格格不入,成為一時新聞熱話。
一個時代的地標無聲無色逝去,取代物拔地而起,卻彷似格格不入,回顧近年香港地景變遷,似已見怪不怪。城市的形象,本是一場權力遊戲。有說香港城市美學已隨城市身份、狀態變遷加劇崩壞,只是這一切起於何時?都有哪些表徵?因何被判定為美或不美?背後制度、人事原因又是怎樣?我們製作香港美學專題,一探究竟。
高登論壇曾出現一篇帖文,盤點「香港十二眼冤地標」,回應熱烈。其中金紫荊雕像與一系列社區地標入選,包括狀似居蛇的灣仔金龍、變作垃圾池的深水埗電腦主板、深井好似鴨子的燒鵝、荃灣恍似祭品的金元寶⋯⋯網民批評地標工程浪費金錢,設計醜陋,只為吸引大陸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