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深度

讀書|香港跨商、美國紅利和全球化,如何形塑今日的中美格局

從一批有美國聯繫的華商故事出發,我們對香港、中美關係乃至全球化的歷史將有全新的理解。

2019年9月8日,有網民發起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隨後遊行至美國駐港總領事館。

2019年9月8日,有網民發起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隨後遊行至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攝:林振東/端傳媒

Bobby Lam

刊登於 2021-12-06

#中美關係#香港#讀書時間

【編者按】:在失語的日子裡,我們還可以怎樣談論香港?如何理解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個讀書欄目,我們追蹤最新的香港學術研究,重讀香港研究的經典著作,希望提供香港的一種讀法,展現理解香港的多種可能。到頭來,我們或者發現,香港從來都是在多種力量、網絡和偶然中,生成和變化著的實體,不能被簡單定義。

當香港一片哀愁,「我都唔知道」成為很多人的現況,我們還想試著閱讀,再說一說:香港究竟是怎樣的香港。

若不是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港人可能沒有那麼察覺這座城市和美國的關係。在這場當代香港最激烈的抗爭運動中,連結美國一度成為香港抗爭者和政治人物的重要策略,後來也構成港區國安法立法後政權清算的罪證。

翻開戰後歷史的扉頁,香港和美國的聯繫一直廣泛而深入,卻並不總是由上述的政治人物推動。歷史上港美的民間聯繫,很大程度上由香港的華商推動,而他們的跨太平洋美國聯繫,一方面形塑香港的經濟面貌,另一方面也推動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不過,這樣的故事並未寫進主流的香港歷史著作。

韓墨松筆下的跨太平洋香港故事無疑挑戰了最新的官學定論。

Made in Hong Kong:Transpacific Networks and a New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作者:Peter E. Hamilton
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21年1月

近來,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專著Made in Hong Kong :Transpacific Networks and a New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歷史),正正要補足上述香港史研究的空白,講述「香港故事」被遺忘、被遮蔽的港美關係面向。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1945-1990年代有深厚美國聯繫的香港華商(作者稱為「跨商」),他們在戰後利用橫跨美港兩地的社會網絡,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動、美國勢力在亞洲大幅擴張的情形下,鞏固和壯大自身的財富和政經地位。他們首先推動香港經濟和社會的轉型,其後亦促使中國進入美國主導的全球政經秩序,重寫全球化的歷史。當香港已然成為中美角力的前沿,這本書寫冷戰時期香港在中美關係中的歷史作用的最新著作,正好幫助我們思考香港的地緣政治角色。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