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台灣 評論

蔡英文「新兩國論」的背後,是北京與華盛頓的極限博弈

當華盛頓不斷打台灣牌刺激、試探北京,它每出一次牌的邊際效益也是遞減的,對中國所能起到的損害作用實際比上次要減少。


2021年10月10日台北,蔡英文總統於雙十國慶發表講話。 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1年10月10日台北,蔡英文總統於雙十國慶發表講話。 攝:陳焯煇/端傳媒

蔡英文在前不久的「雙十講話」裏提出的「四個堅持」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互不隸屬」,被大陸國台辦嚴厲批駁為「兩國論」言論。就其性質而言,蔡的新「兩國論」比起1999年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更嚴重,後者是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說出的,而前者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的正式文稿。

問題還在於,李的「特殊兩國論」強調的是兩岸之間是一種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且在20多年前,兩岸統一也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堅持的目標,李本人也不否認中華民國的延續性;而蔡的「兩國論」則進一步從李的「特殊兩國論」的立場後退,把兩岸關係降格為一般的國與國的關係,並且,蔡在「雙十講話」中切割中華民國,只強調1949年後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實際上是要把中華民國置換成台灣共和國,所以在「四個堅持」的第四個堅持,蔡英文就毫不避諱地稱「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由台灣2300萬民眾決定」。

習近平的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講話和蔡的「雙十講話」相隔一天發表,習刻意壓制大陸近期高漲的武統聲浪,釋出「和統論」,應該是期待蔡翌日的「雙十講話」有善意回應。但現在看來,她比李登輝和陳水扁這兩位大陸討厭的「台獨」總統走得更遠,對大陸的抗拒更堅決和堅定。蔡直接打臉習,可能有之前連續幾天大陸上百架軍機擾台的因素,儘管輿論將大陸此一行動普遍解讀為針對美國和盟國在南海進行的「六國海上軍演」,然而也不排除蔡有意借「兩國論」的提出將台灣更緊地與美國綁在一起的意圖。

因為拜登政府同北京的互動最近有所增強,兩國關係似有和緩跡象,拜登如要和習近平會面,台灣會被如何處理,這是蔡英文擔心的,因此,藉着「雙十講話」拋出「兩國論」,把台灣塑造成民主國家對抗專制中國的最前線角色,若台灣失守,民主陣線也將無法對抗中國,拜登就有責任保護民主的台灣不能被中國吞併。

台灣主流民意越來越排斥和中國一統,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雖然蔡沒有連任壓力,但她顯然不能逆這股「歷史潮流」而動。

除前述,蔡可能還有為自己進行歷史定位的考慮。台灣主流民意越來越排斥和中國一統,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雖然蔡沒有連任壓力,但她顯然不能逆這股「歷史潮流」而動。現在看來,蔡無疑有着成為台灣獨立建國之母的「野心」,就好像習有成為中國統一之父的「野心」一樣,要不她也不會在投書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署名「台灣總統」。可是,作為一名現實主義者,她也非常清楚廢民國改國號會引來地動山搖的變化,搞不好會埋葬台灣,當下還不是公開宣布台灣建國的時機。然而,她又必須在這方面有所行動,讓台灣民眾對獨立建國有信心,提出「兩國論」,目的就是在這條道路上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標杆」或「座標」,以後不管誰做總統,都繞不過她的「兩國論」,必須在此基礎上往前走。在這個意義上,她將成為台灣獨立建國之「母」。

2021年10月9日台北,一條掛滿中華民國國旗的天橋。

2021年10月9日台北,一條掛滿中華民國國旗的天橋。攝:陳焯煇/端傳媒

華盛頓的台灣牌困境

當華盛頓不斷打台灣牌刺激、試探北京,它每出一次牌的邊際效益也是遞減的,對中國所能起到的損害作用實際比上次要減少。

不清楚蔡的「兩國論」講話是否事先告知華盛頓,若蔡得到了華盛頓的默許,那麼拜登政府至今對此的沉默就解釋得通。若拜登政府也是在講話公開後才得知,想必對蔡此一舉動會感到有些惱火,因為這麼重大的、有可能引起北京雷霆之怒的提法,事先沒徵得華盛頓同意,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對美國這個保護者的「冒犯」。但拜登政府生氣歸生氣,不會公開表達不滿,一方面它要評估北京的反應,會採取什麼動作;另一方面它也會權衡此事是否可以為己所用,成為下一步和北京打交道的籌碼。

對華盛頓來說,台灣不過是遏制中國的一個工具,即使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台式民主,在華盛頓眼裏其實也只起着工具的作用,即用民主台灣來凸顯專制中國的「落後與野蠻」,從價值上矮化中國。既然作為工具,就要把它用到極致,尤其現在美中對抗,台灣是最能挑動北京神經的一張牌。因此外界看到,從特朗普到拜登,華盛頓這幾年動員各種工具,通過各種方式力挺台灣對抗中國,不斷踩北京劃定的紅線,例如,用國內立法的形式支持台灣反對中國,向台出售進攻性先進武器,解除美台官員接觸的各種限制,軍機降落台灣,派駐軍官秘密駐台訓練台軍等。

但是,工具的價值不是無限的,它終究有個限度,當華盛頓不斷打台灣牌刺激、試探北京,它每出一次牌的邊際效益也是遞減的,對中國所能起到的損害作用實際比上次要減少。要使台灣牌的邊際效益遞增,下一次都比上一次讓北京更難堪和難受,這就好比給病人用藥一樣,必須加大劑量,然而這樣一來,必然會觸及天花板。

從非軍事的角度說,這個天花板就是美台建交,美國公開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從軍事的角度說,天花板就是美台簽署軍事協定,美國公開承諾軍事保衞台灣,向台駐軍。華盛頓現在事實上把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對待,只差將台駐美的外交機構「台北辦事處」改為「大使館」。但華盛頓清楚這兩個天花板是碰不得的,即使是最瘋狂的美國總統,現階段也不敢做。

故而,只要華盛頓不做這兩個選項,繼續打台灣牌,踩北京紅線的空間就有一個限度,每次的性質其嚴重程度不會超過之前的那些舉措。

我把這種情況稱為華盛頓的「台灣牌困境」,也就是,當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增強時,工具本身就成為使用者的目的,既是目的,就不能輕易放棄,必須把工具的價值發揮到最大。而台灣對華盛頓的最大價值,就是捅破北京為它設定的兩個天花板,但華盛頓至少是現在不敢這樣做,從而,要維持台灣作為工具的價值,也變成了它的一種負擔。因為華盛頓每次將台灣當作遏制北京的王牌來打,不是沒有代價的,當收益累積的時候,代價也在累積,台灣牌的最大也是最後的價值被華盛頓釋放後,同時也意味着兩岸和中美的風險和代價最大。

華盛頓當然是要儘可能演長台灣這個工具的價值,這樣它就必須在收益和代價間進行權衡,小心翼翼地維持工具的價值不被過度使用,從而也就為自己製造了負擔或困境。

2021年10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辛亥革命 110 週年紀念活動,代表們為代表們鼓掌。

2021年10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辛亥革命 110 週年紀念活動,代表們為代表們鼓掌。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北京反向操作的機會

北京反打台灣牌,為的是測試華盛頓口中「堅如磐石」守衞台灣的成色如何,面對北京發出的「雷霆之怒」,華盛頓到底敢不敢真碰硬。

華盛頓的此種「台灣牌困境」給北京提供了反向操作的機會,北京也可把台灣作為一張牌來打以反制和測試美國。

當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北京最後迫使克林頓出面平息,如今的形勢與20多年前不同,那時華盛頓可能還沒有要用台灣去遏制中國的用意,因為美中當時的實力不在同一層級,台灣和大陸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差距也不大,可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老二,大陸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餘力懲罰台灣。因此,北京不可能不反打台灣牌。

可以想像,蔡的「兩國論」出來後,如果拜登不出面約束蔡,習近平就會採取大尺度的動作。對習而言,蔡的「兩國論」豈止是打他的臉,若他毫無反應,當作像沒事發生一樣,這不但讓外界質疑他統一台灣的決心和信心,恐怕在黨內都交代不了。因為人們會有比較,當年國力即使弱小,面對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江澤民還敢行動,習號稱讓中國強起來,面對蔡的「挑釁」,卻只是國台辦發一個聲明,如何讓人臣服他的權威?所以習如果不做某種懲罰台灣的動作,必然會面臨嚴重的政治後果。

北京反打台灣牌,為的是測試華盛頓口中「堅如磐石」守衞台灣的成色如何,面對北京發出的「雷霆之怒」,華盛頓到底敢不敢真碰硬。因此,拜登如不為「兩國論」降温,北京採取的最低限度軍事動作會是派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大陸去年的軍機越過一次中線,但現在可能就不只一次,而是變成一種常態飛行。如果習近平覺得事態嚴重,甚至可能派軍機飛越台灣本島宣示主權。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最近表示,台灣決不打第一槍,以免給對岸武統提供藉口,對方就等着台灣打第一槍。倘若台灣為避戰對飛臨本島的大陸軍機不敢實施攔截,北京也把飛臨台灣本島作為一種主權宣示行為,時間一長,就會成為一種默認事實,即大陸對台灣的主權在進行常態化管理。

當然,北京還可能採取其他方式。面對北京反打台灣牌,華盛頓該怎麼辦?也派軍機飛臨台灣本島驅趕中國軍機,還只是口頭譴責一下,或者派軍艦到台灣附近警戒?若是前者,北京會視之為侵略行為,接下來大概率會升高成兩岸的軍事衝突,台海戰爭難保不打響;若是後者,美國就成了北京眼中的紙老虎,測出了華盛頓保護台灣的底線,不敢同中國正面進行軍事對決。北京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台海 兩國論 鄧聿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