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愛國」與「愛黨」的重塑:《覺醒年代》是如何讓中國年輕觀眾熱淚盈眶的?

這部「神劇」,折射出習時代主旋律作品、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的關係,也讓愛國愛黨變成了一件時髦的事情。

《覺醒年代》劇照。

《覺醒年代》劇照。網上圖片

陳楚楚

刊登於 2021-09-01

#覺醒年代#中共建黨百年#評論

【編者按】對中國自信,是當下民族主義最外顯的特徵之一,從政治精英、知識階層,到大眾,近年來都不斷對此進行表達、競爭注意力。同時,互聯網也成為了各種論述、號召彙集,動員、舉報頻頻發生之地。端傳媒評論組推出專題,從理論到行動,從個體到組織,解析現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上的民族主義生態。

今天這篇文章聚焦今年的熱播電視劇《覺醒年代》,一個重新講述中國共產黨如何建黨的故事,是通過什麼樣的話語體系,深深地感動了當下中國的年輕人?

在當今中國的輿論場,愛國情感的高漲是最外露的特徵。這種情感的產生,並不僅僅依靠國內輿論場的視頻文章,還有另一個文藝作品的源頭,即主旋律影視作品。他們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文藝載體。

在這些年芸芸眾多作品中,「建黨百年」獻禮片《覺醒年代》無疑是最成功的作品,他被譽為「永遠的神」,豆瓣評分9.3、微博討論超過26億,穩坐收視率榜單的前列。更重要的是,這部講述中共建黨歷程的黨史正劇不但俘虜中老年觀眾,還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破圈」走進年輕觀眾的世界——根據優酷的數據,在《覺醒年代》的觀眾畫像裏,35歲以下的青年觀眾佔比接近六成;在社交媒體上,更有很多年輕人自發「安利」(流行語,指強烈推薦),將電視劇截圖做成有趣的表情包和原創漫畫,並在彈幕上留下慷慨激昂的「小作文」。

可以說,《覺醒年代》的走紅是當代中國的一起「民族主義事件」。究竟《覺醒年代》是在怎樣的主旋律作品生產機制中誕生?他講述了怎樣的中共建黨故事,其敘述和表現手法有何突破?這部作品,又怎樣生產和強化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本文嘗試以《覺醒年代》為例,探討當代民族主義文藝載體的生成機制和特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