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清晰與模糊之間:美國在何種情況下會出兵防衛台灣?防衛範圍是多大?

本文把重點放在一個關鍵問題上,討論戰略模糊還是清晰,首先要界定「何為台灣」。

2021年1月19日台灣新竹縣舉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台灣武裝部隊成員走在軍車後面。

2021年1月19日台灣新竹縣舉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台灣武裝部隊成員走在軍車後面。攝: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8-24

#台美關係#評論

阿富汗形勢戲劇性急速轉變,在全球媒體上引發對「美國是否仍然可信」的討論。中國媒體不斷渲染「美國隨時會拋棄盟友」;台灣也展開了有關「今天阿富汗,明日台灣」的爭議。美國政界則群出「滅火」,一方面為阿富汗撤軍政策辯護,一方面安撫盟國(輿論)。其中涉及台灣的部分尤令中文媒體關注。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記者會上,說「我們相信,我們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地強烈」 (We believe our commitment to Taiwan and to Israel remains as strong as it’s ever been.) 。總統拜登接受ABC電視訪問時,更說出「我們對北約第五條(集體防衞權)有神聖的承諾,任何人侵略(invade)我們的北約盟國,我們都會作出反應,這同樣(適用在)日本、韓國、台灣。」(We made a sacred commitment to Article Five that if in fact anyone were to invade or take action against our NATO allies, we would respond. Same with Japan, same with South Korea, same with--Taiwan.) 。拜登訪問播出,正當各方疑惑「台灣第一次與北約日韓並列」時,白宮又立即發放聲明,說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

這些言論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一方面和阿富汗形勢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美國對台政策是應該維持「戰略模糊」( Strategic Ambiguity) ,還是應轉為「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在最近一年多已引發多輪激烈討論,此前最近一輪發生在今年四五月。4月29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示:「如果美國從戰略模糊轉為清晰,願意在台灣可能出事時干預,中國會認為這會造成非常大的不穩定,加強中國認定『美國一心要遏制中國崛起』,或會令北京在世界各地咄咄逼人地破壞美國的利益。」 5月4日,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亞太沙皇」 坎貝爾(Kurt Campbell)同樣表示:美對台灣問題採行「戰略清晰」有「重大不利面」(significant downsides)。 從上一輪的表態看,民主黨政府傾向維持戰略模糊。這輪表態又引發美國是否轉向「戰略清晰」的討論。

在繁體中文輿論場有大量指責攻擊民主黨政府「對中軟弱」的言論。一些「川粉」把攻擊民主黨表態作為政治攻訐的武器,完全忽視當中的複雜性。戰略清晰還是模糊,不是簡單的強硬還是軟弱的問題。試問,如果戰略清晰就是對中強硬,那麼對中最強硬的前國務卿蓬佩奧為什麼不一早就搞戰略清晰?為什麼寧願說「美國早就不把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寧願取消國務院對台日常「自我約束」,寧願在下台前的最後一天聲稱「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也不在下台前把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

就筆者所知,學界的討論最遲在2005年已存在(見Nancy B Tucker: Dangerous Strait (2005), Chapter 8 “Strategic Ambiguity Or Strategic Clarity?”)。惟以前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只在紙面上,學界討論多半著眼於整體,即美國的台灣政策如何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兼容。現在中國對台軍事威脅已成現實,牽涉實際問題多得多。

本文把重點放在一個關鍵問題上,討論戰略模糊還是清晰,首先要界定「何為台灣」。具體而言,如果中國武力攻打台灣政府管轄(含聲稱管轄)下的土地,那麼美國對台軍事承諾(如果清晰了之後的話),會覆蓋什麼區域?

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是否和應否從戰略模糊轉為戰略清晰,有非常多的討論維度,本文不能儘數討論。本文把重點放在一個關鍵問題上,討論戰略模糊還是清晰,首先要界定「何為台灣」。具體而言,如果中國武力攻打台灣政府管轄(含聲稱管轄)下的土地,那麼美國對台軍事承諾(如果清晰了之後的話),會覆蓋什麼區域?很多人或認為「台灣」就是台灣政府管轄下的所有地方。然而,現實絕非如此簡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