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以「網絡安全」為名:中國網信辦是如何變成一頭巨獸的?

「網信以前是內容審查部門,現在能統籌全局,體現出治理的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政府對網絡和網絡安全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2019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加者用眼罩觀看一套虛擬實境電影。

2019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加者用眼罩觀看一套虛擬實境電影。攝: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8-05

#網信辦#互聯網政治#互聯網審查

2021年7月4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國家網信辦」)將「滴滴出行」App下架,一週後又與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等部門進駐滴滴公司,開展網絡安全審查。一連串的嚴厲監管措施,使得剛剛在美國上市的滴滴股價暴跌。滴滴事件顯示,國家網信辦並不只是一個互聯網內容審查機構,它的監管範圍和政治能量足以讓一家互聯網巨頭企業陷入嚴重危機,也足以領導不同政府部門進行議程設置。

滴滴事件之後,網信辦出台新規,要求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其申報進行網絡安全審查。整頓完赴美上市的互聯網企業後,網信辦又約談快手、騰訊等企業,針對其「色情內容」問題進行罰款,之後又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整治飯圈,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受其約束。

網信辦的權力來源於何處,和其他監管部門的職責邊界在哪?網信辦內部隊伍有多龐大,依靠什麼法律治理互聯網?網信辦如何成為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核心監管部門的?網信辦的權力擴張,又反映了中國對互聯網的何種解讀?

網信辦的政治地位:由習近平領導的審查機構

1994年,中國接入全球互聯網。當時管理互聯網的核心機構是國務院信息產業部(後併入工信部),中國對互聯網的關注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安全、和工業發展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