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端傳媒六週年

【重磅】一座為「收復台灣」修建的橋,與被留在橋下的人

大橋2020年通車,意味著京台互通計劃的大陸部分全部完成。橋建好後,長嶼島上的生活卻沉沒了。

一輩子幾乎都在長嶼島上的老陳,主業是捕魚。

一輩子幾乎都在長嶼島上的老陳,主業是捕魚。攝:林文清/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門悦悦 發自福建

刊登於 2021-08-03

#兩岸關係

陳金花穿著平底鞋站在碼頭上,腳下是一條由灰黃的石塊和泥土壘起的、不足50米長的簡陋窄道。窄道有深深淺淺四個顏色,是四任村長的共同作品,長嶼島每有一位村長上任,就會把碼頭向海裡多修一截。

已有些年頭的快艇離碼頭總有幾十公分距離,她小心跨上去,注意不蹭著艇邊的泥土。陳金花要去對岸的福州松下,下船後,她會去松下碼頭的親戚家裡換個鞋子,她還想穿裙子,好不容易出次島,她想打扮漂亮些。

她曾經有漂亮出去的機會,就在碼頭前方走十五分鐘的距離,有座巨大的橋,與只有0.65平方公里的長嶼島相比,這座橋像一條看不見首尾的巨龍,橫跨在長嶼島的腦袋上。幾年前修橋時,巨龍從天上伸出一條細長棧道,連接起島和橋,那是陳金花第一次可以坐車離開島,不用特意穿平底鞋,也不用為了方便登船而放棄漂亮裙子。

橋的全稱叫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跨海大橋,也是京台交通通道的必經之路。2004年,北京出台中國高速公路網規劃,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終極」高速公路骨架佈局、北京直達台北的高速公路規劃便正式出現在此官方文件中。2008年,北京直達台北的高鐵也被寫入了規劃。

根據規劃,公路和鐵路將從北京開始,一路途經安徽、福州、直到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島:福州平潭。而京台高速公路的「台灣段」,將從平潭進入尚在設想中的台灣海峽隧道,到達新北市後直通台北。高速鐵路段則經由隧道到桃園海濱,同樣落點於台北。2020年底,中國國務院發布最新《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這份期限至2035年的交通規劃,再次強調京台通道的重要性。網路輿論揣測其為兩岸「統一」的時間點。

公鐵大橋2013年修建,2020年通車,它的完工,意味著京台互通計劃的大陸部分全部完成。

與在各個層面上都恢弘巨大的橋相比,長嶼島像巨龍腳邊的一塊小石頭。這座島夾在福州與平潭之間,是福州長樂區36個島嶼中唯一有人長居的地方。修橋前,這裡沒有自來水、沒有行車道、出島只能靠船。遇到颱風天,海上停航、島上通信中斷。據說,因為運輸不便,島上的垃圾從清朝有人遷入起到現在,堆了整整一百多年。

回想剛建橋那陣,島上人充滿希望,「建橋以後至少交通會好些吧。」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跨海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跨海大橋。攝:林文清/端傳媒

生機

陳金國是島上第一批知道要建橋的人。

他是村長的兒子,濃眉、厚雙眼皮、一米八幾的身高、或許因為海風咸膩,他的頭髮像抹過髮油般紋理分明。他17歲去武漢當兵,退伍後回島捕魚。這份工很苦,長嶼島所在的海峽為世界三大風口海域,全年有一半時間處於六級大風下,風浪倒騰起來時,可以把人掀翻。小島的閉塞也讓他感到窒息,和大多數不甘困在島上的年輕人一樣,陳金國又跑了出去,到東北做煤炭。

得知要建橋時,陳金國的第一反應是不值得,那時他以為這橋只為平潭而修。平潭,在他眼裡,比長嶼島好不了多少。

雖然是中國第六大島嶼,但平潭最初也不過是福州下屬的一個縣級島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青壯年大多外流做工。但這裡離台灣新竹只有68海里,是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2009年,國務院決定將平潭打造為對台試驗區,大量優惠政策、基建、補貼湧入小島,大橋也在這個背景下建立。

陳金國最初沒有體會到大橋的「宏大目標」,但多年跑江湖的經驗提醒他這座橋會帶來不小的機會。當時正遇政府收緊私人煤礦,他在小煤礦的合併、企業化浪潮中投資失利,回到福建老家。

平潭島位於福建省東部,是中國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地方。
平潭島位於福建省東部,是中國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地方。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平潭島。
平潭島。攝:林文清/端傳媒

陳金國領略到政策的力量。他和父親研究了大橋局的公告,「260個億(編注:2013年的方案批復總投資額為109.04億元),工程很大。」他決定留在長嶼島,進入大橋局做一名司機,一個在他看來「離領導最近」的職業。

那時長嶼島周圍的海面還空空蕩蕩,島上的山包便是海平面的最高點,站在那看,四周一望無際。

但島已在發生變化。公鐵跨海大橋的施工由武漢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包,建橋的人、建築材料、運送物資的車船,都以長嶼島為基地。工人從全國各地招來,村民管他們叫「北方人」,最熱鬧時,島上村民加北方人一起能有六七百號人。「我爺爺93歲了,他說從來沒見過島上這麼多人。」陳金花說。

這島曾經熱鬧過。村民回憶,長嶼離台灣馬祖大約一小時航程,80年代時,島民會駕船偷偷跑去台灣,把當時厲害的收音機、花布、手錶帶回島上。那時人都留在長嶼島,這裡還一度被當地人稱作「小香港」。但後來國家「抓反動派」,偷摸去台灣的人越來越少,除了捕魚,島也沒有更多產業,漸漸「人都跑了」。

陳金花在島上待了超過50年。建橋時,她第一次發現門口的羊腸小道到晚上還能站著人,抽煙的,打牌的,全是那些北方人。她索性開個小賣部,和大橋項目部的班船搞好關係,請船開去陸地時幫忙帶貨進來,做起小生意。小店開了五年,「天天什麼都是滿的」。北方人還借她家的廚房,用一次給個十幾二十塊。不忙時,這些北方人會倚在石牆上,讓路過的村民介紹對象;村民在路上走,開著車的北方人也順路載一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