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東亞模式」高速工業化的金融起源:從普魯士工商部到戰後日本大藏省

沒有什麼時刻,會比東京奧運正興辦的此時,更適合回顧東亞模式的金融起源。

2018年2月26日台灣台北,台灣中央銀行總部大樓。

2018年2月26日台灣台北,台灣中央銀行總部大樓。攝:Billy H.C. Kwok/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鄭紹鈺

刊登於 2021-07-31

#銀行#滿洲國#大藏省#岸信介#金融市場

本系列將會探討「東亞模式」之下,各國為了工業化而推行的產業政策,並特別關注金融的角色。本文作為該系列的第一篇,將會先從「大分流」開頭談起,先鳥瞰關於經濟成長的議題。按照本系列的寫作規劃,我會在本篇先介紹了德國在歷經工業化時的經驗,再談到戰後的日本「銀行中心主義」的體制。

在未來的篇章,我會進而用比較的觀點,依序介紹臺灣、南韓、新加坡跟香港的高速工業化的金融起源。

從「大分流」到「大追趕」:盧卡斯悖論

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盧卡斯(Robert Lucas)曾說:「一旦你開始思考經濟成長,就很難想別的事情了。」

歷史學家彭慕蘭教授的鉅作《大分流》在2019年由衛城出版社重譯再版,這本書同其他的經典大作,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是英國率先工業革命,而不是中國或其他國家? 」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