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肺炎大流行病席捲全球一年多,現在人們把回復正常生活的期望,放在「疫苗」的身上。疫苗不會停止病毒的傳播,也無法提供完全的屏障讓人們不會確診,但是疫苗可以有效地減少重症及死亡的機率,讓人體產生保護力。
台灣從五月進入社區傳染階段以來,媒體及社會輿論對疫苗的討論,經過好幾個階段,比如從疫苗緊缺、外來疫苗的採買、國產疫苗的進度、緊急授權問題、疫苗外援、疫苗的施打順序等,總的來說既有科學問題也有政治問題。
目前台灣輿論中關於疫苗的討論多而細,又混雜了真假信息,對不少不熟悉資訊鑑別的民眾來說很是頭疼。本篇摘取討論熱度未降溫、且還會持續延燒的幾個面向來進行梳理,還原事實基本步,結合截稿前的所有最新進展和資訊,希望借助民眾對疫苗的核心關注,揭示疫苗背後的各種外交與現實角力,以及疫苗焦慮下民眾的心理壓力與政策走向。
為便於下文理解,我們先列出文章中將會提到、同時也是現在台灣討論最多的幾種疫苗名字(通常是藥廠的名字)和它們的屬性。截至目前為止,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批准使用的疫苗一共有六種,根據他們運作的原理可分為三大類:
一、mRNA(信使RNA)疫苗: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BioNTech, 簡稱BNT)疫苗;二、病毒載體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簡稱AZ)、嬌生(Johnson & Johnson/Janssen製藥廠);三、全病毒疫苗:中國科興(Sinovac)、中國國藥(Sinopharm);四、台灣自己也有兩家公司研發國產疫苗,包括高端以及聯亞兩種,他們的運作原理是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我們將梳理的問題包括:1、台灣採購疫苗太慢了嗎?2、疫苗如何取得?民間人士都可以買得到嗎?政府阻擋買疫苗嗎?3、當前民間單位與BNT購買進度: 台灣和BNT疫苗到底怎麼回事?4、疫苗的外援?5、國產疫苗的爭議與進度為何?為什麼台灣要投入研發國產疫苗? 6、AZ疫苗真的很危險嗎?7、疫苗的接種順序合理嗎?
1、台灣採購疫苗太慢了嗎?
台灣民眾和地方一直要求檢討採購疫苗的速度,包括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與台北市地方首長,多次在各自的記者會中批評中央政府的疫苗採購速度實在過慢。
在五月份之前,台灣的疫苗取得率和施打率是在世界上敬陪末座;截至六月底,台灣施打將近兩百萬劑的疫苗,相比全球平均20%的施打率也是偏低的,目前台灣的施打劑數以及施打人口比例跟全球比起來,大概都是排在80-100名之間,僅能排在中段班的位置。
台灣在疫苗洽購上做得如何呢?行政院在二月份的時候公布,透過WHO的全球疫苗取得機制(COVAX)簽約,洽購約476萬劑疫苗、與牛津阿斯特捷利康(AZ)簽約洽購1000萬劑疫苗,同時也與美國的莫德納公司洽購約500萬劑疫苗,同一時間也報告了國產疫苗高端和聯亞的研發進度,總共的採購量大約是三千萬劑。這與衛福部在去年十二月底時的公開內容差不多。
那麼為什麼疫苗還是遲遲不來?因為購買疫苗的重點除了洽簽之外,還要看送貨時間為何。截至六月底為止,台灣採購疫苗的到貨量只有100多萬劑,另外有300多萬劑是由美國、日本所贈送。也就是說,問題在於到貨量趕不上需求量。
而到貨量趕不上需求量,其實是全球普遍的現象,除了台灣之外,全球都在等待疫苗的出貨。這種延遲與疫苗供應鏈有關,由於包括原料短缺在內的種種因素許多代工大國的產線與產能出現問題,例如包括印度與泰國在內,各個主要大廠都在延遲出貨。
台灣所採購的莫德納疫苗原本就是預計從五月到六月的時候開始送貨,AZ疫苗則是從三月開始分批送貨。這些購買到的疫苗如果交貨都順利的話,至少可以施打到九月之後。搭配上計劃中的國產疫苗上市進度,疫苗供應量原本應該可以一路施打到年底。但疫情爆發後,各種時空背景已經完全不同,民眾、在野黨與地方官員不停要求政府加速採購疫苗的速度,其急迫性非常明確。
不過,綜觀全球疫苗市場以及送貨狀況來看,疫苗到貨時間仍然無法確定。例如,歐盟前陣子狀告AZ公司,因為AZ的預計出貨數目與實際出貨數目的確有很大的落後,原本六月底前要交付三億劑,但只交了一億劑,但歐盟法院裁定只要在九月底前持續出貨補齊八千萬劑就可以。換句話說,疫苗的延遲交貨對各國政府來說都是不理想的結果,但某程度是可以被解釋的。
2、疫苗如何取得?民間人士都可以買得到嗎?政府阻擋買疫苗嗎?
由於台灣在疫情爆發時,尚無法取得大多數已購買到的疫苗,輿論開始抨擊說執政黨疫苗取得不力,甚至有許多人攻擊說執政黨「阻擋購買疫苗」。五月份的時候,有很多民間團體、宗教團體、大公司企業家,甚至是地方政府首長,都出面說自己可以取得疫苗,然而,許多民間組織或是民間人士嘗試要購買疫苗時,才發現購買疫苗的過程牽涉許多法規規範,再加上政治因素影響,實非易事。
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所有疫苗大廠(包括莫德納、嬌生、AZ)皆發出聲明說自己只跟「國家」或者「超國家組織」(即歐盟)談判。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疫苗的使用牽涉到「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需要由國家出面擔保。這是因為,現在Covid-19疫苗的開發,並不像一般的疫苗開發一樣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來進行各種臨床試驗以及法定步驟,反而因為其過於緊迫,中間有許多需要國家來做擔保的部份,假設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異狀或死亡,主要的負責單位是政府而非藥廠。
在進口與出口疫苗的時候,需要符合國家的醫藥法規,因此並不是由民間人士出面、出錢就可以解決。先前許多地方政府在疫情嚴峻的時候,想要自行洽購疫苗,但最後都被大藥廠打了回票,印度的德里、美國紐約市等等都是如此。
由政府出面確保認證的程序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在於防範假疫苗。因為全球各國都在搶疫苗,目前已經有不少新聞指出「假疫苗商」的出現,在墨西哥、波蘭、中國等處皆傳出假疫苗的案例。因此,所有疫苗的貨源安全性、有效性,都必須由政府來做檢驗。除了進口過程的認證程序外,特別是目前兩支mRNA疫苗所需的極冷鏈(ultra cold chain)與運送限制條件不少,如果儲存條件不對的話那很可能會讓疫苗報廢。這就是大多數狀況下是由政府直接出面處理,而不是由個人或者組織進行疫苗採買的原因。
除了國家與個別藥廠談,國際組織間也建立了一個新的疫苗取得機制叫做COVAX,這是由WHO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所發起的平台,旨在確保大量的疫苗研發資金以及疫苗的公平分配,目前在分配數量上會以各國人口數目比例以及國內供應鏈狀況、醫療人力資源等因素做考量。台灣也從中購得476萬劑。現在即將有一支新的疫苗Novavax上市,台灣也已透過COVAX來洽談。根據陳時中部長的說法,Novavax公司認為,透過COVAX機制來取得疫苗,會比直接和該公司雙邊洽談來得更快。
3、當前民間單位與BNT購買進度: 台灣和BNT疫苗到底怎麼回事?
從五月底以來,許多民間單位投入幫忙購買疫苗,主要的目標是輝瑞/BNT,因為BNT是目前主要疫苗當中,唯一把銷售權交由不同地區代理商來洽談的,而在亞洲區的代理商是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最早出面表示要購買疫苗的是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先生(後來由永齡基金會為主要談判與遞件申請單位),經過與BNT公司一番交涉後,郭台銘表示:「疫苗捐贈涉及相關法律責任,和一般物品的捐贈不同」,需要政府表達立場,並且要求由台灣政府給予授權,代表政府前往談判。
蔡英文總統於6月18日與郭台銘以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見面,行政院26日公布正式完成法律文件授權台積電、永齡基金會,向德國BNT原廠分別購買500萬劑疫苗,再捐給政府使用。後來在6月23日時,慈濟集團也提出申請,行政院方面在7月1日公布授權方案,讓慈濟集團依照台積電及永齡基金會的模式,以政府代表的身份與BNT公司商談疫苗。
7月3日的路透社傳出報導(並由鏡週刊再加上其他內幕報導),談到說台積電與郭台銘先生已經與BNT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而且會在合約當中避免政府對政府等字樣。內文提到德國政府方面一直努力推動BNT公司與台灣方面的談判,因為不想留下屈服於中國壓力、而不出售疫苗給台灣的形象。先前,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曾經在社群媒體上提到,德國經濟部長指派了專管疫苗相關業務的高階官員,參與BNT高層的會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所能掌握的都只有媒體披露的部份消息,而在協議正式公布前,到底能不能順利買到疫苗,仍然屬於未知數。事實上,台灣曾經有兩度很接近跟BNT達成協議。一個是在去年十月間,曾經以東洋公司的名義,由前行政院長林全和BNT洽談代理合約,但當時BNT疫苗還沒有完成測試,台灣政府方面無法保證足夠的購買數量,最後因而錯過代理權。等到BNT疫苗完成測試並取得德國的EUA之後,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台灣也很接近跟BNT達成協議,但在最後關頭破局。台灣衛福部方面甚至都已經將BNT疫苗的資訊公布出來了,但最後並沒有買成。台灣衛福部方面指出,這是由於台灣與BNT藥廠之間對於合約內容、以及行為方的法律名稱方面產生分歧而破局;蔡英文總統於5月26日指出,台灣與BNT之間無法成功簽約,背後是中共從中作梗,但在野黨方面則指這種說法沒有根據。
不過,目前依照公開的訊息來看,我們尚無法得知確切的原因,到底為什麼永齡和台積電可以跟BNT談,但是台灣政府不行。從郭台銘的公開聲明看起來,我們只能猜測BNT公司表明不能直接把疫苗給台灣政府,於是我們透過政府授權企業去跟BNT談。
我們很難去證實中國影響力以及幕後的介入,不過從一些間接證據應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好幾個國際媒體都曾報導中共阻擋台灣取得疫苗,而且國台辦也公開地表示,台灣要取得疫苗,中國會幫忙,而且只能跟上海復星公司來談。美國白宮發言人薩琪則在被問到為何要捐贈台灣疫苗的時候,回答說:我們注意到台灣取得疫苗的管道是被截斷的(I will note that they were being cut off from access to vaccines)。至於是怎麼被截斷法,我們無從得知。
正是因為如此,過去這一個月,台灣政府與民間單位的確有更近一步的合作,政府目前的態度除了自行採購以及透過國際政治手段之外,民間組織願意採購,政府也樂見其成並且配合。
此外,台灣民眾也始終抱有疑慮的是,上海復星和BNT簽有代工合約(大概5月開始談判設廠),生產一款名為復必泰的疫苗,實際上就是輝瑞/BNT疫苗,只是原料來源略有不同。到底在上海生產的復必泰疫苗和原廠生產的輝瑞/BNT疫苗是不是同一款疫苗?
不過這個討論後來不了了之,因為沒有人申請送審藥證。從郭台銘出面說要買疫苗開始,就強調會從輝瑞「原廠」購買;台灣的指揮中心方面則是說BNT原廠生產的疫苗中文名稱是復必泰,行政院後來授權台積電及慈濟集團的時候也都是由他們去跟原廠談判,因此後來就沒有人繼續討論「在上海代工的BNT疫苗」這個議題。
事實上,疫苗屬於戰略物質,因此不管是進口或出口疫苗,本身從來就不只是商業決定、無法單純用科技因素來看商業決策和政府決策之間是否會存在張力。另外,政府要和藥廠洽談還是通過COVAX來取得疫苗更為便利,也是各方都尚在探索中的問題。過去未曾有現在這樣官民通力合作購買疫苗的方式,畢竟各大藥廠都表明只跟政府做談判。或許,台灣會出現這樣的合作模式,的確是跟自身的國際地位有關係,但在談判過程當中有許多未知的部份,我們無法確定到底背後的因素。
4、疫苗的外援
由於主要大廠的疫苗現貨交付延遲,目前獲得疫苗的管道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捐贈:手上有疫苗現貨的國家政府,把疫苗捐給另一國。
中國很早就開始進行疫苗外交,截至五月初,已向海外出口或捐贈合計超過2.4億劑疫苗(俄國也已經承諾要送出超過2億劑,但在送貨速度方面還大幅落後預定進度)。而美國從5月17日才由拜登總統正式提出疫苗援助計劃,宣布要拿8千萬劑出來做疫苗外交,並提出有意願將疫苗的專利內容提供給WHO,讓其他藥廠有能力自行製造疫苗,進而加快全世界的施打率。美國的疫苗外交啟動時間比中國和俄國還要慢很多,因為美國想要先確定國內群眾打完疫苗,這個時間點差不多就是四月之後。
在美國開始宣布要做疫苗外交之後,台灣恰好也爆發了社區感染,因此台灣政府透過各種管道爭取,希望被列在捐贈的第一波。美國三位參議員先在6月6日時訪問台灣,宣布將捐75萬劑莫德納疫苗,後來在6月20日時,一次運送了250萬劑給台灣,也就是第一波的75萬加上第二波的175萬劑。
日本方面,6月4日捐給台灣124萬劑AZ疫苗。後來,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表示,7月中前將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另外,位於東歐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於6月22日時公告,將會捐贈2萬劑AZ疫苗。這些國家在捐贈給台灣的同時,都有提到先前台灣對他們的幫助,包括贈送口罩等醫療用品。
筆者認為,能夠獲得捐贈疫苗,是台灣外交團隊努力交涉的結果、也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友台」網絡展現,這更是國際政治當中國與國之間達到「互惠」的案例,台灣社會對此大多數都是非常感謝,而且也立刻展現出反饋(例如台灣捐款湧入立陶宛的慈善機構)。
但當時在輿論上仍然有爭議和批評,主要圍繞在美國贈送疫苗的數量是否足夠、是否在情理之中。有些政治人物政客延續著先前的「疑美論」,認為美國一直佔台灣便宜,就算拿到疫苗、但數量仍覺太少;有些人則以較為聳動的方式指稱台灣獲得別國幫助就像乞丐一樣。筆者認為這些說法都不適當,不只抹滅了長期以來台灣在外交上的各種努力,而且也大大汙名化國際上的許多援助行為(例如在疫情當中,台灣捐了很多醫療物資給各國,美國現在也開始捐贈疫苗)。隨著疫苗陸續到貨,這部份討論頻率就變少了一些,但我們仍然不時會看到政客們的類似發言,藉以批評購買疫苗的數量不夠。
5、國產疫苗的爭議與進度為何?為什麼台灣要投入研發國產疫苗?
台灣國產疫苗的爭議,筆者認為可以從政治與國家發展角度以及醫療科學角度兩部分出發。
首先是為什麼要投入研發。
政治與國家發展詮釋角度認為,疫苗是戰略物資,而開發疫苗和生產疫苗都需要很大的規模藥廠產能才能進行,而在研發過程當中,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大約只有20%的成功率。台灣生技產業的規模可能較為有限,原本不太算是有適當的條件來做研發與生產,但如果考量到台灣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還有考量之後可能每季都要打Covid-19疫苗,所以台灣投入生產也是合理的決定。
從去年全球疫情爆發的時候開始,支持國產疫苗就成為了朝野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的議題,最近也有人拿出去年立法院的各種決議、國產疫苗特別預算案以及相關發言,來提醒大家國產疫苗在去年是在立院獲得高度共識的。
然而,當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之後,國產疫苗的爭議反而變大,在政治方面最常被指控的就是所謂內線交易,尤其是在野黨大力抨擊執政黨成員「炒作股票」。
民間也有不少人被這樣的批評弄得很困惑,也提出了相當質疑。但其實,這類的指控應交由司法單位來進行調查,而不該拿來當做質疑疫苗開發的根據。蔡英文總統於5月31日回應外界質疑,表示已進行內部清查,相關政務人員並無炒股,相關的財產申報都是可供查證的。退萬步言,目前兩家國產疫苗的研發公司,高端和聯亞,其實各自都有泛藍或泛綠陣營的重要人士在為其工作、對其投資,理論上,我們不該用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待疫苗研發才對。畢竟去年朝野一致認可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國產疫苗研發。
另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指控,認為政府圖利廠商、不該下單買太多國產疫苗,甚至媒體人趙少康先生說政府是因為想要培植國產疫苗而不多買外國疫苗。以筆者的了解,就像口罩產線或其他醫療用品一樣,由政府出面先行簽約保證購買一定數量,這是確保廠商願意投入生產的重要關鍵。美國政府也是在疫苗發展過程,就投入大筆預算幫助廠商加速程序(整個計劃名稱叫做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由聯邦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合作,讓疫苗研發與後續的施打流程更快速完成),甚至在疫苗開始第三期測試之前,就先下單訂購超過一億劑以上(包括輝瑞與嬌生疫苗都是如此;莫德納是在開始三期測試之後但尚未獲得緊急授權前,就先訂兩億劑,但是投入預算幫助疫苗開發過程,圖利藥廠的批判,美國輿論卻鮮少耳聞),這些都是為了因應開發過程的重大不確定性,來提供廠商後盾。
其實,撇開這些對政府意圖的質疑,我們真正該去深探的是,開發出來的疫苗有效與否的標準怎麼算?對副作用的容忍程度和處理方式是什麼?採購的數量和效期是什麼?這就必須要由醫藥科學的角度來做討論。
如果從醫療科學角度來看的話,國產疫苗的爭議可能更為複雜而且有更高的不確定性,尤其隨著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的「解盲」,掀起了一系列關於公衛、法規、產業、政治等各方面的討論。
一般人的疑慮最主要有兩個,首先,如果疫苗只做完第二期試驗,還未進入第三期(或者以特殊方式處理第三期試驗)就施打在人體身上,會有安全性還有保護力的疑慮;其次,人們會擔心國產疫苗在沒有第三期資料的狀況下未獲得國際認證,如果將來國際間的旅行必須要看疫苗施打狀況,可能會被外國拒絕入境。
第二個擔憂點,其實目前的影響力比較小一些,畢竟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國家以施打疫苗來當做入境條件。歐盟在6月16日時,宣布開放來自「安全國家」的國民入境進行「非必要旅行」(non-essential travel),台灣就名列其中。歐盟自去年三月疫情爆發而關閉邊境以來,僅陸續開放少數的國家列在安全名單上。
國產疫苗最大的爭點在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符合「緊急授權」的要件。
一般來說,疫苗的開發必須經過臨床三期的試驗:第一期主要是看副作用,第二期是看受試者有沒有抗體,第三期把打疫苗和打安慰劑的人放到社區裡,看看實際生活中的抵抗力。但因為Covid-19疫情的嚴重性,許多疫苗開發的過程是有針對程序上做一些調整,例如有些疫苗開發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同時進行,美國的食品與藥物管理署(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會在第三期試驗進行當中就進行審查,只要初步結果可以符合特定的標準,就發出緊急授權許可(EUA)。
換句話說,目前正在使用的幾款主要疫苗,都有進行三期試驗且都必須要符合一定的科學條件才能獲得授權,只是不像傳統疫苗開發過程一樣全部環節都進行完才送審。
目前醫藥界在爭論的是,只做臨床二期的疫苗,能不能以一種稱為「免疫橋接」(immune bridging)的方式,和其他已執行三期臨床試驗且獲得緊急授權的疫苗來相比,假設中和抗體不比AZ疫苗還差,即可獲得緊急授權、在今年八月量產使用。
我們要注意的是,台灣先前長期都沒有社區感染,即使現在的狀況下實際感染數也不夠多,因此要進行三期試驗,可能必須到國外去做。另外就是不同疫苗的三期試驗進行的地區不一樣、時間點不一樣(疫情的嚴重程度不一樣)、使用的人種也不一樣,因此保護力等數據不能拿來直接做比較。
關於疫苗發展的有效與否標準,簡國龍、廖美以及吳介民三位學者做了一個整理。學者們指出,在科學界其實至少也有兩派不同觀點之爭,時效派醫界人士主張二期解盲成功即可考慮EUA,而標規派堅持美國醫學科學的標準,而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台灣的食藥署在2020年10月底制定疫苗 EUA 的技術準則:「只要是藥廠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達3千人,而且追蹤確認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就可以先量產100萬劑,優先給高風險族群施打。」但是當時並沒有公布所謂「有效性」的詳細規定。一直到今年6月10日頒布國產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標準,才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各界對於缺乏科學標準的質疑,也算是比照美國食藥署方面的做法,即一邊進行三期試驗、一邊審查是否達標。
當然,這樣的標準可能還是無法完全平息科學界的質疑,畢竟目前大家仍然在討論到底這樣的標準是否真正有用。最直接相關的問題在於,政府是如何挑選審查委員的。先前有質疑表示食藥署刻意挑選「贊同免疫橋接」的「疫苗專家會議」審查委員,如此才可以讓國產疫苗通過EUA,但食藥署回應表示並沒有刻意挑選。
政府如何回應審查過程是否能維持公平公正的質疑,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判斷國產疫苗安全性及有效性。從美國的作法來看,食藥署在審查之後,都還會召開一個專家委員會,邀請沒有利益衝突的專家來討論,而且全程公開轉播。相對來看,目前我們似乎不是很理解台灣食藥署「疫苗專家會議」的運作方式,所以相關的質疑仍然持續出現。
補充:全球疫苗研發、授權、批准的進度查詢、紐時的進度查詢
6、AZ疫苗真的很危險嗎?
從年初台灣確定獲得AZ疫苗的時候開始,就有很多訊息在講說這個疫苗很危險,主要是AZ疫苗被認為可能加強血栓風險,因此給民眾帶來很多擔心,而這也造成台灣的首批疫苗施打率不高、五月初時甚至差點還有疫苗過期的危機。
在討論AZ疫苗是否真的很危險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件重要的概念,通報死亡數以及實際證明關聯死亡之間的差別。所謂的通報死亡數為在接種疫苗後死亡的人數。這群死亡的人,真正死因可能為原本的自身疾病、意外,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因為疫苗導致的併發症(例如血栓)。這之間的關聯,需要非常嚴謹的科學證明。
以南韓為例,南韓主要施打疫苗為AZ 與 BNT,截至六月中, 施打超過1500萬人,最後只有證實1例死亡與AZ有關,另外有3例重症、72例過敏性反應判定與疫苗確有因果關係,8件仍待釐清。五月份的時候,歐洲施打AZ疫苗的兩千萬人中,則是出現三十例血栓的嚴重案例。
其實,不論是哪種疫苗廠牌,多少都會有副作用的存在,但是實際造成死亡的例子,大多在解剖之後證實跟打疫苗無關。台灣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18日時給予數據,指出台灣的接種後死亡比率(無因果關係驗證)甚至比南韓低的許多。
關於AZ疫苗的擔憂也會出現在其他疫苗,如莫德納身上。台灣民眾對打疫苗或致死的疑慮可以理解,其實這在各國也是常見的懷疑心態。但專家們大多指出,因為施打疫苗造成血栓等疫苗副作用的機率,遠遠低於吸菸與長途旅行造成的血栓風險。打疫苗是減緩疫情的大方向,筆者建議,當家中有家人獲得施打疫苗的機會時,無論是AZ或是其他各種疫苗,最好還是能夠盡快去施打。如果擔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的意外,或可考慮購買疫苗施打意外險。
7、疫苗的接種順序是怎麼決定的?合理嗎?
在台灣持續獲得疫苗之餘,施打的方式和順序在近日就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根據學者雷文玫的整理,人們對於疫苗的施打有三大疑問。首先,為什麼需要遵守疫苗施打的優先排序?這個問題相對好回答,因為我們需要讓執行醫療防疫等重要社會功能的人先具有免疫力,如此才能確保他們可以幫助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除了醫療人員之外,排序順位有「公平」的答案嗎?簡單來說,沒有。疫苗施打的排序是複雜的判斷與價值抉擇,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學者葉明叡指出WHO所列確保「人類福祉」三大目標順序:(一)減少疫情帶來之死亡與疾病負擔,(二)減少社會與經濟中斷,及(三)保障必要服務的持續運作,這三者之間並無優先順序之別。
但也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政府在制定施打順序時,需要有細緻的討論以及溝通,才能夠增加民眾的信任。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建立決策機制以及如何取信於民,就成為重要的課題。
目前台灣的政策是由年長者先打疫苗。對於疫苗有限的當下,年長者優先打疫苗,不單單顧及長者健康考量,還包括整個公共衛生以及醫療量能的考量。一位長者感染所需投入的照顧量能,可能同時要至少投入六個醫療與照顧的人力去照顧,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因此過去許多國家的施打都是從醫護工作者與高齡者開使施打,這是為了避免因投入大量照顧人力上擴散感染,以及醫療系統崩壞。
專家學者均指出政府其實可參考的他國疫苗施打順序機制,目前主要提出的有英國與美國。英國由預防接種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zation, JCVI)向內政與衛生部官員提出建議;美國則是由預防接種諮詢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向疾管署及衛生部提建議。在這些會議審議過程,除了學者專家之外,還有專業團體的代表,會議前還會有大眾諮詢的過程,而會議的所有紀錄都是公開的。這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他國案例。
目前台灣對於疫苗優先順位的決定方式,在整個程序的透明度上面還有許多可以補強的空間,而且在疫苗接種方式分類的第七類部份中,在認定國家關鍵設施「必要」工作人員與運輸倉儲業者的範圍方面,目前尚缺乏清楚的判定標準。除了中央所訂定的標準之外,在各縣市的疫苗施打執行過程,也產生了不少的爭議,尤其是所謂特權疫苗的部份。限於篇幅和各縣市的狀況複雜度,我們就不再繼續討論了。
微小但重要的決定
疫苗、疫情等議題,需要許多資料的佐證與抽絲剝繭,才能夠獲得正確的疫病資訊。當電視新聞每天轟炸各種資訊,人心惶惶之際,不免會產生各種恐慌感,而且因為這個疫情對社會的衝擊實在非常大,人們需要情緒的出口,在這種狀況下特別容易去傳播一些未經證實的、但會影響人們心情的訊息。我們可以同理每一個人的心情,但是如何在各種混亂資訊中,存疑查證每個資訊,並且以正向的心態去面對疫苗,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
這不完全是醫護對抗病毒的事,也不僅僅是政府與特定政黨對抗病毒的責任,施打疫苗,或許是我們作為一個普通民眾所能做的最有效的事情了。美國公衛專家佛奇(Dr. Fauci)在年初即對所有美國民眾呼籲,可以接種的疫苗,就是好疫苗。病毒不會在等待理想疫苗的時候停止傳染,政府有責任幫助民眾做更好的資訊釐清,而民眾也需要結合信息來做微小但重要的決定。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台灣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劉豐佾,紐澤西健康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分析員;此外特別感謝醫藥發展組織研究員Wendy Lin提供的修改意見。)
東南亞國家都陸續宣布放棄中國疫苗,因質量太差,要補打其他外國疫苗,而台灣還有很多愚民在渴望中國疫苗,真的笑死人了
文章重复了两遍?
各種消息的來源都有標記清楚,推論符合邏輯,是資訊爆炸的疫情期間適合閱讀以理解實情的好文,謝謝整理。
@Bokonon 關於採購量的問題我認為並沒有脫離後見之明:東洋事件的時候,研發中的疫苗有百百種,BNT也只是『默默無名』的其中之一。
除非是認同政府應該每種可能購入的開發中疫苗都買入上千萬劑,不然去質疑採購量沒有意義。例如AZ台灣採購了一千萬劑,但它的成本比他牌少了一個零,由此看來每種疫苗兩百萬劑左右的費用大抵是當時亂槍打鳥的極限。
@Bokonon 算是題外,之前相聲瓦舍的馮翊綱老師直接在作品裡諷刺台積電是當權者的走狗,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可能是同溫層太遠了,台積電被這樣子定位感覺有些意外。
@holo呦 雖然一樣只是間接證據,但所謂『台灣方面不願意明說』跟『德國方面不願意明說』其實是一樣的。
另外陳時中公開回應破局細節的時候,談判早已停滯,而他的說法很具體:『BNT藥廠又改口,突然要求調整新聞稿中的「我國」兩字,希望改為「台灣」,陳時中說,衛福部疾管署從善如流在1月9日下午2時多將新聞稿內容改為「台灣」。BNT藥廠在1月15日卻突然要求重新評估疫苗量、調整時程,合約時程就是這樣延後數週。』
如果內容有誤,德國方面直接反駁即可。
@tw2323的質疑也是一樣,倘若代理權是關鍵,在商言商去辯護,國際都會認可的,不是嗎?
@Weber
你贴的路透社链接里明确的写了”Gou and TSMC reached the agreements with a subsidiary of Shanghai Fosun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600196.SS)”以及”Fosun, as an exclusive dealer for the vaccine in China and Taiwan”
既然复星拥有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区的独家代理权,我有几个疑问
1 BNT有权利绕过复星直接卖疫苗给台湾么
2 如果1的答案是没有,那去年台湾政府找BNT要签协议,是否是对复星独家代理权的违约,复星又是否有权力制止BNT这样的违约行为,而这是否能算“Chinese pressure” (from business side);
如果1的答案是有,为什么郭董和台积电现在买疫苗还是要和复星签约而不是BNT
3 所以有没有可能是当初台湾政府发现很难完全绕开复星获得BNT疫苗,又出于反中不想和复星有牵连,所以在失败后说是中国阻挠(implicitly from government side)。你说的德国政府的压力完全是在台湾政府这套narrative被国际媒体采纳后出于要避嫌。如果你有的话,我还是想看一看确凿的证据表明中国政府以何种方式在哪个环节参与阻挠了台湾政府获得BNT疫苗
冷战时西方一边嘲笑苏联社会的低效一边神话克格勃的战斗力。
过了几十年疫苗乞丐一边宣扬全世界都在反中一边神话中共的影响力,认为德国偏偏愿意被中共打压不给台湾疫苗。
能不能有点新花样?打疫苗残留物智商被拉低了?
@Weber 你说路透社指出德国/bio 都宁愿含糊其辞直到交易完成
来佐证民进党的含糊其辞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政治手段,这我觉得有待商榷
当然,首先我希望看到你说的具体文章链接
其次,你说不希望撕破脸皮直到交易完成,但这件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从陈时中主动暗示中国干涉开始。
如果要忍辱负重,不撕破面皮,达成交易,那么在那个时间点这为什么这样出声暗示,不是应该将一切放在暗处,在达成交易后再公之于众吗?
如果说这样暗示,但是含糊其辞是为了让国际舆论给各方压力,以更好的达成交易
那么从陈时中指责开始,直到台湾疫情大爆发,民进党也没有做出进一步努力去达成交易,最后还要郭出面洽谈
在我看来,这样的表现和你说的民进党一切行为都是以达成交易为要,显然不尽相符
我直接一点说说我的看法吧
在这件事上,要么民进党实际上没有实际证据证明
要么,就是民进党在这个事上各种错误行为之多,以至于宁可含糊其辞一些,不去攻击中国,也不愿将详细情况公之于众
@陳方隅
1.如果不可能購買3000萬千劑 那麼1500萬劑或是1000萬劑呢?只有200萬劑顯然是有很高機率破局
2.高端炒股疑雲檢調六月中旬開始偵辦但是蔡總統六月初記者會表示沒有炒股問題是否恰當?
3.郭台銘董事長臉書聲明指出「有消息傳來民進黨不同派系間的不同意見 巧合的是又有媒體出現無法查證信息來源的不實報導 各種看不見的力量開始對本案產生技術性的拖延」據我所知郭董是在聲明上表示希望會見蔡總統 並表示下午就可以應該不是事先安排 台積電董事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不是隨Call隨到可能多少要考慮一下Call他的是不是總統
端傳媒的確是有很多優質的文章甚至說大部分的文章都相當優質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並沒有解除我心中的疑慮 我對於我情緒性的發言可能冒犯到您事後也感到不妥向您道歉 關於「荒腔走板光怪陸離」我也會檢討自己是否過於主觀過於政治化 還是謝謝你專業的資訊
@iRobinYan 三類裡面出現四種,這部分恐怕是將『WHO許可的種類』與『目前的疫苗機制類型』混在一起的結果。
也就是第四種應該是指次蛋白疫苗,國際上知名的是近期備受關注的Novavax,而台灣目前開發中的兩種也同樣屬於次蛋白。
將次蛋白與前述三種分開來作為補充,並說明台灣疫苗屬於此類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觉得端传媒的审校质量不高是我的个人看法,但是这种看法别的读者也在端的其它文章下表达过。我理解繁简转换容易让编辑漏过错别字,但别的瑕疵出现的频率也不低,比如这里指出的“我们”的误用。只针对这篇文章,别的读者也提到了引言里的“三大类”紧急批准使用的疫苗居然列出了四类。正确的写法应该把台湾研发疫苗另起一句再稍加解释。
发表抱怨是我作为付费读者的权利,而且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苛责。既然端是严肃媒体,那就应该把基本的事情做好。媒体的信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严肃对待发表的文章以取信于读者本来就应该是最重要的工作。
@cassandra 想請教你所謂『歐美研發疫苗時,台灣還在設計口罩』的論述從何而來?
根據公開資料,光是高端部分在2020年二月就與美國簽約進行疫苗合作開發,九月展開第一期人體試驗。
如樓下所說,買得到軍火便買得到疫苗,那是否有台德軍售的實際案例? 你的論據實際上就支持了中方從中作梗。
我很好奇,購買軍火中國都擋不住了,如何擋疫苗的購買呢? 再者軍火買賣一般都是要兩方政府協商,疫苗由私人開發,問題應不難解決,也就是量和價和交貨日期要處理
歐美開始之初輕忽嚴重性也不難理解,因為前三次大流行(Ebola,Sars, Mers)都沒有造成影響,這是由此類推造成的僥倖心理, 台灣因為戴口罩全民皆兵戰勝了sars,因此也相信只要口罩戴好嚴控邊境也能過關的僥倖心理,所以當歐美開始研發疫苗支初,台灣還在設計不同款式口罩....
人之長情,不用苛責對錯, 疫苗買慢了,交貨當然也不會快,這困難時候希望所有地球人政治口水少一點,大家攜手共度難關
@holo呦 你說民進黨指控中國干涉,具體內容含糊其辭故不足採信,但實際上如同路透社報導所指出的,牽涉在內、配合中國政府行事的,還有德國政府與BNT。
你可以不相信民進黨,但顯然德國政府也寧願含糊其辭、直接設法完成交易,也不願意為自己被扯入負面指控提出反駁。
除了中國因素,還有什麼可以讓『德國人』如此遮遮掩掩的?
樓下,我並沒有說德國政府或BNT支持譴責中國干預。我只是描述一個路透社報導的事實:現在眾人皆知它們成了中國的幫兇,即便如此卻也不願意拿出上的了檯面的理由為自己辯護。
路透社相關報導內容如下:
『Another source said the German government, which has said it was trying to help Taiwan obtain the BioNTech vaccines, had been trying to speed up the talks.
“The German government doesn’t want to leav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didn’t sell vaccines to Taiwan due to the Chinese pressure, so it has been pushing the company to speed up its talks with Taiwan,” the source said, referring to BioNTech.
The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declined to immediately comment.』
https://reut.rs/3dCu69u
@Weber OK 你提到的德国/bio 都支持指责中国干扰阻挠的原文链接提供一下,我想看看
我查到的大多数媒体都只是在复述民进党的说法,并没有哪一家给出深入的考证,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甚至如此认真的本文作者都只是多有推测没有详细考证呢
to Bokonon
1、端傳媒有這麼多文章,一篇文章不喜歡就一竿子打翻一整船
我想您大概沒有什麼媒體可以看了吧
2、「東洋林全為何購買數量會驟減」--> 他要買的時候,BNT疫苗尚未開發完成。在那個時間點,台灣政府不可能就下單三千萬劑。(考慮一下:疫苗研發的失敗機率是很高的)
全世界大概也只有像美國那樣,在開發完成前就一次跟三大藥廠買了各一億劑以上
3、您說對於國產疫苗「硬護航的人是那裡來的」,網路上的資訊很多,您可能要特別指出一些到底哪些算是硬護航的,然後去追查他們背後的來源,不然我們也不知道您指涉的對象是什麼。
另外您說的「BNT是在中國分裝或是即將過期的傳言」--> 這個就是我們文中講到的,到底在中國生產的復必泰跟在德國生產的BNT是不是同一支,這個因為台灣方面從來沒有人送審,因此沒有人知道。
至於即將過期的傳言,那是指香港方面拿到的那一批疫苗,跟台灣的關聯比較小。
4、「為何蔡總統會剛好在高端跌停時才出來開記者會」--> 這種就是標準的陰謀論了吧
總統府方面也發布報告說已經查驗所有持股者以及相關政府人士
當然您也可以說不相信總統府的報告
但是目前也沒有其他司法單位有在立案調查
這個指控目前是沒有成立的,基於無罪推定的原則,我們認為目前為止沒辦法說有炒股
再者,高端疫苗股價有高有低,投資高端的人有藍有綠
有沒有炒股的問題是司法單位來決定的,目前看起來沒有任何證據
5、「為什麼郭董事長送件遲遲沒有下文」-->不是很懂您說的送件是指送什麼件?
您說的送件指的是他要求政府授權的部份嗎?
是他自己說可以自己買到的不是嗎.....
他一開始在五月中的時候說自己可以用民間單位的身份買得到疫苗,後來過了幾週,又說沒辦法一定要政府授權才買得到
等於是繞了一圈又回到政府的身上
再說,他是18號發的文,也是18號跟蔡總統見的面
這場會面不可能是總統府看到fb發文才安排的吧
難道台積電董事長是隨call隨到的人嗎???
所以依照判斷,應該是事先就安排的比較合理吧?
6、「我愛台灣支持國產疫苗 但我對政府的疫苗政策只有八個字形容 荒腔走板光怪陸離」
您的主觀意見這麼強烈,我建議您其實可以直接跳過這些討論的
我們這篇文章的另位作者是健康政策研究員,我們還找了在醫藥發展組織的研究員來給我們修改意見
就是供大家參考
至於政治上的價值判斷,各位還是可以自行判斷的喔!
@iRobinYan -->感謝您挑出了一個「我們」的使用錯誤。
但如果就憑「一個詞」就斷定整個端傳媒編輯的品質低下,是不是您的標準過於嚴苛了一些??
@weber
终于遇到一个可以聊天的了,老兄,你也看清楚考虑好再下结论,你哪只眼看到我将绿党和绿营混为一谈了?
@fszer 與台灣採購疫苗受阻指控相關的,還包含德國BNT甚至是德國政府,我認為台灣方面若是無的放矢,那它們應該也會站出反駁相關指控。
路透社這幾天的報導也反映了,「被中國施壓而拒售疫苗給台灣」已經是德方留給世人的印象。
@Rogersy 我認為對台灣情況具有基本常識的人不會將綠黨與綠營混為一談,所以我也不意外你的發言是建構在無知與愚昧之上。
東洋疫苗採購的問題從在聯合報刊出就有在注意,在那個時間點台灣政府要單單在BNT上允諾採購三千萬劑疫苗是絕無可能。
即便BNT的有效性被證實後,不由得暗叫一聲『可惜!』,但這已經是後見之明了。
認為蔡政府涉及炒作高端的說法也是很有意思,蔡英文總統在年初時就早已決定施打國產疫苗,高端是唯一可在公開市場交易的相關企業,倘若真是國家相挺便有利可圖,那自然便可早早購入。但實際上,高端除了受惠台灣本土受疫情而拉升的疫苗需求外,作為一個生技族群的投資標的仍是具有巨大風險。
这篇长文就是为绿党洗地的,疫苗三大类后面非要加个第四类台湾省产疫苗,呵呵
台湾疫苗不需要分期临床检验,其实只要一立项第二天就可以开打了,根据多年与台湾绿们交流的经验,完全可以在信仰的普照下抵御病毒🦠
回覆fszer, 事情不是吃瓜群眾想到那麼平面,外交工作背後都是多方的談判跟交換,我們不能讓朋友難做,也不能跟反對者扯破臉,每個工作都需要綿密的計畫跟準備,之前想太淺吃了虧,現在政府沒有100%把握什麼都不會說(只有飛機起飛了才叫鐵)
我只想补充一点,里面提到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两次洽谈復星疫苗失败,民进党方面一直暗示大陆进行了干扰阻拦。
但有趣的是,民进党由始至终都在含糊其辞,不明说到底是发生什么事情,又是具体如何被阻挠。
在这样一个明显能用来攻击大陆,为自生建立良好舆论形象的关键点上却故意顾左右而言他。
我只能说,不论原委如何,起码他们在这一件事上非常心虚。
别蕙了行嗎,國產疫苗哪裡配得上高貴的疫苗乞丐
而且正文的其它部分都使用“笔者”来表明主观猜测,避免文字含糊。所以第三部分的“我们”显得尤其突兀。
一个稿件从编写到出版许多工序,我无意指责谁的态度或者能力。只是发表在端传媒的稿件容易出现错别字或者文字倒错之类的错误,我自然会归咎于审校。
@陳方隅
从郭台铭的公开声明看起来,我们只能猜测BNT公司表明不能直接把疫苗给台湾政府,于是我们透过政府授权企业去跟BNT谈。
这一句话里的两个“我们”很明显不是同一组人。
幾個主要的爭議點沒有解釋到
1.東洋林全為何購買數量會驟減?是否護航國產疫苗?
2.為何疫情爆發時國人要求加速購買疫苗 會有BNT是在中國分裝或是即將過期的傳言?為何明明BNT跟莫德納是有做三期期中報告才緊急授權而卻要放消息說只有通過二期的片面訊息?高端疫苗主持人謝思民醫師要在自製Q&A中意有所指「有些人的發言看似支持國產疫苗 但若引用到錯誤的資訊 只會幫了倒忙 就像外行人在「硬護航」加強民眾對國產疫苗的陰謀論。」那麼到底那些硬護航的人是那裡來的?
3.為何蔡總統會剛好在高端跌停時才出來開記者會?可以直接說沒有炒股問題 是那個單位的誰透過什麼方式查驗的?
4.為什麼郭董事長送件遲遲沒有下文 結果在FB發文說看不見的力量技術性拖延 蔡總統馬上安排見面 如果郭董沒有發 FB那麼政府要什麼時候才會放行?
我愛台灣支持國產疫苗 但我對政府的疫苗政策只有八個字形容 荒腔走板光怪陸離 還有..如果我要看這種文章 去衛福部網站就好 不需要每個月花210元
僅用6月份發表的期中報告,解釋8月份的量產施打,無疑在替特定廠商背書!
完全規避了高端公司6/10的新聞稿內容「本項新冠疫苗二期臨床主試驗持續進行中,根據試驗計畫書,受試者將繼續完成6個月追蹤。」
to NickyChiu:這篇的內容就是整理大家對於國產疫苗的疑慮是什麼,這跟敢不敢講、要不要打,都沒有直接的關聯。各位可以自行判斷。
to 1樓:身為一個作者,我認為編輯非常認真。
第三部份的「我們」,就是我和另位作者,而因為這篇的出發點是一般大眾,所以你要把這部份的我們代換成一般大眾也是講得通,因為我們就是根據公開的訊息來寫這篇文章。
第三部份除了白宮發言人薩琪講的那句「我們」講的是美國政府,那個就是原文的quote,後面還有附上原文。其他都是指筆者、或者是指一般大眾。
如果您覺得哪一個「我們」指的對象不清楚,也歡迎您提問,我可以跟您解釋是在講什麼。
所以,解釋了什麼?能解釋每百人含美日捐贈只分配到11劑?全球高GDP的第一名未施打疫苗率?
還敢講國產的疫苗?我ok,作者去打。
第三部分很突兀地出现了若干个“我们”,而且通过上下文可以发现“我们”的指代混乱。
端的稿件审校质量一直不佳,最近居然还有下降趋势,作为读者不是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