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深度 國際

「我是不是永遠沒辦法回國了」:她在美國染疫,變成海外流民

疫情之下,何以為家?


2020年12月17日,行人穿過波士頓的街道。 攝:Brian Snyder/Reuters/達志影像
2020年12月17日,行人穿過波士頓的街道。 攝:Brian Snyder/Reuters/達志影像

留學生方玲玲終於買到了回國機票——從美國德州奧斯汀市經轉洛杉磯飛往中國上海的航班。拿到機票確認單之後,她每天打好幾個電話和航空公司反覆確認,確認航班沒有取消,確認機票有效。當時,中國駐美大使館要求必須提供登機前72小時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她打遍了奧斯汀市所有的診所電話,一連去了四家診所做核酸檢測,希望至少有一家可以登機前得出檢測結果。她以為這次終於可以回家了,她把租的房子退掉了,把車賣給了學妹,把大件行李和課業筆記寄回了老家。

「在距離飛機起飛不到24小時的時候,我登入航空公司的網上帳戶,突然發現我的狀態從『已值機』變成了『未值機』。」方玲玲的心情跌倒了谷底,她花了一個多小時打給航空公司的客服,才得知她的航班超賣了,「他們(航空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其他幾個航班取消了,所以想要乘坐這班的人很多。雖然我有機票,但也無法登機。」

當時是2020年夏末秋初,為了控制疫情,中國政府對國際航班實施「五個一」加「熔斷」政策,即一個航空公司只能通航一個國家的一個航點,且一週只能飛一班;如果入境中國後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旅客超過五人,則暫停該航線一週,超過十人,暫停航線四週,即「熔斷」機制。這不僅令機票價格高昂、一票難求,即便買到票也要做好航班取消的準備。

「航空公司這種情況下通常優先他們的金卡、白金卡、鑽石卡會員。」方玲玲說。沒了房子住,也沒有車,學生簽證馬上要失效,她的美國駕照也即將到期,她相當於在美國失去了合法身份。「如果要租房,我沒有學校簽發的I-20,沒有社會保險號,沒有收入證明,」根本無法簽租約,她只好去朋友那裏借宿。「但因為疫情,朋友的室友對家裏突然多出來一個人,頗有微詞。」於是,她換到另外一個朋友家住,然後開始在Airbnb和Craiglist上尋找短租,一家一家地看房子。最後,她落腳在一個美國同學的公寓。但剛搬家不久,方玲玲突然失去了嗅覺和味覺,「一想到自己可能感染了,我真的是那種令人窒息的絕望」,「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對」。

2020年11月10日馬里蘭州格倫·伯尼,醫護人員和消防員準備將2019冠狀病毒患者運送到醫院。

2020年11月10日馬里蘭州格倫·伯尼,醫護人員和消防員準備將2019冠狀病毒患者運送到醫院。攝:Alex Edelman/Getty Images

「我是不是永遠沒辦法回國了」

方玲玲去學校醫院做了核酸檢測,結果是陽性。「我收到報告的時候,全身發冷,拿著鼠標的手都在發抖。」這時,她已經從學校畢業,沒有美國的學生醫療保險了,她在網上比較了幾家診所,選了一家看起來價格便宜的,打電話去詢問。護士得知她檢測陽性之後,要求她留在家裏,醫生會通過視頻給她看病。

視頻通話中,方玲玲用自己在網上買的血氧儀和溫度計檢測——體溫38度,血氧飽和度95%。醫生讓她咳嗽幾下聽聽聲音,又問了幾個問題。「醫生說我發低燒,身體體徵正常,只需要在家隔離,不需要去醫院。如果發高燒或者情況加重,就叫救護車。」醫生沒有給她開任何藥。考慮到她沒有保險,問診費打了折,只收90美金。

發病的前幾日她覺得很難受,「好像怎麼都呼吸不到足夠的氧氣」,「頭暈暈的」。因為要努力呼吸,她的肋骨一直隱隱作痛。朋友給她煮了雞湯,送到家門口讓她自己去拿。她胃口全無,但強迫自己飲食,除了雞湯,還一直喝果汁補充維生素。

若病情加重,叫一次救護車的價格是990美金起步,醫療費用更不敢估算,動輒幾千美金。於是,方玲玲就自己一個人在家裏捱著。她哭了整整兩個星期。美國對確診病人沒有強制隔離措施,診所亦沒有跟蹤她的病情,幾乎是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每天早晨醒來也哭,晚上睡覺也哭」。「我一個人在異國他鄉,不能回國,生病了也沒有人照顧,沒有穩定的住所,沒有工作。連衣服都寄回家了,只剩下三四件T恤換著穿,真的是稍微一想,就覺得委屈。」

方玲玲需要在畢業之後90天內離開美國,但眼看就到了2020年9月末,簽證過期,她變成了非法滯留。父母給她匯了一萬美金,她知道那段時間父母在國內的工作也受到影響,收入不多,感覺自己連累了父母,非常內疚。她的情緒越來越不好,有時會在電話裏沖父母大吼大叫,埋怨他們慫恿自己來美國留學,有時候又覺得自己不孝順,分外自責。她明明學有所成,拿了美國名校的文憑,卻成了沒有身份的流民。「又愧疚又焦慮,」加之病情的折磨,「人瘦了十幾斤,瘦成了一身骨頭,頭髮一把一把地掉。」

好在她屬於輕症患者,身體漸漸康復,核酸測試轉為陰性。母親打電話來說,「如果只能買貴的機票才能保證可以登機,那就買貴的。買商務艙也可以。買私人飛機回國也行。」父親還去拜託了幾位「有些關係,但是久未聯繫的老同學。」

2020年3月27日匹茲堡國際機場,飛機停在跑道上。

2020年3月27日匹茲堡國際機場,飛機停在跑道上。攝:Jeff Swensen/Getty Images

但在與端傳媒的訪問中,方玲玲已經無力回憶接下來幾番搶票、被退票的經歷。每一次千辛萬苦地搶到票都要反覆打電話確認,然後收拾行李,去診所檢測核酸,她沒有車,就拖著愈後尚虛弱的身體走路來回,檢測費用依據不同診所的定價,從100多美金到四、五百美金不等。但是,她每次都因為航班取消或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登上班機。「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每天從睜開眼就開始刷航班的空位,互相在微信群裏介紹機票代理,介紹專門給華人出檢查報告的醫生,但很多時候那些代理商根本只是想要騙錢。」

最後她買到一班11月中旬從奧斯汀經轉洛杉磯回國的飛機,票面價格9000多美金,是比較貴的艙位,不容易被別人取代。母親在國內付的款,給她發過來確認的行程單。她淚流滿面,也在微信朋友圈寫下「從未如此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話語。她給自己開了一瓶啤酒,慶祝漂泊生涯的結束。

方玲玲喝下那杯啤酒的時候還不知道,中國大使館發布了新的回國政策:從2020年11月6日開始,旅客必須在登機前48小時內完成核酸和血清IgM抗體的採樣和檢測,獲得核酸和抗體均為陰性的證明後,向中國駐美使領館申請並獲得帶「HS」表示的綠色健康碼,才可以登機。

且不說要在48小時之內完成這麼多程序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方玲玲感染過Covid-19病毒,當時她已康復一個多月了,血清IgM抗體結果是陽性。

「我是不是永遠沒辦法回國了,」她拿著自己的檢測結果,呆坐了很久,沒有哭,也沒有和任何人訴苦,「好像已經徹底接受了這個慘淡的命運」。

「媽媽讓我再去其他診所檢測試試,我知道是沒有用了。我確實得過了新冠,也確實有了抗體。」

綜合美國CDC和一些醫學工作者的解釋,在被Covid-19病毒感染後,體內會相繼出現IgM和IgG兩種抗體,IgM抗體出現得較早,隨著感染情況的發展升高、然後下降、消失,IgM抗體最長有可能持續48天,甚至更久。而IgG出現得較晚,通常被認為是康復後的抗體。兩種抗體的出現和持續時間都會因個體差異產生不同。中國駐美大使館要求的抗體檢測是IgM。

2020年5月7日華盛頓,白宮外展示88對鞋,代表死於2019冠狀病毒的護士。

2020年5月7日華盛頓,白宮外展示88對鞋,代表死於2019冠狀病毒的護士。攝: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並沒有一個角落可以接納我」

方玲玲動過念頭公開求助。她在微博上發聲,訴說自己的遭遇,並且@了外交部和中國駐美使館工作人員的帳號,還有幾個在北美留學圈有影響力的帳號,有大V轉發了她的求助貼,最終也獲得不少網民的關注。但她已經不能逐字逐句地回憶那條帶給她屈辱和噩夢的微博了,她只記得自己在微博裏羅列了回國的重重困境,表達自己在祖國有難的時候曾竭盡全力向國內捐贈口罩,但現在自己不能回國,祖國卻對她這樣的留學生不聞不問,她感到心寒。

這條微博帶給她不計其數的攻擊和謾罵。有人在私信裏把她的自拍照片用軟件改成了遺照發給她,有人詛咒她死全家,人們罵她「自私」、「不顧重大局」、「不愛國」、「給境外勢力遞刀子」,「為了祖國的抗疫,就應該乖乖待在美國不要回來」。

「我可能措辭確實不是很嚴謹。」方玲玲還在反省自己。

「最可怕的是,有人說會去我父母的單位舉報我的不當言論。我連夜刪掉了那條微博,還關閉了評論和私信。但我所有的(社交媒體)帳號,從豆瓣到知乎,都有人來罵我。我每次登陸電腦,都會看到幾十條、上百條人身攻擊的留言。」最後,她拜託好朋友登錄了她的帳號,把那些留言一條一條刪掉,「這樣我就看不到了」。

她的同學給使館寫過郵件求助,「使館回覆郵件的口氣並不好,說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大使館沒有義務包機送我們回中國,我們應該自己想辦法。」

「我不想(給使館)寫郵件,感覺有點自取其辱。」方玲玲說,「其實也沒抱什麼希望。」

網絡暴力讓她消沉了一段時間。「特別萎靡不振,晚上睡不著,白天也醒不過來。每次上網,我都要心理建設很久,生怕遇到難聽的話。」直到現在還是有人在罵她,幾個月之後她再登錄微博,還會有人問她「死了沒有」。「我也習慣了,」方玲玲說。

回想起大約一年之前,疫情在國內爆發,武漢封城的消息傳來,她還在和身邊的中國留學生一起組織募捐。「我們真的是傾盡所有地捐掉了⋯⋯」,方玲玲說,「我當時哪知道美國疫情會這麼嚴重,如果知道,給自己留幾個N95口罩,可能就不會在接下來漂泊的日子裏被感染。」那個春天,她即將畢業,拿到碩士學位,上海的一家諮詢公司向她發出了offer,她原本計畫著,到了五月末,父母從中國飛過來參加畢業典禮,全家一起環美旅行,然後一同回國,她在上海開始新工作、新生活。

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有些諷刺,「父母都覺得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一定不會有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他們那時擔心的還是中國能否在五月之前控制住疫情,美國能否解除對中國的旅行禁令。而她自己也曾覺得德州人口密度低,不會有大問題。而直到自己染疫,才發現美國沒有強制隔離措施,她看完醫生,也沒人打電話追蹤病情,或檢查她是否在家隔離,「如果我想出門就可以出門,傳染給別人也不會受到什麼處罰。」疫情之中的德州,競選集會照舊,餐館酒吧依然人流湧動,甚至有很多人抵制口罩,將疫情稱為一場「政治陰謀」。她才發現,一切「原來不是無法預測的」。

滯留美國的這些日子,正是中美關係的最低點,「在超市買東西被美國人罵『中國病毒』,讓我滾回去。祖國人民又說我背叛了祖國,不應該回家。我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但好像並沒有一個角落可以接納我。」

2020年末的聖誕平安夜,方玲玲剛剛過完自己二十五歲的生日。她住在一間有12個人的公寓裏,和一個南美洲來的女生睡上下舖。這是她在Airbnb上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住宿。三天後,方玲玲就又搬家了,一個在當地企業工作的美國女生因為新年假期回家探望父母,將自己的臥室短租。非法滯留之後,方玲玲住過蟑螂氾濫的小隔間,也住過犯罪率高的小旅館,德州的Covid-19確診數每日數萬,父母給她快遞蓮花清瘟膠囊和口罩,一次郵費就是上千人民幣。

因為境外輸入的案例一直存在,回國政策未見放寬,反倒越來越嚴格。除了「五個一」、「熔斷」機制和48小時的「雙陰」檢測,中國駐美大使館在2021年初再次更新了政策,強調「非必要、非緊急、不旅行」

旅客需要向使館提交文件證明回國是緊急、必要的,但一些旅客在網上表示,他們向使館提交了國內家人死亡或病危通知書,強調是為奔喪或探重病親屬必須回國;有的提交了退租證明,表示在美國已沒有住所,必須回國,但依然無法獲得登機必須的「HS」綠色碼,千辛萬苦換來的機票再次作廢。受影響的既有持美國旅遊簽證的中國旅客,也有持有美國綠卡的中國人。一位親歷者在微博自述,在西雅圖機場的人們,從「雙陰」檢測到上傳文件「都符合國家規定」,但卻收到中國大使館以「您的旅行非必要、非緊急」為由的「未通過核驗」,他們拿著手機「拖著所有行李站著不停地刷碼(指登機必須的綠色碼)」,「時間一點點過去」,直到值機櫃檯關閉,最終卻回不了家。「沒有因為新冠倒在美國,卻倒在了自家人設置的門檻裏。」

一位華人票務代理告訴端傳媒,「越來越多的人即使滿足了『雙陰』檢測標準,也拿不到登機需要的『綠碼』。」他舉例稱2021年1月的一個飛往中國的航班,他的12位客人裏,有9位沒有拿到「綠碼」。他建議「與其花了時間與精力,最後在機場被拒絕,不如一開始就做好長期居留美國的打算。」

2020年3月26日波士頓,一名婦女穿過波士頓市中心的街道。

2020年3月26日波士頓,一名婦女穿過波士頓市中心的街道。攝:Craig F. Walker/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2021年1月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說,自2020年4月以來,中國境內發生的疫情,病毒來源都是境外輸入。而目前,「我國嚴防死守的策略總體上非常成功。」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布公告稱,「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前功盡棄」,「個人的小賬要算,更要算國家的大賬」。並斥責一些赴華旅客與中介機構、檢測機構「進行違規操作」,「甚至惡意篡改檢測報告」,「是對中國疫情的嚴峻挑戰」。使館表示,春節即將到來,使館為海外華人推出「春節雲端饕餮大餐」,舉辦各類線上春節活動,確保「節日假期一定會歡歡喜喜」。

但對方玲玲來說,這樣的公告無異於傷口上再撒一把鹽,「可能永遠沒有辦法回國了」。她把生活重心轉向了如何在美國生存。她諮詢過律師,逾期滯留可能會導致下次無法入境美國,但如果她不在美國犯法,通常不會被遣返。她想過去中餐館做黑工,但疫情原因,中餐館也不招服務生了。她應聘去了華人家庭幫人家帶孩子,但沒有被錄用。還有朋友建議她到墨西哥過冬天,墨西哥對中國護照持有者提供長達6個月的旅行簽證,一些在美身份失效的留學生,乾脆到墨西哥暫居,待回國政策有所放寬後再伺機而動,但對她來說,墨西哥是語言、文化和法律都非常陌生的地方,且那裏的疫情也並不樂觀。

冬天來了,天氣寒冷,奧斯汀也下了一場大雪。方玲玲到附近的教堂拿過一次免費的衣服和食物。聖誕節的第二天,奧斯汀市一家墨西哥餐廳免費發放一千份烤雞套餐,她去了,大快朵頤。

「一開始覺得羞恥,畢竟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需要別人救濟的生活。」但是父母為了她回國已經付出了許多金錢,「我也不好意思再向他們要錢了。」

「面子和尊嚴,幾個月前我就不再考慮了。」方玲玲說,「美國的疫情確實很嚴重,國內抗疫又那麼不容易。但這麼不斷地修改政策,反而令人寒心。許多人付出了時間與金錢,最後仍然是滯留在美國,那麼一開始就不要讓他們付出這麼多。」

受訪者方玲玲為化名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後疫情時代 2019冠狀病毒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