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要追看兩個節目,真忙。」
習慣隨點隨播看Netflix、YouTube的香港年輕人,最近晚上突然很忙碌,只因為香港免費電視台ViuTV每晚九點半至十一點半接連播放劇集《男排女將》及真人Show《全民造星III》。有朋友為了趕及最後數天能夠與朋友邊看直播邊討論,兩三天內重溫所有集數。節目直播時臉書上的熱鬧也許只是回音壁效果,不過臨近結局時,連登討論區上,留言上限1001則的討論帖,最快只花了數分鐘便「推爆」了。這兩套節目有何獨特之處,竟然可以將一眾網絡遊牧民牢牢地釘在沙發上,準時收看節目?
香港本地電視市場長久以來由無線電視(TVB)壟斷。然而,近年它作為「大台」的地位卻逐漸衰落,除了因為串流影視的興起外,TVB的政治立場也是被年青一代背棄的原因。觀看TVB是我們這代的政治原罪,我家裏電視甚至沒有駁上天線,因為我跟內子都覺得沒有需要。定時定候追看劇集,是我們久違的家庭節目。
「其實大家為甚麼會追看?」《男排女將》將近完結之際,我在不同的WhatsApp及Telegram群組上問朋友,多數同齡人都立即回答:「Stephy(香港女星鄧麗欣)打排球唔睇(不看嗎)?」當年她主演的《戀愛自由式》燃起了多少港人對於游泳的興趣,多少人在游泳課模仿根本不合常理的「破冰轉身」。追看,或多或少出於懷舊。這大概也在ViuTV的盤算之中——為大眾熟悉的演員度身訂造一套劇集,叫座力有保證之餘,也更能說服客戶投放廣告。只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這股懷舊之情不單沒有令觀眾自我捲入懷緬過去的漩渦之中,而是帶領我們往另一個方向前進。
人總需要些「勵志」,包括劇內及劇外
如果要為我們安坐電視前接連觀看《男排女將》及《全民造星III》找一個共通理由,大概就是因為勵志。例如組隊的首個難處不是別的,正是香港的土地問題。
《男排女將》的劇情簡單來說,就是數名因身高問題被退隊的年青人,在前排球港隊大槌蔣家瑜(由鄧麗欣飾演)的指導下,自行組隊「力圖」,由丙組聯賽殺入甲一聯賽的故事。典型的「underdog」逆襲故事,劇情沒有溢出青春勵志劇的框架,許多勵志劇情可能都在預料之中。
完好的勵志劇情只是基本,令觀眾更加投入的原因,與《男排女將》劇情安排的本地化不無關係。例如組隊的首個難處不是別的,正是香港的土地問題,沒有恆常練習場地,到最後還得要踩單車到新界鄉村中的舊球場練場;又例如臨近劇終在升上甲一之後,隊員都已經由公開試考生成長到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隊員不得不陸續退隊,以至球隊因人數不足而解散,也是相當貼地的情節。
坊間流傳《男排女將》抄襲日漫排球少年,不過妄下判斷又不太公道。兩位男主角(《排球少年》的日向翔陽以及《男排女將》的King)特色都是身形矮小,不過前者以優異跳躍力為賣點,後者卻承認自己不夠高而為球隊轉型為自由人,專職防守。而且,編劇設計「力圖」這支球隊的藍圖,其實就是現實中的本地排球球隊「力臻」。
參考之處不單在於「女教練」、「身高不足」等基本設定,還有與排球總會制度角力的苦況。Facebook上就流傳一篇文章,提及劇中球隊「力圖」資源看似少得不合情理,但是與現實其實相距不遠,例如力臻奮戰晉昇至甲一聯賽多年,直到今年才獲批成排球總會屬會。此前力臻的付出,包括設立梯隊、培養年輕球員,都是在欠缺支援下的努力。這正好對照劇中欠缺資源的力圖。
然而儘管如此,力圖還是克服種種困難。被總會打壓嗎?不要緊,我們便與其他球會一起杯葛「會長盃」,另組「家瑜盃」。球員們甚至豪言「人在哪裏,會長盃便在哪裏。」香港觀眾們即使不覺得「這是發生在香港的故事」,也至少會覺得「我希望這是香港的故事」。試問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勵志故事,叫人能怎不投入?
劇情值得討論的空間不少,不過「勵志」的地方不止於此。
《男排女將》的熱銷,ViuTV早在2018年舖下伏線。劇中的一眾排球隊員,除了主角顧定軒外,全部都是《全民造星》第一季的參賽者(後來顧定軒也參加了《全民造星III》)。當時在比賽後,他們分別組成12人偶像男團MIRROR以及4人搞笑(偶像)組合ERROR正式出道,成為ViuTV旗下藝人。這兩年間,ViuTV開發出不少節目機會,讓他們將自己的故事好好地告訴觀眾。
例如ERROR四位成員在兩年間已經推出三輯度身訂造的綜藝節目,包括兩輯《花姐ERROR遊》以及《ERROR自救TV》。在這些節目中,ERROR四位成員在觀眾心中塑造出諧星以外的形象,尤其是《ERROR自救TV》中,可以看到懷有武打巨星夢的隊長肥仔、做諧星只為爭取機會做音樂的保錡、往時裝達人之路進發的193等等。這些度身訂造的節目,讓觀眾看到藝人如何為夢想打拼。看《自救TV》最後一集的偽頒獎典禮時,我也感動到眼眶紅了。這也是《男排女將》戲外勵志的地方。
一如這些年來她於電影《空手道》、《金都》的角色,都是曾經放棄自我的人,在社會之中浮沉迷路,後來在經歷之中重拾自我。這種先抑後揚的設定,與現今香港的政治環境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難怪香港人會著迷這種勵志故事。
即使不談額外開拍的節目,《全民造星》本身也是一個讓他們慢慢「說故事」的絕佳舞台。例如MIRROR的其中一位成員柳應廷(Jer),在第一輪篩選本來已經獲全紅燈淘汰,但是後來獲導師賞識,額外開出名額破格復活,然後在第二個回合改善面部表情的缺點後,又憑著強勁歌藝全藍燈進入第三回合。看見逐盞逐盞藍燈亮起,說不感動就是假的。直到今年2020年柳應廷推出三首派台歌(派上電台公開播放的歌),其中的〈迴光物語〉更取得商業電台903及ViuTV兩台冠軍歌。
香港樂壇新人甫出道便拿下903冠軍歌非常罕見,近二十年來只有八位,這更力證「柳應廷」本身已經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勵志故事。粉絲們也不單單是勵志故事的消費者,甚至乎希望能夠親手幫他們追夢。早前有記者訪問MIRROR的粉絲,為甚麼會迷上MIRROR?粉絲們都回答:「因為姜濤(MIRROR成員)令我們重拾青春的感覺。」
看《全民造星III》的勵志之處更加直接:一眾曾經在演藝路上迷路、走錯路的藝人收拾行裝,重新出發。真人Show的討論,常常落在所謂「真人」是否真的。但是,也許在香港當下的低氣壓之中,香港人需要的就是一個勵志故事。尤其是鄧麗欣的角色,一如這些年來她於電影《空手道》、《金都》的角色,都是曾經放棄自我的人,在社會之中浮沉迷路,後來在經歷之中重拾自我。這種先抑後揚的設定,與現今香港的政治環境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難怪香港人會著迷這種勵志故事。
勵志以外,真實的文化工業及文化認同
至於對香港流行文化有興趣的人,更感興趣的地方可能在於《男排女將》在整個文化產業鏈中的位置。
上述講到《男排女將》的一眾ViuTV小生有難能可得的機會,慢慢建立形象,向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其實一位演員/歌手/舞者,與一位明星的分別可能就是在此:一位明星背後有他/她的故事,有立體的形象。我們在欣賞明星的表演同時,也是在欣賞著他逐步往夢想進發。《男排女將》本身也是個ViuTV的「新人大曬冷(新人大展演)」,單論主要角色已經包括MIRROR及ERROR一共十六位成員當中的九位。此等機會,對演藝圈新人來說絕對是難能可貴,這亦是其他唱片公司難以與坐擁免費電視台的娛樂王國比擬的地方。過去的無線電視其實也是發揮著類似的角色,然而過於拙劣而急進的策略,很容易「捧殺」了旗下藝人,尤其是正當電視台的聲譽每況越下的時候,無論是「視帝」抑或「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手」,都只會成為諷刺的符號。
無線電視的文化生產當然沒有停止,然而在文化生產另一端還有沒有對稱的本地文化消費呢?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落差。
文化的生產與消費實際上是互為因果。無線電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壓制亞視後,幾乎是壟斷了電視文化的生產,其間出產過不少掀起大眾迴響的作品,包括上述的《戀愛自由式》。然而,大眾傳播與政治不可或分,在2013年的「香港電視發牌風波」可見一斑。後來,無線電視旗下的無線新聞公信力每況越下,連帶製作、播放的節目也向中國靠攏,逐漸被中國蠶食。經過2019年的抗爭後,無線電視已經完全被視為建制的一部分,在TVB賣廣告的品牌都會被民主陣營視為「藍店」杯葛,黃店通常也會拒絕播放TVB。作為香港最大的電視台,無線電視的文化生產當然沒有停止,然而在文化生產另一端還有沒有對稱的本地文化消費呢?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落差。
本地文化生產與消費一旦斷裂,繼而亦會動搖文化上的身份認同。雖然電視不等於本地文化生產的全部,然而當生產鏈這一環斷裂,對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危機,因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基石是香港的流行文化——至少在2019年前是這樣子的。港產片、粵語歌等流行文化產物隨著香港經濟起飛而盛行,漸漸產生共同生活經驗,構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因此,無線電視向建制靠攏這個行為本身,即使沒有起到作政治媒介的作用,也起碼弱化了本土文化的傳承,「生產—產品—消費—認同」的迴路中斷,令文化認同變得脆弱。
而近年,ViuTV顯得比無線電視較為開明,至少會令觀眾感到ViuTV製作的節目是給香港人觀看的,創作團隊亦有更大空間創作屬於香港人的劇集。而且,我們都可以見到ViuTV願投入資源去支持本地演藝圈。比如說,ERROR常常自嘲ViuTV沒有足夠預算,但是事實上他們也曾自言很感激公司及製作組投放了很多資源讓他們放手創作,甚至能夠在出道第一年便登上旺角麥花臣場館(香港其中一個主要演出場地)開Talk Show。
《男排女將》的成功,也必須依賴早於三年前的《全民造星》的舖墊。由大型選秀節目,去到組成香港罕見的大型男團(MIRROR及ERROR),再到後來開拍不同節目,繼續讓一眾新人在大氣電波中表現自我,爭取觀眾認同。《男排女將》是一個結果,而前因早在兩年種下。觀眾看著MIRROR及ERROR,除了欣賞個別藝人生產的文化產品外,觀眾也觀賞著團內眾人、以及跨團的關係互動。例如在MIRROR拍攝《一秒間》的MV後,ERROR也同一個場地以原曲改詞《404》戲謔MIRROR的歌曲,「MIRROR弟弟/契哥讓你行先/⼀齊起步嚟自造星呢個點」,戲稱MIRROR做弟弟,自稱「契哥」,也解釋兩個組合之間的共同點,就是同樣脫胎自《全民造星》這個節目。
本地文化生產與消費一旦斷裂,繼而亦會動搖文化上的身份認同。雖然電視不等於本地文化生產的全部,然而當生產鏈這一環斷裂,對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危機。
這些關係組織出不同的故事,令觀眾產生共鳴,文化生產與消費之間便能接駁起來。當消費與生產相呼應之時,文化產品(包括劇集以及藝人)便能夠在社會當中流動,就像MIRROR和ERROR的成員在不同的節目、場合之中來回往返。流動之際,文化身份認同亦會受到牽動。有時文化產品會指向本地政治事件,這種情況對於身份認同的影響自不待言;不過即使產品沒有此等意圖,當社會在集體消費時,也能夠產生共同的生活經驗,就像當全世界在觀看太空人登月直播時,人們便可能產生共同生活在世界中的經驗一樣。
客觀而言,考慮到ViuTV及其母公司電訊盈科集團在香港的影響力,假若電視台及母公司的基本面不變,至少未來十年(假如香港還有十年),ViuTV旗下藝人將會是香港演藝界的中流砥柱。未來,本地的流行文化圈將會熱烈談論MIRROR及ERROR的成員,乃至未來更多ViuTV藝人的一舉一動,串起生活在香港的人們。如果大家仔細翻看MIRROR及ERROR成員的才藝及背景資料,不難發現成員當中的柳應廷已是眾多樂壇頒獎禮新人獎大熱、ERROR成員何啟華亦是相當成熟的創作人、更不用提粉絲會為他生日包起巴士車廂廣告的人氣王姜濤,還有更多實在難以一一細數。我們看著坐擁一手演員好牌的ViuTV(還未有時間提到出色的製作組,例如MIKE導團隊),你應該都不會完全反對我這個猜想。
當文化產品熱播之時,流行文化便可以產生一個焦點,讓人們觀看、討論、消費,人們為《全民造星》的冠軍誰屬而爭論,又為《男排女將》中的力圖奪冠而感動——這一切最終會回歸到香港人的共同經驗,產生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整個文化迴路互相支撐,符號再繼續流通,填補TVB的缺失,甚至乎創出新的高度 —— 《全民造星II》的總決賽恰逢是反修例運動梁烈士(梁凌傑,香港反修例運動中從高處墮下)逝世半週年,舞台上其中一隊表演者以《山下見》為題的表演,便被網民認為是向運動致敬。
我們作為香港人的搏鬥本身,何嘗又不是一套勵志劇?
花果飄零之際,香港文化的生產者責任
香港當下的政治形勢每況越下,我們不難想像現存的彈性與空間終將煙消雲散。屆時,文化迴路將會再一次停轉⋯⋯但即使下一代香港人不再知道哪裏是鴻圖道,他們都起碼有一個以廣東話為語言,為香港創作的地方。
當香港花果飄零之際,香港人身份本身之存續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一大問題。在大環境的低氣壓中,有人委曲求存,有人身陷囹圄,也有人飄流異國,無法回鄉。「會不會有一天香港人會忘記了自己是香港人?」——當未來的香港人不能再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這便是個確切的提問。例如最近戲謔觀塘塞車的YouTube影片大熱,一句「你老母我忍夠/鴻圖道係荒謬」引起無限共鳴,然而當香港的下一代未必於香港成長時,他們又如何知道鴻圖道有幾荒謬?離散的香港人如何維繫共同的生活經驗?
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方法。事實上,最近杜汶澤的自製節目「喱騷」脫離Facebook及YouTube自行搭建新的影視串流平台,為我們思考如何傳播共通的流行文化乃之存續香港共同身份這個課題,提供了更大空間。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都有了新的可能。這個傳播形式對於香港人而言是值得期待的。
在文化迴路中,除了上述的「再現、生產、消費、認同」外,還有不容忽視的一環「規管」。ViuTV的母公司收費電視NowTV已經經營多年,為何過去卻沒有這種對於本地文化製作的投入?免費電視頻道牌照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畢竟免費與收費的收視與影響力都差距甚遠。經歷過2013年的「免費電視頻道風波」,香港人目睹香港電視因政治原因駁回申請,大家都應該明白批出牌照的權力是牢牢地掌控在政權手中。換言之,政權可以規管電視台放映的內容。香港當下的政治形勢每況越下,我們不難想像現存的彈性與空間終將煙消雲散。屆時,文化迴路將會再一次停轉。
突破政權操控,這正是「喱騷」值得期待的地方。它不單擺脫廣播牌照的金剛圈,甚至乎嘗試擺脫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的壟斷,另僻新天,在網絡世界上,它有潛質接向活於地球上任何角落的香港人。即使下一代香港人不再知道哪裏是鴻圖道,他們都起碼有一個以廣東話為語言,為香港創作的地方。「喱騷」未來能否成功,還是未知之數。書寫之際,它剛剛開台一個星期,但已經面臨不少技術問題,香港人湧入網站超出系統負荷,未來資源上能否延續,也是迫在眉睫的生存課題。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值得期待的。
或者我們不應過份放大或者高舉文化認同的位置,然而,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其重要。一些香港文化創作者也開始意識到今非昔比的創作環境,單單說填詞界,這邊廂林夕為香港給林二汶寫下〈最後的信仰〉,告訴香港人搶匪永遠無法搶走你的信念,另一邊廂周耀輝又為ERROR寫了一首無比認真的〈我們不碎〉,「同在世界塌下裏/見證我們繼續不碎也是萬歲」,撫慰受創的心靈。比起(可能更現實的)犬儒態度,我們現在更需要的可能是一套勵志片,告訴我們無論如何,我們都得一起撐下去。就像《男排女將》的蔣家瑜跟柳應廷飾演的方丈說:「我哋咁多人陪你,你怕咩啫?(我們這麼多人陪你,怕什麼?)」香港流行文化讓我們知道,我們還在這裏。
(林雪平,香港填詞人,文化評論人)
哩騷APP一出已經馬上做左一年會員
喜欢这篇以小见大的文章,也非常喜欢Mirror和Error。虽然跟国内流量偶像比起来穷穷的,但精气神好很多,眼睛里有光。(其中几位dancer出身的艺人是我街舞老师的前同事,还经常看到他们在IG互相点赞,这在捧高踩低的内娱圈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