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美國毒品「合法化」的背後,半個世紀「毒品戰爭」的失敗史?

因毒品犯罪而服刑的人數增長與時長增加並未造成吸毒率下降,這意味着毒品戰爭針對吸毒人員嚴厲的量刑機制沒有減少毒品的需求。

2020年10月14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大麻種植場。

2020年10月14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大麻種植場。攝:Michael Ciagl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0-12-12

#毒品#美國#俞俊哲#評論

在上個月的總統大選中,亞利桑那、蒙大拿、新澤西和南達科達州的選民同時投票將娛樂性大麻(recreational marijuana)合法化。密西西比州合法化了醫用大麻,而俄勒岡州則將包括可卡因和海洛因在內的一切毒品非罪化。這意味着在每個就毒品法規改革問題投票的州,選民都選擇投票支持改革。半個世紀以來,由尼克松(Richard Nixon)總統在1971年發起的毒品戰爭(War on Drugs)未能成功禁毒,隨着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爆發,全美各地正在逐步改變處理毒品濫用問題的方法。

從美國禁毒立法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禁毒法案的背後往往有着公共衞生安全之外的政治因素。從結果來看,這些嚴打毒品供應方,並將吸毒人士邊緣化的法規歷時數十年,花費上萬億美元的税金,卻並未顯著改善毒品濫用的問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估計,美國人在2016年共在非法毒品購買上花費近1500億美元。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保守估算,2019年共有7萬2千餘名美國人因用藥過量而亡,該人數在2018年微微下降後再次進入上升趨勢,比起1999年的數字翻了三倍。從毒品戰爭的失敗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若想進一步減少毒品的公共危害,唯有變革一途。而這變革中最具爭議的一環,就是毒品的非罪化和合法化。

美國早期禁毒立法史

早在1970年以前,美國政府就早已打響了針對毒品的戰爭。20世紀初,以鴉片為首的麻醉類藥物濫用問題在國際上獲得關注。1909年,萬國禁煙會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提議下於上海召開,與會的13個國家在1912年在海牙籤署了首部國際禁毒公約——《國際鴉片公約》(International Opium Convention)。1909年,美國國會立法禁止鴉片煙的進口和持有。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哈里森毒品法》(Harrison Narcotics Tax Act),正式立法對包括醫用鴉片和可卡因在內的毒品進行管制,這也是美國聯邦政府百年來禁毒歷程的開始。在該法案下,不少為吸毒上癮者開具麻藥處方的醫生被捕入獄,有規模的毒品黑市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哈里森毒品法》的支持者中不乏日後禁酒令的支持者。與失敗的禁酒令類似,《哈里森毒品法》並未使毒品絕跡,而是導致了走私毒品的犯罪組織成立,以及毒品濃度的提高。

《哈里森毒品法》立法過程的背後除了政治家對公共健康安全的擔憂,還有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影子。在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人就將中國和鴉片上癮聯繫了起來。因此當鴉片濫用問題在20世紀的美國擴散開來時,不少美國人認為這是「黃禍」所帶來的問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