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螞蟻上市折戟——「不合時宜」的馬雲,是如何引火燒身的?

螞蟻成長到今天,本身就是中國金融監管「漏洞百出」的結果,意外扶持了創新,但也培育出了一頭自己難以約束的「大象」。

2016年11月1日香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參加新聞發布會。

2016年11月1日香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參加新聞發布會。攝:Anthony Kwa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惟庸

刊登於 2020-11-09

#惟庸#互聯網金融#螞蟻集團#馬雲#評論

11月5日,原本應該是2.1萬億元人民幣估值的螞蟻集團鳴鑼上市的日子。

科創板股票代號688688,發行價68.8元,同步上市的H股代碼6688,發行價80.00港元。定價並不便宜,但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投資者都迸發出極大熱情,超過515萬戶A股投資者參與螞蟻集團網上打新,有效申購倍數為872.13倍;155萬名H股散戶參與認購,超過香港人口總數五分之一。

這一切在11月2日晚上戛然而止。晚8點53分,上交所發布消息,暫緩螞蟻集團科創板上市。半小時後螞蟻集團在港交所公告,暫緩H股上市。全球最大IPO戛然而止。這之後便是匆忙收拾的「一地雞毛」:致歉、退股,螞蟻此前通過支付寶平台大力叫賣的戰配基金也遭到部分投資者聲討。與此前的一路綠燈、風頭正勁對比鮮明。

究竟發生了什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