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海歸青年的體制內巡遊記

回到體制,回到首都;逃離體制,逃離首都。

2010年4月9日北京,一個人在參觀一件名為「Feelings are Facts」的裝置藝術作品。

2010年4月9日北京,一個人在參觀一件名為「Feelings are Facts」的裝置藝術作品。攝:Feng Li/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門悅悅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20-11-06

#體制

編按:這是一位被時代囚困又從未放棄掙扎的普通青年。他來自小城鎮體制家庭,接受西方高等教育,又自己回到體制內,如今迫不及待地逃離,社會經驗與自我認知的斷層在他身上不停地崩裂開來——大多數中國青年都或多或少共享着同樣的體驗。以下為當事人口述,經端傳媒整理。

我來自中部一座小城,爸媽都在體制內工作。我念小學時,他們看了一本名叫《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暢銷書,那時我爸在南京工作,瞭解到當地高中有一個國際班,就讓我去報考。可以說我是在爸媽的影響下出國的。

他們是那種上個世紀末的典型家長,覺得到國外去是生活中的改善。那時正是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想出國再正常不過了,再加上諸如《北京人在紐約》(編註:中國大陸第一部境外拍攝電視劇,於上世紀90年代熱播)一類的東西對他們的影響,就很自然地希望我能去留學。我高中時就去了國際學校讀書,之後在英國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的學習。

回國後,我選擇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做圖書編輯,原因非常簡單,書是一個可以留下來的產品,能賣一年甚至一年以上,如果做得好的話,書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輿論場,而且和新聞相比,書更能啓發讀者的想象力。當時,我認爲出版是這樣的。

但後來,我發現和想象的不太一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