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中國移民楊力不相信特朗普政府可能在美國真的禁用微信,他覺得「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不會這麼做來砸自己的招牌」。
直到事情的結果讓他「很生氣」。楊力是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一家汽車領域區塊鏈公司的創始人,在美國生活二十多年,創業之前也一直在美國公司工作,但是他大部分人脈——不僅是客戶,還有金融機構、投資人、媒體,都在微信上。他絕大部分的項目資金也都來自中國大陸。
「如果不能使用微信的話,對公司的損失可能是致命的。」楊力說。
微信是中國科技公司騰訊旗下的一款「超級」應用,在全球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在美國有1900萬日均活躍用戶,主要流行於美國的華人社群當中。2020年8月6日,白宮發出行政令,基於美國國家安全的因素,9月20日之後,中國科技公司騰訊旗下的微信(WeChat)不能與任何美國個體發生交易往來。
微信在美國遭遇封禁,讓中國移民高敏覺得非常恐慌。她在洛杉磯一間大學門口經營餐車,給大學生提供炒飯、湯麵和奶茶等中式快餐,一瓶水1美金,一杯奶茶3美金。對她這樣的小商家,「正規」的收款方式是通過名為Square的收費程序。她在Square上註冊並交付年費,然後收到一個用來刷卡的儀器。但Square的費用不菲,如果刷信用卡的話,高敏支付的交易費用是每筆2.6%加上十美分。「有時候顧客要刷信用卡買水,我都說送你喝吧。」
洛杉磯中國留學生多,有顧客問她是否支持微信轉帳付款,於是高敏慢慢開始用微信收錢。「好多來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國內用慣了微信支付,平時都不習慣帶錢包出門了。」高敏說,「這方面(指移動支付),美國比中國差遠了。」
在微信上流通的是人民幣,但在美國依然可以花得出去:高敏的女兒跟著華人老師學舞蹈,用微信付款買課;她認識一個華人網球教練,在微信朋友圈做廣告,把有空的時間放出來,學員留言預定時間,用微信付訂金,然後一對一教學;加州的華人超市,也大多接受微信付款。
聽說特朗普要禁微信,高敏覺得這是在針對華人社群。「我們就是喜歡用微信,不喜歡用WhatsApp,這是我們的權利。」她同時開始憂慮,今後沒有微信的生活該怎麼辦?
我要用微信!以言論自由的名義
「應該用法律武器維護人們使用微信的權利」——特朗普頒布微信禁令後,幾位在美國執業的華人律師開始在微信群組裏討論。這一提議很快得到更多華人律師的響應。大家各自出錢、出力。幾日之內,由曹英、朱可亮、倪非、袁鋼和吳聖洋等律師創建了非營利機構美國微信用戶聯合會,並決定起訴特朗普和美國商務部長Wilbur Ross。
訴狀在2020年8月21日提交至北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地區法院。辯護律師團除了朱、倪二人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之外,還有舊金山的知名律所Rosen Bien Galvan & Grunfeld LLP(RBGG),這家律所擅長打與憲法第一修正案相關的官司。
發起訴訟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讓(美國)政府撤回或者大幅縮小總統令的範圍,不影響普通微信用戶繼續使用微信,」朱可亮律師對端傳媒表示,「二是為了阻止美國政府發起進一步針對華人的歧視政策。」
根據端傳媒從聯邦法院獲得的資料,朱可亮等原告在8月29日向法庭申請了臨時禁止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要求暫緩行政令的實施。如果法官批准,那麼微信禁令就暫時不會在9月20日生效。
在9月17日的法院聽證會上,原告、被告雙方僵持的焦點亦是臨時禁止令。主審這個案子的地方法官Laurel Beeler傾向於臨時禁止行政令的執行,因為「關於微信的『交易』(transaction),定義太過模糊」,並同情用戶們因不能使用微信而產生的焦慮。而被告的辯護律師Michael Drezner稱,到了9月20日,美國商務部就會出台解釋究竟什麼是「交易」,屆時一切都變得清晰。
Michael Drezner同時表示,總統行政令通常是簽發後當即生效,而針對微信的行政令提前45日通知,已是體恤微信用戶,法庭不應再使生效日期延後。
8月末,另一家非政府組織「美國華人聯合會」在線上召開講座,邀請律師事務所Jones Day的華人律師孫自驊(Brian Sun)和他的同事講解華府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一系列禁令將會帶來哪些影響。孫自驊擅打不正當競爭和知識產權的官司,在華人圈子裏,他最出名的是代理台灣科學家李文和被美國政府指控間諜一案並勝訴。
在8月27日的線上論壇中,孫自驊首先表達了對當下華人群體被國家機器特別關注的擔憂,表示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貿易、軍事等諸多領域,美國都將中國視作競爭對手甚至威脅。他引述了美國政府發起的多起間諜調查,大多聚焦在華人科學家和學者身上,他接著談到特朗普對微信和TikTok的禁令,依然是以國家安全和美國人信息安全作為理由。
特朗普發布的行政令中,援引了一份2019年3月的研究報告,稱發現了一個包含數十億條微信信息的中文數據庫,裏面的信息不僅來自中國用戶,還來自美國、台灣、韓國和澳大利亞。
行政令寫道:「微信對政治敏感的內容進行審查,也可能被用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活動。這些風險使其他國家,例如澳大利亞和印度,已經開始約束或禁止微信的使用。美國也應該採取有進取心的策略,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
Jones Day的另一位律師Laura Fraedrich指出,對於有可能收集美國公民數據的海外科技公司,美國政府一向十分警惕,但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IEEPA)對微信這樣一款社交程序出手,卻是少見。「這個法案授予總統很大的權力,但一般用於針對朝鮮、伊朗,譬如凍結伊朗政府在美財產等。」Laura Fraedrich說。
我知道「老大哥」在看著,so what?
華人律師們發起的訴訟,並未迴避微信的數字監控問題。起訴書中寫道,「各國政府,包括美國政府在內,都參與了對普通民眾數字通信的監控。政府的監視是無處不在的。在微信上的通訊,和在其他app上的通訊一樣,都被網絡設施系統性地捕獲。」
「美國的用戶繼續使用和依賴微信,他們知道『老大哥』在看著。」起訴書中寫道。
起訴書同時指出,因為微信是華裔和漢語使用者的重要交流平台,禁掉微信就等同侵害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即每個人都享有言論自由。
「封殺微信不僅是限制了在美華人的言論自由,更是對華人群體的種族歧視。因為微信是華人群體必不可少的通信平台,像日本移民喜歡用Line,韓國移民喜歡用KakaoTalk一樣。但是目前,特朗普的行政令只針對華人使用的微信平台。」參與本案的一位律師在回覆給端傳媒的郵件中說,他要求匿名。
「根據皮尤調查,在美國有42%的華裔不能夠講流利英文。」起訴書中寫道,這些群體無法在美國找到可替代的社交產品。同時,許多組織和機構,例如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堂(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使用微信去聯絡華裔信眾。北美最大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和《星島日報》都在微信上有公眾號。此外,華裔選民還利用微信群組進行2020年大選的募資和動員活動。
「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是一個非常好的論點。」律師Laura Fraedrich在8月27日的線上論壇說。
「即使我很不喜歡微信的審查政策,不喜歡一篇閱讀量很高的文章說沒有就沒有,我也不會捨棄在微信上建立起來的龐大社交網絡。」住在紐約的文學愛好者趙寧說,他會修改自己的文章、刪掉敏感詞,「去適應微信這個平台」。因為,「你讓我在美國那些平台上做一個帳號。我也吸引不了這麼多讀者」。
趙寧最擔心9月20日之後,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被迫關掉。他在美國生活三十年,從紐約的一家華文媒體退休之後,就開始在微信公眾號上分享美國的社會見聞。疫情期間,他經常發布有關病毒的信息,一下子增加很多粉絲。從後台留言中,趙寧看得出,許多關注者是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他們身在中國的父母。
「任何app都有它的缺陷,用戶自己判斷風險來決定是否使用。」參與訴訟的律師朱可亮沒有否認微信的弊端,但他指出總統行政令實際上是對在美華人的歧視,「因為美國政府應對新冠病毒不力,再加上中美之間關係緊張,所以特朗普掀起了打壓華人的潮流。」他認為這也包括了對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簽證限制,「不能因為華人人數少、政治影響力小,就這麼欺負華人吧?」
起訴書中提到,總統和內閣成員都未能呈現微信真正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證據。在9月17日的法庭現場,原告的辯護律師Michael Bien陳述,特朗普想要禁掉微信的真實原因是他自己的競選活動陷入麻煩,因此要轉移視線。
另一位參與訴訟的華人律師倪非對端傳媒說,他明顯察覺到「特朗普上台後的反華事態」,從「反對中國的崛起,到煽動針對華裔美國居民的仇恨、歧視、懷疑」。
倪非在加拿大念中學、大學,後來到美國念法學院,然後在西雅圖和紐約開辦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專做華人和中國公司在美國的商業訴訟。他的伴侶是印度裔,他的朋友既有美國白人,也有阿拉伯裔、非裔等。他稱過去在美國執業,「幾乎沒有感覺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直到「察覺到特朗普的這些動作,對自由、包容和我本人自由的潛在威脅。」
「一切都是為了特朗普本人的重新當選。」倪非認為微信禁令是一個政治舉動,「對華人的歧視可以這樣被他利用,作為工具把公眾注意力從他當局的無比無能和在對抗疫情的失敗上引開。這是典型的利用民主來削弱民主。」
「利用主體對弱體、少數人的仇視,來獲得政治紅利。」倪非補充。
藏在微信和腦子裏的「防火牆」
並不是所有的在美華人都贊成起訴美國政府。隨著特朗普行政令的發出,華人抵制微信的浪潮也日漸高漲。「微信是用來『滲透』、『洗腦』美國華人的工具,微信支付(微信的金融應用)損害了美國銀行業的利益。」網絡上,一封支持總統行政令的連署信寫道,信中指出微信存在嚴苛的言論審查和大量的不實信息。這封信獲得數千人聯名。
北美最大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刊文《微信被華人提告,好意思嗎?》,稱一些美國華人平日對微信侵害言論自由的現象進行選擇性地沈默,卻利用美國言論自由的環境在美國維權,身在自由世界,卻「讓自己的腦子自帶防火牆」。
「⋯⋯無死角滲透、封號禁言進行了這麼多年,你們曾站出來說過一句公道話嗎?」文章中寫道。並指提起訴訟會讓「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觀感更雪上加霜」。
而北美微信用戶聯合會的聲明表示:「我們不願意對中美之間的政治糾紛發表評論。我們不代表任何政黨、政府或騰訊控股公司的利益,我們僅代表在美國境內的普通微信用戶。」
騰訊並未參與到訴訟中來,騰訊也從未深耕北美的微信業務。根據端傳媒的查詢,直到總統行政令簽發時,騰訊才首次就微信業務在美國雇用遊說公司,開始公關工作。
「美國禁止用微信的話,說不定是一件好事。」在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教授社會學的華人學者Cindy說。在她看來,和國內的家人聯繫,如果雙方都是蘋果手機,用iMessage和FaceTime等可以做到,而且也不用「翻牆」,微信的功能並非不可替代。
她給學生上課時,發現好幾位從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在寫論文時喜歡引用百度百科、微信公眾號上的信息,其中很多信息和真實情況大相逕庭。Cindy舉了一個例子:微信公眾號「老魚吹牛皮」提到美國疾控中心(CDC)修改疫情死亡人數,美國政府試圖操縱疫情數據。但事實上,CDC網站上公布的事,只有9,210名患者去世是源於單一的新型冠狀病毒,其他去世的患者平均有2.6種死因,包括肺炎和呼吸衰竭等。而微信公眾號只是節取了CDC公告中最能吸引眼球的部分,斷章取義,便炮製出一篇「假新聞」。
Cindy將學生們召集起來,詢問他們為何不去英文媒體上找資料。這些學生給了她出乎意料的答案:他們覺得西方英文媒體上的文章,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也不符合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
幾位同學向Cindy列舉了《紐約時報》、《衛報》等西方媒體對香港遊行、新疆再教育營和武漢爆發疫情的報導,他們認為這些文章是「境外勢力想要顛覆中國政權」的武器。
她觀察,這幾位學生來到美國,最習慣接受資訊的渠道還是微博、微信。「他們所相信的可靠資訊來源,則是微信朋友圈裏在美國做移民律師、房地產經紀的這些『專業人士』。」
「他們在美國租房子、考駕照,包括考持槍執照,都是在微信上找中介,以為沒有微信就活不下去。」而往往,「他們的語言障礙和對微信的依賴,有時候沒有幫到他們,反而讓他們付了更多冤枉錢。」
「很多人來了這裏好幾年,最基本的英語都說不好,生活都是宿舍、超市、學校三點一線。」Cindy說,「如果沒有那些微信公眾號,他們或許不得不去看一些美國媒體,更了解美國社會的真實情況,這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難以輕言告別的超級 App
趙寧也做過反思,「雖然生活在美國,但好像生活在一個泡泡裏面,是隔離的。」他住在華人聚集的皇后區法拉盛附近,大多時間都只在中國移民圈子裏交際。他承認「自己沒有融入美國的主流文化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難,我來讀書的時代,留學生還很少,在社交場合經常被排斥」,另一方面是「自己懶了」。趙寧自嘲,「不然我就不用在微信公眾號寫文章了,我可以去《紐約時報》、《紐約客》寫專欄」。
慣性的力量會使得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人不能輕易走出去。「你選擇了只在華人圈社交,那麼大家都用微信,你也一定會用。用了微信,就會用那些微信平台上推廣的華人app,用微信支付、玩微信小遊戲、用微信紅包。你交的朋友,也都是同樣用微信的。」
在微信上,有分享折扣信息的「北美省錢快報」,有中餐外賣平台「Chowbus」,有華人超市生鮮派送「FreshGoGo」,有專售亞洲產品的購物平台「Yamibuy」,還有專門為海外華人提供相親服務的「兩顆紅豆」,可以在中文的語言環境裏滿足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
不僅如此,像楊力這樣的創業者還覺得,微信令遠在大洋彼岸的他搭上了中國經濟最蓬勃那幾年的順風車。
三年前,楊力還在美國通用電氣做資深管理的職位,用他自己的話說,「賺的錢足夠生活,但沒那麼富裕;工作中受人尊敬,但沒什麼向上突破的可能。」相反,那些留在中國大陸的老同學,這幾年紛紛創業,一下子躋身新貴階層,這讓他也動了創業的念頭。
2017年底,中美之間貿易與科技的合作還非常密切,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都曾舉辦過很多中美創業峰會,許多與會者來自中國。每個週末,楊力都飛去不同的城市參加活動,廣結人脈。台上的精英演講,台下的人們互加微信。為了方便,楊力在會場裏打開微信「周圍的人」這一功能,把附近的人全都加成好友。
他的創業項目也是在微信上開啟的。「我只要加了這個領域的『大牛』的微信,就算半隻腳進了這個圈子。」哪怕私下不認識,他也能看到對方的朋友圈,了解到行業裡的前沿信息。到了2018年初,他的微信上已經有將近3000個好友。在峰會上認識的IT人士主動在微信上找到他,介紹一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租車領域的創業項目。基於自己多年在汽車領域的經驗,楊力與對方一拍即合,他辭去工作,開始創業。
硅谷的一家區塊鏈孵化器教給了楊力一套商業模式:在社群中發行虛擬貨幣,然後讓人們認購,再利用這項資金發展項目。「和IPO差不多,但我們這個叫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楊力說,「不像IPO有那麼多監管程序,方便,但關鍵是有人相信你,願意來認購你的虛擬貨幣。」
所以微信對他愈發重要。在幾位業內「大佬」的背書下,短短一兩週,楊力就建立起三個微信群,每個群的人數都達到上限500人,他和員工每天在群裏和大家互動,發紅包,定期在群裏做AMA(Ask Me Anything)。他記得,那時每天群裏都很熱鬧,「如果我在群裏『空降』,整個氛圍就會非常熱烈,大家一起發表情包歡迎我。有時候我覺得我像一個明星。」
他在Telegram上也建有社群,裏面大多是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投資人。他的團隊也花了很多心思去維護Telegram的社群,還專門用公司的商標設計了一整套表情包。但對比起來,Telegram裏的互動還是比較少,「在微信上大家可以發紅包,互相點贊朋友圈,建立起的關係比Telegram社群裏的關係深很多。」
「我用微信,就好像是在自己的主場。用Telegram,就覺得是在客場,常常不知道該說什麼。」楊力說。
下架未果,一切重新開始
9月16日晚間,即美國微信用戶訴特朗普和美商務部長一案開庭的前一夜,美國司法部向法庭提交了一份文件,稱司法部「保證商務部長Wilbur Ross不想要針對下載和使用微信的個人和團體」,「這些用戶也不會受到民事和刑事懲罰」。而美國微信聯合會認為,這份文件沒有為用戶提供充足保護,也沒有填補行政令本身有違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缺陷。
9月18日,美國商務部的官方解釋出台,指明在9月20日之後,微信在美國的應用商店正式下架,不再提供下載和更新服務,同時禁止微信在美國境內以轉移資金或付款為目的的服務。
商務部的文件同時指出:自9月20日起,所有互聯網以及相關的美國企業,都不允許再向微信提供服務,美國當地的服務器、網絡加速服務等都在範圍之內。基於微信的所有商務活動,譬如小程序、服務號等,都將被取消。
在這個解釋之下,高敏的餐車今後不能接受顧客的微信支付,楊力也不能再在微信群裏廣發紅包。
美國已經有機構開始響應。堪薩斯大學決定從9月20日開始禁止用戶在學校所有或管理的電子設備、校園網絡上使用微信。
美商務部文件出台的同一天,騰訊將企業微信(WeChat Work)改名為WeCom。路透社報導稱,WeCom不在美國對微信禁令的範圍內,騰訊此舉或是為了給微信提供潛在替代者。端傳媒記者在美國應用商店下載了註冊了WeCom,可以直接用微信帳號登錄並獲取微信上所有的聯繫人,其通訊頁面也和微信非常相似。
而美國微信用戶聯合會和華人律師並沒有放棄訴訟。北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地區法院破例在週六召開聽證會,原吿、被告繼續激辯,法官Laurel Beeler在庭上表示,特朗普的微信禁令需要平衡憲法第一修正案和國家安全兩個方面,因此必須盡可能地縮小「交易」的範圍,以限制對言論自由的影響。
最終,9月20日——微信禁令生效的14個小時前,法官下達初步裁決,叫停微信禁令。目前看來,微信暫時不會下架,可以在美國正常使用。美國的微信用戶獲得了暫時的勝利。白宮和美國商務部沒有回覆端傳媒的問詢。
不排除美國商務部上訴,或者發起新的針對微信的禁令。為了防止事態再次惡化,楊力開始在Telegram、WhatsApp和Line分別建立新的群組,把二維碼發在微信群組裏,鼓勵大家轉去其他app。他還錄製了視頻,叫大家怎麼「翻牆」,怎麼創建海外的社交帳號,怎樣搜索聯繫人。
起初,每天都有幾十個人加入其他平台的群組,但或許大家只是新鮮,用了幾天新軟件,又跑回到微信群裏聊天。「或許微信確實是無可替代的⋯⋯」楊力說。他的下一步計畫是在中國雇幾個員工,專門替他經營微信群,「保護好我們和客戶、投資人之間的關係」。
受訪者楊力、高敏和趙寧為化名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