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西部,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密爾沃基市(Milwaukee)沒能在2020年夏天見到彩旗的海洋和沸騰的人群。從2019年3月被指定為第49屆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主辦城市之後,這座位於美國中部的工業城市一直期待着政客、媒體、各個陣營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的到來,成為大選舞台,也藉機激活本地經濟,迎來一個最好的財年。
然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美國的蔓延,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8月初決定不親自前往密爾沃基參加大會,奧巴馬和米歇爾也不來了,希拉里和克林頓也是,桑德斯和AOC的草根動員者取消了行程,各個州的民主黨代表都被告知不要前往密爾沃基,絕大部分的會議議程都改成了線上進行。原本會議的高潮之一——通過唱票提名拜登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也沒有發生在萬人空巷的費哲論壇球場(Fiserv Forum),而是由一塊電子屏幕代勞。
歷史上首次,2400多萬美國觀眾通過電視或者網絡,觀看拜登在家鄉特拉華州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直播鏡頭切換到他的支持者身上,他們也都坐在家裏,拿着預先準備好的氣球和標語,朝鏡頭鼓掌、揮手和歡呼。
明明結論寫了大會收視率不高,民調也沒有因此上升,標題卻說贏得信心。這篇文章偽中立,實質是民主黨吹噓稿
是的,連看四日DNC,鏡頭裏呈現的是一個富裕的、溫和的、寬容的、由知识精英治理的国家,飄在半空中,精美而脆弱。四年過去了,人們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
拜登本來就是妥協的產物,他是老政客,並不是上去打倒傳統的,而是上去恢復華盛頓失去四年的「正常運作」。要在美國推動進步政策,當然不能靠這個老人,而是靠國會與群眾。要是說拜登有哪個能力比特朗普優勝的話,肯定是看風向的能力。對於一個「重建型」的領袖而言綽綽有餘,「改革型」就太看得起他了。
找時間看了前幾天民主黨提名拜登的全代會,蠻感慨的。這個會上充滿了所謂的進步價值以及對德性、善良、同情的呼喚,他們找來了漸凍人、少數族群的女性、患有口吃的兒童、前安全局的高官、共和黨籍麥肯生前的錄音以及其他共和黨的議員和州長等等,每個人都反復訴說著何謂美國價值,何謂美國精神,或者更具體的說,是何謂美國精神中的理想主義。
拜登「成為光明之友而非黑暗」,賀錦麗說「疫苗不是種族歧視的解藥」,95歲卡特說「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歐巴馬的「我們面臨民主危機,這是守衛民主之戰」都令人印象深刻。
真是一幅教科書式的美國夢景象,只是精美而脆弱。其實無論70多天後的大選勝負,美國已經不是台灣教科書上那個頂禮膜拜的政治學典範了,因為幾年前希拉蕊郵件門以及川普的上台本身就告訴我們,美國政治中的理想主義與普世價值是一回事,而現實主義和保守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