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金盾工程:數字監控技術如何改變中國政府的維穩偏好

研究表明數字監控帶來的維穩便利令政府不再積極投入社會福利,人們能享受到的公共品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這從側面反映了威權國家推行社會福利的首要目標是維穩,而不是改善民眾福祉。

2020年5月22日雲南昆明,人們戴著口罩於蘇寧電器商店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的轉播。

2020年5月22日雲南昆明,人們戴著口罩於蘇寧電器商店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的轉播。 攝:Liu Ranyang/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姜樂

刊登於 2020-07-14

#姜樂#中國研究#互聯網審查

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實名的網絡社區、可以追蹤個人位置的健康碼軟件,不斷發展的數字監控技術令中國成了每個人都無所遁形的國家。過去十多年間,中國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監控系統,將民眾的一舉一動置於「老大哥」的視野之下。這些監控技術犧牲了個人隱私,也為威權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並改變了政府對維穩方式的偏好。

最近發表在政治學研究頂級期刊《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分析了數字監控對維穩偏好產生的影響。研究者指出,在信息匱乏的年代,國家無法有效識別出政權的挑戰者,因此維穩主要是通過提供普遍的福利來「收買人心」。而當數字監控可以彌補「信息差」的時候,威權國家更傾向於對異見者實施「精準打擊」,由此帶來政治犯人數的上升,以及公共福利的下降。

金盾工程:公安部「維穩」系統的建立

研究者以中國主要的數字監控工程「金盾工程」為例。這一工程的全稱為「全國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由中國公安部於1998年提出,2003年開始實施。「金盾工程」至今已開展了兩期,其中第一期(2003-2005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電子化的人口數據庫,包括個人照片、身份證號碼、住址、家庭構成等基本信息,以及「重點管控人口」名單,方便公安部門查詢;二是實現線下的身份追蹤,在酒店、網吧、火車站、機場等地安裝追蹤設備,當目標人物進行身份登記時,公安部門會迅速得到通知;三是進行網絡管控,包括監測重要的網站、論壇、社交媒體,及時向警方報告不穩定因素,並主動對一些網站進行攻擊或輿論引導。人口數據庫、身份追蹤系統的建立,也便於警方對網民進行線下監控。

2000年代後期,「金盾工程」第二期開始實施,本期的重點在於鋪設道路監控攝像頭,並將其整合到已有的監控系統中。研究者主要關注了其中旨在建設「平安城市」的「3111工程」。「3111工程」全稱為「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由中國公安部和各省政府合作展開,「3111」意在為省、市、縣三級進行試點,每個省確定一個市、每個市確定一個縣、每個縣確定一個區或派出所。這一工程自2006年起開展了三輪,涵蓋的地區範圍逐漸擴大,至2012年已包含660個縣或區。廣泛鋪設的監控攝像頭,加上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令國家能對個人進行實時監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