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孫耀東、黃妙賢、陳俊豪: 港府真的了解公眾對 LGBT+ 權利的態度嗎?

港府所採用的說法,似乎沒有任何實證基礎。

2018年11月17日,香港同志大遊行吸引一萬二千人參與,創下歷年新高。

2018年11月17日,香港同志大遊行吸引一萬二千人參與,創下歷年新高。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20-05-16

#端 x SHKS#香港研究

【編者按】: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為《端傳媒》供稿。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SHKS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香港社會對有關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人士法律權利的討論越來越多。有不少相關的司法覆核案件正在或已經審理,包括同性伴侶簽證、公務員同性伴侶配偶福利及合併報稅、跨性別人士爭取更改法定性別、以及已婚同性伴侶以「家庭」作為單位申請公屋等案件。在不同的司法覆核案件中,政府一方常以香港社會對 LGBT+ 法律權利的看法作為抗辯理由之一。同時,性小眾及其他公民社會團體一直要求政府應該全面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就性傾向歧視立法,但政府一直以社會未有共識為由而拒絕。

香港公眾究竟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如何?是否真如政府所言,一直沒有共識?多年來,隨著本地和國際間對LGBT+的討論越來越多,香港公眾的看法如何改變?香港公眾對跨性別議題的看法又是怎樣?對性小眾法律保障的看法,是否如一般印象:年輕一代較為開放,而年長一代比較傳統、有宗教信仰及認同家庭價值的人必然反對性小眾權利?

在2020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公佈了「香港公眾對 LGBT+ 法律權利的態度研究2019/20」,本次研究旨於在一個年代交替之際提供有關香港公眾對 LGBT+ 法律權利態度的最新數據,為這個討論帶入更多實質證據,特別是回應社會「未有共識」的說法。

性小眾研究計劃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 2019 年 9 月 16 日至 25 日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了一項本港具代表性的全港電話調查,並成功訪問了 1058 名 18 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香港市民。調查內容涵蓋過往研究的問題,以便研究團隊將是次研究結果與過往研究進行比較,呈現近年來香港公眾對 LGBT+ 議題態度的趨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