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月前,世界經濟的最大挑戰還是中美脱鈎。而今天,中美脱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只能算得上是「第二大」麻煩了。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疫情,牢牢佔據了市場和政府的全部注意力。中美經濟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對於貿易戰,乃至中美的脱鈎進程,又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會負增長嗎?
假設3月經濟活動稍微回覆,中國經濟2020年一季度的現實問題是會不會衰退——中國自1992年開始報告季度GDP以來,還從未報告過負增長。
中國二月份公布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35.7,而非製造業(主要是服務業)的PMI則為29.6。普通讀者並不需要太熟悉中國的統計數據,根據歷年數據的比較,就可以看出兩個數字已經「低到坑裏」,均為史上最差表現。簡單來說,PMI指數高於50意味着預期擴張,反之則為預期收縮。二月的數據顯然已經超出了歷史浮動的範圍,出現了自由落體式的下墜,幅度都已經超過了2007-2008金融危機時的最壞表現。

疫情在全球的錯峰爆發,重擊了中國經濟兩次。中國疫情爆發時間點近春節,大量工廠季節性停工,本身是出口生產的淡季。對於依賴中國工廠的跨國公司供應鏈來說,如果大部分中國地區在一季度能夠走完疫情從爆發到平復的曲線,在二季度恢復產能,那麼供應鏈的衝擊不會太糟。
但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種糟糕的組合。國內疫情爆發讓春節期間本應活躍的服務業近乎全部停擺,消滅了內需;國外疫情在3月的大量爆發則會讓歐美經濟停擺,中國好不容易回到工廠的工人們,可能要面對減少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