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幾時返貨?(米何時有貨?)」「唔知啊!(不知道啊!)」這些問米之聲在過去一個月的香港不絕於耳,肺炎疫情已令人心惶惶,連帶著港人在反修例運動大半年後,對政府的信任跌至谷底,一個「大陸物流鏈斷裂」或者「香港酒店搶購廁紙」的傳言,就觸發香港全城搶米搶廁紙,搶到「揚名世界」。
搶米究竟是鬧劇還是悲劇?香港近年復興本土農業的倡議能否解決米糧供應?面對日益瀕繁的天災人禍,「民以食為天」的華人社會如何才能食得安心?本文將先梳理香港搶米史及米糧政策演變,以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又譯食物保障)等概念去分析香港古今農糧關係,再以韌性社區扣連都市農業去開拓食農政策討論。
香港曾有萬畝稻田
由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這大片農業腹地「99年」開始,港產米在本地市場往往只有富裕華人能夠享用,而普羅大眾則主要依賴從東南亞地區如暹羅等地的進口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