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剃髮、哺乳與衞生巾:「抗疫」中,被展演、挪用與犧牲的中國女性身體

一個女人被裹挾了,她不用知道,也不必知道,她既是主動的,也是被選中的。

2020年2月13日,江蘇揚州蘇北人民醫院醫療隊的成員準備到武漢考察救援。

2020年2月13日,江蘇揚州蘇北人民醫院醫療隊的成員準備到武漢考察救援。 攝: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侯奇江

刊登於 2020-02-17

#新冠肺炎#評論

2月17日傍晚,一段甘肅女醫護在出發援助湖北前集體剃頭的視頻,流傳在中國互聯網上。視頻中,15位年輕女醫護,被以「工作方便」為由,在媒體閃光燈前集體剃頭,她們戴着口罩,坐在椅子上,頭皮已然鐵青。長髮落地前,不少人眼圈發紅,皺眉,甚至眼泛淚光。宣傳話語把她們稱為「最美的逆行者」。就在幾天前,懷孕九個月、和剛剛流產也上前線的兩位女醫護,也被主流黨報塑造成「堅守崗位」的「女英雄」,意圖帶出感動人心、正能量的形象。

過去一個多月參與抗疫的女性千萬,女性醫療工作者是抗擊肺炎的主力軍,自然也成為媒體報導的主角。但被挑選報導女性防護工作者的媒體敘述,卻有相當一部分是違背常理、帶有父權陋習,甚至有性羞辱意味的故事。女人、女友、母親的形象設計無不迎合男性審美和閲讀需要,而女性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沒有得到適當生理保護和照顧的急迫現實,則被大大忽視。

自病毒爆發以來,中國主流媒體對一線疫情的報導,在帶來疫情發展、救助信息的同時,也刺激了社交媒體的活躍和用戶參與,形成了一個少有的輿論場。「民間求助」與「官方馳援」、「個人質疑」與「政府闢謠」,構成了複雜的互動。在「庚子大疫」緊張的氛圍和各個地區不同程度隔離管制的背景下,包括社交平台在內的媒體成為個人、組織和社會的連接渠道,也牽動着廣泛的態度和情緒。

在中國的這些災難報導與話語議程設置中,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展演、挪用與犧牲,成為引導輿論焦點、安撫疫情情緒的工具的?這其中有三個線索:第一是媒體對女性參與抗「疫」的報導的性別化設置;第二是媒體忽視衞生巾的物資訴求所展現的偏見和歧視;第三是在抗「疫」氛圍中,強國敘事和民族情緒和如何挾持了女性勞動工作者的基本權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