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社區防疫如何展開:給香港政府的一堂公共衛生課

未來或會有更多壞消息出現,但相比起搶購口罩、酒精或廁紙米糧,市民目前更需要尋回的是理性思考、冷靜分析的能力,適當地保持警覺但毋須恐慌。

2020年2月4日,天水圍有團體發起自發檢疫站,替車上曾前往羅湖的乘客量體溫。

2020年2月4日,天水圍有團體發起自發檢疫站,替車上曾前往羅湖的乘客量體溫。攝:劉子康/端傳媒

公共衞生研究社 呂詩婷 衛三木 陳盈

刊登於 2020-02-17

#公共衛生研究社#新冠肺炎#香港醫療#評論

早在去年十二月,中國武漢已傳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消息,吹哨人李文亮及其他幾位醫生,在十二月底於內地社交網絡上談論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幾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已令很多敏感的關注者擔心這一病毒的嚴重性。

彼時,港府亦關注相關疫情並就作出準備,包括在2020年1月4日公佈《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下稱《應變計劃》),並於同日啟動嚴重應變級別;1月8日把「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納入為法定須呈報的傳染病,以即時監察該傳染病傳入本港的情況。

同時,由於當時本地以至全球專家對致病原理解甚少,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於1月13日率團到武漢實地考察,以助當局設計一旦新型冠狀病毒在港爆發時的針對性應變措施。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還不明朗時,政府看似嚴陣以待,表面上適時地做了大部份在傳染病控制上應該做的事情。更何況,香港在2003年沙士一役,以沉重代價換取了社會應對新型傳染病疫情的經驗,公眾本來期待政府應該有能力把預防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全面、更仔細,以減低疫症為社會帶來的影響。

想不到從今年1月23日香港確診第一宗感染個案開始,港府的實際反應之慢、防疫工作之馬虎,卻令人有感「應變計劃」內容原來只流於空談,更令人質疑在公佈這份文件後,各部門有否曾落實相關工作,以確保各社會系統能應付最壞的疫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