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封關」還是「罷工」?香港政府的防疫策略與信任危機

醫護罷工的背後,是對整個政府的徹底不信任。如此嚴重的信任危機若不得到即刻回應,必將給香港此次防疫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2020年1月26日,廣州南站的不少旅客都戴上了口罩。

2020年1月26日,廣州南站的不少旅客都戴上了口罩。攝:林振東/端傳媒

公共衞生研究社 呂詩婷 陳盈 陳嘉鴻

刊登於 2020-01-29

#公共衞生研究社#新冠肺炎#香港醫療

若從去年12月1日發現首位患病者算起,今天已是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第60天。病毒由中國武漢市,短時間内傳播至全球十多個國家,造成超過5500宗確診個案,累計死亡已達131例。

面對疫情,流行病學專家的估計亦不樂觀,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預計,截至1月25號,單是武漢範圍已可能有44000個感染個案。同時,湖北省內多座城市「封城」,限制人員進出,市內公共交通停運,近5000萬人出入受到限制,而香港亦重現17年前全民戴口罩的景象。

事實上,在嚴重傳染病爆發時,有很多因素可以令官方紀錄的個案數字大大低於現實情況:病發者可能在病原分析前死亡,亦可能因爲病毒測試物資不足而無從確診。這些情形均會令實際疫情被低估。而因為前期內地疫情防控系統的紕漏,人們對疾病的認知依然十分有限,本以為病毒的源頭在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但醫學期刊《柳葉刀》發佈的最新研究卻表明,首個紀錄在案的患者根本沒有到過海鮮市場。

中國官方總結的病例臨床表現亦顯示出,部分患者病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甚至沒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這些「隱形病患」使防疫變得更為困難。現時估計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在3至14日内,但由於我們仍未掌握在感染後各種樣本(如唾液、糞便、血液)在不同時期的病毒載量及治療後的變化,病毒的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依然不明確。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