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國共戰爭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沿金門、馬祖群島分治的形式,畫下暫時句點。至2019年為止,台澎金馬地區歷經中華民國七十年的統治,繁衍三代人,與神州大陸的記憶日漸淡薄,人民亦各自生活在不同體制、文化與思想之中。
此刻,台灣新生代本土意識崛起,並歷經二十年總統直選的洗禮,視「台灣」為自身政治共同體,欲掙脫中華民國留下的厚重大衣,過往的民國記憶與當前高唱「中國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碰撞,讓「中國因素」成為台灣社會難以繞開的議題。
在預備選出同一位元首的的人群之內,有人全心捍衛中華民國國旗、有人完全不認同這面國旗;有人認為「台灣已是一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有人認為台灣國仍尚未建立。這些多元而難以完全和諧共存的立場,只要遇上選舉,就會化為對特定黨派的支持、與針對「對手」的強烈厭惡。
2020年大選前夕,因習近平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等事件,民眾緊張感升高,使「亡國感」成為大選的熱門關鍵字。而在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台灣社會不同社群、不同地域的群體間對彼此缺乏理解,更讓「亡國感」焦慮附著於「宮廟」、「農會」等元素之上,形成另類的誤解與對立。
為此,《端傳媒》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以〈亡國感的戰爭〉辨析亡國感的歷史根源,並以〈大選的十個關鍵字〉系列追尋「亡國感」的地理維度,在選戰的最前線,找出十個最常被提及卻又未能完整解釋的「大選關鍵字」,特寫台式選舉的前線風景,也探索「中共影響台灣選舉」的虛與實。
今日刊出的,是十大關鍵字中的後五個主題:紅白帖、拜票、選舉宣傳品、假牙、交通建設(上篇內容)。本篇內容為綜論,其中部分關鍵字將有深入專題報導,敬請鎖定《端傳媒》2020總統大選系列專題。
紅白帖
民意代表最日常的行程就是跑紅白帖,一次就可以在一大批民眾面前露臉,『本利比』很合算。
在台灣傳統政治中有個一個很特殊但又相當普遍的現象,就是每逢婚喪喜慶,候選人本人或助理會到場祝賀或哀悼,俗稱「跑紅白帖」。
近幾年,一些想實踐「新政治」理念的候選人,都曾公開表示當選之後,拒絕當個「紅白帖」政治人物,意即不把參與民眾的婚喪喜慶作為「選民服務」的政績展現。2015 年,台北市長柯文哲初上任的第一年,也宣布自己不跑紅白帖,此外,過去在市府由繕寫員手寫輓聯的傳統也決議取消,一律改以電子輓聯的方式贈送。2017年,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公開抨擊紅白帖文化,「我的工作地點在議會、服務處,不在殯儀館。」並強調許多選民對於民意代表有著錯誤期待,使得議員們也必須以勤跑紅白帖,以證明自己有在做服務。
部分政治人物的「極力抵抗」,恰好反映出紅白帖文化是如何深植在台灣的政治文化當中。以婚禮來說,時不時就能看到候選人穿著競選背心,到現場發放文宣與衛生紙,或是到舞台中跟新人一起大合唱甚至直接現場開啟政見發表會。倘若立委本人不能到,就會提前錄製祝賀影片給新人,為的是一次在潛在選民們面前曝光,獲取好感度。至於喪禮,則是要從提前贈送輓聯開始,到公祭當天的哀悼致意等流程都得做足。
「選民選你,一要看得到、二要叫得動,邀請到我支持的民代出現在紅白場、廟會、社團、社區集會餐會、遊覽場合,一來彰顯民代和基層的關係,一來表現他跑得夠勤。」一位不具名的前高雄市立委助理強調,紅白場早晚時段,對中南部立委影響很大,跑得勤的一天可以跑個十幾場,時常是早上趕高鐵到台北開會,開完會又回到南部選區服務。如果該名立委選區幅員大,還得評估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應該主跑哪些選區。
為何政治人物在台灣的喪禮文化中,扮演一種如此特殊的存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濟襄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分析「台灣人對喪禮存有『備極哀榮』的心態。家屬希望在最後一程能風光的排場,這涉及到家族人脈展現與透露地方影響力。」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政治人物參加喪禮,也是藉此關懷喪家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是否有孤兒寡母需要救助的情形,可以適時提出協助。這種說法為「跑紅白帖」的習俗增添了一些溫情。
今年十一月,距離選舉只剩一個多月,高雄市一戶「立場偏綠」的吳姓家族正舉辦喪禮,幾乎每一個流程,都與政治脫不了關係。流程開始前,家屬們爭執不下,原因是總統蔡英文所提供的輓聯,沒被放在禮堂的正中間,讓家屬們決定重新調整位置,流程進行途中,則是決定讓現任高雄市議員李雅惠進行點神主牌的儀式。而在這當中,不分黨派的立委都會輪流送罐頭塔與蘭花到現場,並給家屬拈香致意。
直到現在,老一輩的高雄人的口中仍然流傳著一則有關紅白帖的「傳奇故事」:高雄市已故前立委朱星羽,每到民眾的喪禮現場,從會場外一百公尺遠的地方就會開始嚎啕大哭,並以跪爬姿態進到靈堂拈香、致意;新北市議員蔡淑君也是只要遇到比往生者比自身父親年長的長輩,也會行三叩首跪拜禮。
「台灣人要面子又重人情,你說,今天如果在喪禮上看到立委都做成這樣了,能不投給他嗎?」一位高雄民眾說。
實際上,這樣的紅白帖文化也與不同選區的地理位置、都市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特性有關。對於南台灣或是一些偏遠的鄉鎮來說,紅白帖變成地方政治人物與選民拉近關係的一種場合,有時甚至也是政治人物之間角力的場域。
曾有民意代表的助理在媒體上撰文分享,作為助理的一天行程:「民意代表最日常的行程就是跑紅白帖,一次就可以在一大批民眾面前露臉,『本利比』很合算;紅白帖要用『跑』的,因為每天次數很多,民代只是到場簽個名、照個相,不能慢步走、要用跑的趕時間。」
高雄市議員鄭光峰甚至專門聘請一名助理每天整理火化場預排的往生者火化名單。為了多跑幾場白場,助理會跟禮儀公司的司儀打招呼,讓鄭光峰先上前公祭,這樣才能把握時間繼續參加其他場次告別式。此外,台南市安南區長顏昇祺擔任區長一職十二年,目前受邀出席家祭並擔任「點主官」的場次超過六千場。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教授盛杏湲曾發表過〈再探選區服務與立法問政:選制改革前後的比較〉的研究,其中就探討立委在新舊制底下對選區服務的行為表現差異。其中關於紅白帖的研究數據顯示,第七屆立委,即便是在會期中,跑紅白帖都比選制改革前面臨選舉時的立委更來得積極,而到了選舉前幾乎全部紅白帖都跑的立委比例更高達 53.8%,部份參加與幾乎全部參加比例加起來達到九成以上,這顯示幾乎所以區域立委都無法「疏於選區服務」。
儘管目前檢討紅白帖的聲浪越來越大,但對於傳統地方政治來說,在兌換選票上,終究是獲得了一定的功效。
拜票
我體會到,他(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握手的那一瞬間,就是全心全意在跟選民傳達一件事:「請你相信我。你以後可能會聽到別人說我的壞話、說我如何,但請你相信我,我不是他們說的那種人。」這種相信,就是拜票的奧義。
掃街、掃市場、站路口、跟垃圾車、送遊覽車、挨家挨戶拜訪、陪進香、扮成公仔搏君一笑,為了讓選民記住自己、信任自己,進而投票給自己,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台灣在一次又一次的大小選舉中,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拜票」(即拜託選民投票給自己)文化與工作方法。
「你好你好,我今天是一個淡菜(青口)!」選前倒數一個多月,於福建省連江縣(馬祖)南竿鄉市場裡,民進黨候選人李問揹著一套神似「蚌殼精」的道具,笑嘻嘻地走進人群,向攤商與買菜的群眾拜票。馬祖原為國民黨的鐵票區,歷史上從未有候選人掛民進黨籍而能當選的案例,因此這次李問出奇招致勝,不但扮成馬祖名產淡菜拜票,還在市場與真淡菜合照,讓不少鄉親笑得合不攏嘴。他的競選對手、國民黨立委陳雪生在一旁看到,都忍不住說了一句「李問你花招真多耶!」
不過,李問如此「放飛自我」的拜票行動,實是在艱困選區才能擁有的「自由」,在其餘選區,主要政黨候選人都會有一套既定的拜票時程,大多數時候必須照表操課,地方的政治「前輩」也會爭相給許多意見,指點你「該怎麼選」才能勝出。
一般而言,選舉的拜票時程會在選前四個月開跑,但當選情激烈時,不乏新人提前六個月就開始「跑」的案例。在拜票之初,候選人與幕僚團隊會先盤點己方在地方上的人際關係,若以立委候選人為例,就會先向當地的縣市議員、鄉鎮市長、村里長、宮廟委員或農漁會總幹事請益,讓這些地方頭人帶著拜票。該先去哪個市場、站哪個路口、掃哪一條街,都有一套地方邏輯自在其中,如果沒有人事先指路,很可能事倍功半。
但在近年來,隨著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傳統鄉村社會網絡逐漸淡薄,候選人想要接觸住在高樓大廈裡、生活在熟人社會之外的選民,必須發展出一套全新戰法。近五、六年來,一些年輕候選人發展出「追垃圾車」拜票法,廣受好評,現在已經蔚為風潮。
所謂的「追垃圾車」拜票法,便是跟著垃圾車沿路拜票,利用居民在傍晚出門倒垃圾時,與他們一一握手、自我介紹、寒暄。一名松山區的選民表示,自己就曾經在倒垃圾時與該區立委蔣萬安握過手,「其實有點嚇到,因為倒垃圾還沒洗手,我就跟他說我手很髒,但他就說沒關係,還是誠懇地跟我握手問好,當下是真的很感動。」
另一個拜票的絕佳時刻,則是在上班時間站在選區內車流量較大的十字路口,以肥皂箱形式向選民說早安、自我介紹。雖然香港選舉也有「街站」形式,但因台灣許多上班族以機車為主要的通勤方式,所以「站路口」的主要受眾,其實是機車通勤族。一般而言,開汽車的人多半會關上車窗、播放自己的音樂,不一定聽得到候選人的拜票,但機車騎士沒有車窗可遮蔽,在等紅綠燈的時候,平均會有五十秒左右的時間,「這就是候選人介紹自己的絕佳時刻,準備好一個一分鐘介紹你自己的版本,天天講,大家就會記得你,最後是可以回饋在知名度、支持率上面的,」一名曾協助無黨籍候選人當選的助理如此分析。
在選戰日趨激烈的時候,由各政黨的政治明星親自陪同拜票,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戰場景。不但能讓這些資深政治明星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威力,也是政治前輩示範給後輩看「如何拜票」的絕佳時刻。在這次選舉中備受矚目的基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柏惟,便對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拜票功力印象深刻。
「賴院長他教會我一件事,就是拜票的時候,是有秘訣的。秘訣是什麼?你說什麼握手的角度啦、手怎麼伸、眼神怎麼看、怎麼跟菜市場的人聊天,這些小技巧都不重要。」陳柏惟說,「我體會到,他在握手的那一瞬間,就是全心全意在跟選民傳達一件事:『請你相信我。你以後可能會聽到別人說我的壞話、說我如何,但請你相信我,我不是他們說的那種人。』這種相信,就是拜票的奧義。」
選舉宣傳品
韓國瑜將中華民國的符號元素納為己有,讓支持者有個清楚且單一的符號認同情況之下,進行集體共創,達成一種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野蠻生長模式。加上韓國瑜簡單直白的口號,更讓「韓粉」周邊商品的數量,達到國民黨選舉史上之最。
每逢選舉,台灣街頭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就是滿街充斥著選舉旗幟、看板,光是一座天橋,每隔不到五公分就會被插上一個候選人的旗子,每面旗幟上頭甚至充斥「搶救」「拯救」「緊急」等訴諸恐懼、煽動式的口號,成為一種奇景。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對於許多候選人來說,尤其第一次參選的候選人,在沒有什麼媒體知名度的情況之下,若沒有通過看板、文宣品等方式曝光,幾乎不會有勝選的可能。
「選舉文宣就是一秒鐘的戰爭」民進黨現任立委鄭運鵬表示,民眾在路邊看到候選人的宣傳看板,時常是一秒鐘內之內的事,短短的時間內如何讓民眾印象深刻,變得至關重要。
根據中選會的統計資料,2018 年的九合一大選,有 93 位直轄市長、縣(市)長、1751 位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542 位鄉(鎮、市)長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14950 位(村)里長候選人參與選舉,總計全台有 17336 位候選人。
如此競爭激烈的情況,每位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創造能見度,在選舉期間大量製作廣告看板、旗幟、宣傳車、選舉小物,文宣品等等,又會在當中想辦法繼續創造下一波的話題。
而文宣品除了具備宣傳的功能,還有其餘特殊功能,以看板來說,有許多支持者會在選前主動釋出自家的牆壁,或是承租大型廣告看板給候選人,以作為宣傳上的經費支持。此外,對於候選人來說,提前刊出看板,也是釋出開放政治獻金的一種信號。
實際上,台灣的選舉文宣廣告,就像與台灣民主化浪潮一樣,曾經歷過多次的轉變。
1994 年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找來現任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負責文宣。當年 25 歲的羅文嘉覺得台灣的選舉文化過於沉悶,大膽採用有別以往的宣傳策略,像是啟用 CIS 的設計概念至選舉文宣中,以及擺脫傳統辦演講會,舉辦大型造勢晚會,甚至製作選舉歌曲《春天的花蕊》《台北新故鄉》,加深民眾的記憶度。
這些別以往的文宣策略,讓陳水扁順利拿下原為國民黨大票倉的台北市,同時也深深影響民進黨往後的選舉文宣策略。
隔了四年,國民黨派出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找來已故廣告人孫大偉為他操刀一系列知名文宣,使得馬英九的人氣扶搖直上。與此同時,陳水扁陣營也推出大賣的周邊商品「扁帽」,雙方陣營在選舉文宣上相互較勁,為當時的政治廣告帶來不少新的創意。
但若撇開雙方陣營的政治明星光環,民進黨在選舉文宣的手法上,確實走得更前面,以「扁帽工廠」來說,就正式開啟了台灣選舉周邊經濟的關鍵。羅文嘉告訴《端傳媒》,他希望每一次的選舉都能帶來以些新的嘗試,這當中「重用年輕人」就成了一個關鍵,「只有年輕人才會真正懂得什麼語言能真正吸引年輕人。」
而近幾年,台灣的文宣策略又有了更新的突破,以 2014 年的台北市長選舉為例,當時柯文哲主打「改變成真、持續發生」的競選主軸,強調自己「不插旗幟」、「不開宣傳車」、「不向媒體買業配」也「不打負面選戰」等傳統選舉方式,並將此與進步價值畫上等號,吸引到不少年輕選民的關注。此外,2016 年的總統大選,包含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三組候選人都跳脫了傳統的競選設計。
到了 2020 年的總統大選,雙方陣營在選舉主軸上,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中華民國派 V.S. 台灣派之爭。韓國瑜的競選主軸與主視覺,由「UP」構成整體 logo,色調採用中華民國國旗的藍、紅色,口號則是「台灣安全、人民有錢」。
而蔡英文則主打「台灣派」,競選主軸「2020 台灣要贏,Let’s Win!」早於韓國瑜兩個月前公佈,此次主視覺選擇直接以文字呈現,符號則是採用向前、向上的三角形為主要元素,競總表示,這代表著國家的進步和民主的進步。
若仔細觀察雙方陣營的文宣戰,操作上有相當有趣的差異,韓國瑜將中華民國的符號元素納為己有,讓支持者有個清楚且單一的符號認同情況之下,進行集體共創,達成一種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野蠻生長模式。加上韓國瑜簡單直白的口號,更讓「韓粉」周邊商品的數量,達到國民黨選舉史上之最。
至於民進黨的文宣策略向來就以創意與美感取勝,因此當競選總部製作出主視覺之後,會採取一種「中央廚房」式的管理模式,由中央先行定調視覺風格,不管是字體、用色、排版與設計,以一種生產線方式,集中管理與生產,有效的控管品質。以競選帆布來說,小英競總文宣部就統一給地方立委公稿,像是標準字、定裝照。不過,民進黨的地方立委除了黨中央所釋出的文宣品之外,也有不少人會另外製作有創意的文宣小物,吸引更多民眾。
對於候選人來說,文宣品是宣傳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利器。對於支持者來說,文宣品同樣也是凝聚自身政治認同的重要媒介。
假牙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批在經濟起飛前度過兒童期的老人家,有很高比例的牙齒健康品質堪憂。老年人牙齒品質低落,又難以負擔假牙經費,進而推動政治人物競相補助假牙以爭取民心,也帶給競爭對手或繼任者強大的壓力。
選舉時期,候選人總是會端出各種針對長者、學童或弱勢族群的補貼,但在近十年來,「補助老人裝假牙」成為一種流行的選舉支票,深得高齡選民與其家人的認同。雖然補助假牙的政策多半在地方選舉(即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才會被提出,但在這次全國性的選舉當中,亦有立委帶著假牙模型前往選委會登記,突顯自己的主要政績即是「假牙」,讓假牙戰爭自去年延燒到今年,由地方燒進中央。
回顧2014年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台南市長候選人賴清德在競選時提出「65歲以上長輩免費裝置全口假牙」政見,民進黨台中市長候選人林佳龍也喊出「全面補助65歲以上長者全口假牙」,基隆市、彰化縣、苗栗縣等地的縣市候選人,也曾經提出相同或類似的假牙政見。
其中,在新北市長侯友宜、蘇貞昌的對陣中,雙方甚至一度在政見辯論會上為了「假牙」互相開槓。當時,民進黨候選人蘇貞昌提出「擴大補助老人假牙」政見,侯友宜則認為,這並非正確的補助方向,老人家恐會因為補助易得而「拔真牙、裝假牙」,對此,蘇貞昌則神回「會(有人)拿石頭打碎自己牙齒只為了裝假牙嗎?」
侯友宜當時的主張,不乏學理根據。侯友宜拿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指出,「顧真牙比裝假牙更重要」。蘇貞昌則回擊,只要是牙齒好好的人,都不會刻意拔掉真牙去裝假牙,侯友宜的說法很外行,且「桃園、台南、基隆都有(補助),只有新北市沒有。」蘇貞昌表示,自己會向中央爭取經費,讓老人更快樂。
在2014年選舉結束之後,許多候選人都不吝兌現這項假牙政見,其中最受人矚目的縣市首長,當數台中市長林佳龍。林佳龍在競選期間,提出要「每年編列3億元、幫65歲老人裝假牙」,當選後的那一年底,林佳龍宣布,已經補助轄區內的四萬多名老人免費裝假牙,市政府甚至邀請接受補助的老人跟市長一起共進午餐,一起「啃芭樂」以證明牙口健康,掀起假牙補助的高峰。
持平而言,假牙政策之所以成為台灣選舉兵家必爭之地,並非全無來由。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批在經濟起飛前度過兒童期的老人家,有很高比例的牙齒健康品質堪憂。根據衛生福利部心理口腔健康司〈(民國)104-105年度成年與老人口腔健康調查計畫〉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平均自然牙數為16.7顆,80歲以上老人全口無牙率為12.7%,有牙周問題者更高達88%,比例高居全亞洲之冠。
老年人牙齒品質低落,又難以負擔假牙經費,進而推動政治人物競相補助假牙以爭取民心,也帶給競爭對手或繼任者強大的壓力。2018年市長選舉,林佳龍落敗,國民黨籍市長盧秀燕上台後,因年度預算編列額度等原因,有部分老人的假牙補助時程被推遲,地方便開始耳語「換了市長就比較沒錢裝假牙」,大有不滿之意。市府衛生局則再三保證,一定會籌措經費,讓有需求的長輩得以早日裝上假牙。
2020年,民進黨平地原住民立委陳瑩,帶著大型假牙模型,在族人陪伴下登記參選,以「補助族人裝假牙」作為她四年來的主要政績。陳瑩在現場表示,原住民的缺牙率非常高、但平均收入又普遍較低,無法負擔安裝假牙的昂貴費用,她自2017年開始即爭取全國原住民都能平等接受補助,不必等到「全口掉光」再申請補助、不必再忍耐著不裝假牙。
陳瑩高調的舉動,引來對手批評「假牙買票」,她則大力回擊「照顧長輩的健康有什麼錯?你們的良心在哪裡?誰敢擋這筆預算?我絕對跟你們拼命!」引來不少曾經受惠的族人發言相挺,感謝她替家中長輩爭取的假牙補助。
一名資深國會助理觀察,假牙補助除了讓有需要的民眾受惠、感念在心之外,「這也是一種深入民間做組織的方法。因為老人家通常對傳統政治勢力忠誠度比較高,對於那些想要挑戰現任的新秀政治人物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交通建設
回顧台灣自1996年總統開放直選之後,每逢選舉,執政的一方幾乎都會開出不少重大建設支票,而興建中的軌道交通設施也經常「剛好」在投票日前夕開通,似是要藉此博得地方選民的好感。
「行政院決策,高鐵南延屏東!」2019年9月10日上午,出身屏東縣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回到老家視察台鐵六塊厝車站南側時,對台下的屏東鄉親宣布「高鐵南延屏東方案」正式拍板定案。「水啦!」鄉親們報以熱烈掌聲。
「我很高興當年從屏東開始,今天又回到屏東。雖然38年來我沿路都這樣走,」蘇貞昌指著一張舊照片,照片裡頭,他的競選車卡在泥濘裡動彈不得,眾人正協力推著車輛,「但今天如果能夠改善屏東的交通,打通任督二脈,讓西部高鐵、東部快鐵,讓台灣成為一體。」
此時,距離2020總統大選日,還剩下123天。
台灣高鐵自2007年1月5日試營運以來,歷經12個年頭,已從最初的「板橋—左營」路線到如今加入雲林、苗栗、彰化、南港站點,全長345公里,從北到南貫穿台灣人口最稠密的西部走廊,造就「一日生活圈」。
事實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於1990年代開始規劃高鐵時,在《台灣西部走廊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第一階段路線圖是包含基隆與屏東的,甚至建議延伸路線至台灣島最南端的墾丁。「但後來因為運量不夠、效益不足就刪除了。」當年參與高鐵規劃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回憶,那時在權衡「基隆—屏東」跟「台北—高雄」的票價收入、投入成本後,在第一階段便將基隆與屏東剔除高鐵營運路線。
30年後,中央政府卻決定將高鐵路線南延屏東,所需經費約554億元新台幣。交通部說明,高鐵延伸屏東是為了推動「西部高鐵,東部快鐵,打造環島高快速鐵路網」的其中一環;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也表示,這是落實交通平權、國土均衡區域發展。
對於這樣的結果,張勝雄率先跳出來大力反對:「政府有義務提供人民基本、可達的運輸服務,但高鐵是『高等級的運輸服務』,應該使用者付費、不能夠花太多政府的資源。」他並以目前高鐵各站周邊新市鎮的發展為例,認為以供給做為導向的交通建設,目前在台灣仍行不通,「至少從高鐵這30幾年的經驗來看,我們沒有成功的經驗,而且運輸系統往往是投資很龐大,若沒有明確需求就去蓋,就變成現在的蚊子館。」
選前2個月,中央又決定將宜蘭的北宜直線鐵路改做高鐵延伸宜蘭,估算將花費955億元新台幣的經費。面對交通部在選舉前夕不斷大開軌道建設支票,張勝雄決定辭去交通部審查委員,甚至發起連署,要求交通部「建立公開且制度化的審議機制」、「公開所有重大交通建設的報告與審議過程資訊」。
回顧台灣自1996年總統開放直選之後,每逢選舉,執政的一方幾乎都會開出不少重大建設支票,而興建中的軌道交通設施也經常「剛好」在投票日前夕開通,似是要藉此博得地方選民的好感。
以1996年總統選舉投票日3月23日來說,台北捷運第一條路線「木柵線」便搶先在2月27日開放免費試乘活動。該年,除了定向軌道建設之外,興建中的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高速公路,自1995年7月至投票日前兩天3月21日,一共開通5段交流道。
在2000年與2004年的選舉中,通車的多半是高速公路路段。2008年總統選舉的選前兩週,高雄捷運正式開始營運,前一年的7月10日,交通部也宣布由台灣鐵路管理局成立捷運處,預計將負責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的營運,不過在馬政府當選之後,交通部評估後決定改交由桃園縣政府成立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另外,台灣高鐵也是在選前一年全線開通。
台北捷運自1996年通車後,至今仍陸續興建中。2012年總統大選前一週,北捷橘線大橋頭-輔大段通車;2014年年底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前夕,北捷綠線的西門-松山段也搶在選前兩週通車。搶攻2020總統大選選票的新北環狀線,第一階段預計將在2019年年底上路。
另外還有像是2014、2018九合一地方選舉前夕分別開通國道十號(高雄支線)里港交流道與屏東交流道,以及2016年總統大選前一個月,高鐵新增三站苗栗、彰化、雲林正式加入營運等,不一而足。許多國家重大交通建設,「恰巧」都在大選日前正式啟用,雖然主政者都會強調,政府只是按照原訂時程進行建設,但不少選民仍心知肚明,這就是選舉前夕的紅利。
民主化使得國家重大交通建設的決策與選舉密不可分,甚至也讓興建過程曠日費時,台北捷運即為經典一例,網路上就流傳著這麼一條段子:「專制中國蓋一條千里高鐵只要四年,民主台灣捷運新莊線十幾年還沒蓋好。」台北捷運在台灣經濟起飛的1980年代開始規劃,施工期湊巧碰上1990年代民主化浪潮,公民意識抬頭、選舉文化熱絡,在「威權技術官僚」過渡到「公民社會」的過程中,選舉前夕難免仍有「以國家重大建設當選舉支票」的現象,而交通建設不但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更隱含著城鄉之間的發展矛盾,往往成為多股社會力量拉扯的最前線。
「重大軌道交通建設蓋得慢,這在所有民主國家裡面都一樣,不是只有我們。」張勝雄認為,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公民社會的意識仍有不足,導致選舉時政治人物會以交通建設爭取支持,民眾也不思考這樣是否有浪費公帑的問題,只為自己考量,「(交通建設)絕對不是說因為你有我就一定要有,而是要根據交通問題本身來思考解決方案,這才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事情。」
跑紅白事三叩九拜那段笑哭😂 政治人物為了選票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特别有趣的总结!一目了然,非常期待之后的分项解说文章。
身為臺灣人看到假牙真的笑出來了,
這議題現實生活滿少人討論的。
假牙……我真的完全沒想到 XDD
長照太遠,假牙比較具象化一些,以策略來講還真的弄對了。
跟垃圾車拜票也是有技巧的,不要在人家還沒倒垃圾時上前去,
那時兩手都提著垃圾,要握不是、不握也不是,當真令人討厭。
//這顯示幾乎“所以”區域立委都無法「疏於選區服務」//
應為“所有”
這系列真好~
看得我好想去买选举周边啊,太有意思了
我想樓下有點誤解了
這邊說的高鐵延長案只會通到屏東市
恆春(墾丁)還是太遠了不管怎樣都延不過去的
去年年底去台湾自由行跨年,坐高铁从台北南下,到高雄只需要三个多小时,但是去垦丁由于不通高铁,包车花了很长时间走恒春半岛的环海公路,非常不便。现在台湾在着力发展旅游业,像垦丁这样的旅游胜地不通高铁,不但不利于当地吸引更多游客,也会影响游客在台湾观光的便利程度。尤其是台湾去年全年游客突破1100万人,与30年前大不相同,执政者对交通基建做前瞻性的考量,大方向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選舉用字被這樣介紹好療癒啊,政治在台灣真的是全民運動兼行銷戰爭
哭伯=靠北
(关于立委跑红白场的感想)
期待
假牙這個切入點真的令人耳目一新!
我不知道原來端也有這麼武斷的政治立場(指中國台灣圖說)。
請問是刻意為之還是忘記修正?
請問小編,朱立倫那張圖寫「中國台灣」是想表達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