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梁俊彥:選舉工程?運動效應?香港區選的微觀分析

本文主要基於筆者在選戰中的參與及觀察經驗作基礎,根據目前已知的投票結果來推算。

梁俊彥:選舉工程?運動效應?香港區選的微觀分析
2019年11月24日區議會投票日,沙田瀝源邨市民排隊投票。

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本週一出爐,面對泛民與建制派所佔席位的「逆轉」格局,常見的問題是,到底多出來投票的一百多萬選民是怎麼被動員出來的?他們都投了誰?從他們的投票意向中如何判斷民意的走向?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詳細的選民出口數據。香港選民資料一般可以在選舉登記冊查閱,或在應屆選舉投票及行政工作完成後,經由選舉事務處查閱各選區及其票站,來得出參與投票選民的「年齡」及「性別」統計數字(但不涉及投票意向),大概需要在一個月之後。

不過選舉工程的實務分析可以從現實面觀察,也部分地回應以上問題。本文便主要基於筆者在選戰中的參與及觀察經驗作基礎,根據目前已知的投票結果來推算。

建制派有新的動員方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