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從毛到習,70年中共國慶閲兵的敘事演變

閲兵的意涵總在閲兵之外,主政者既在表明個人威望,同時也在描繪國運。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巨幅肖像在遊行隊伍上,以慶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巨幅肖像在遊行隊伍上,以慶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文惠時

刊登於 2019-10-02

#中國國慶#閱兵#紅色中國70年#評論

閲兵,是中共建政、權力更迭的歷史註腳。過去的70年間,閲兵的意涵總在閲兵之外,主政者既在彰顯個人威望,同時也在勾勒國運前程。

毛、鄧:戰略震懾,提振士氣

1949年後,閲兵式貫穿的十年,是戰事與運動跌宕的十年,閲兵的目的是「臨戰壯膽、威懾敵方」,也是「炫政績、劃界限」。

過去的70年間,中共已經舉行了15次國慶閲兵。這一自春秋「觀兵以威諸侯」的儀式沿襲至今,官方敘事迥異。在毛時代,閲兵是常態,1949年至1959年十年間曾舉行過11次,直到三年自然災害開始後的1960年9月,才改為「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閲兵」。毛在1949年開國大典曾宣讀政府公告,然而在1950年至1959年期間,講話人和檢閲人均為解放軍總司令或國防部長,而毛本人並不發表講話(參見下文十一閲兵講話人、檢閲人、總指揮一覽表(1949-2019)),僅在城樓上示意。經過方隊時,檢閲人通常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受閲官兵回應:「萬歲!萬歲!萬歲!」,一直到1984年才變為我們現在熟識的「首長好-同志們好」的口號。

中共政權甫成的首次閲兵,在立法制憲、組建政府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之後舉行。當時為了儘早建政,以防國民黨侵擾,中共將原定於次年1月的政治協商會議提前至1949年9月21日。之後10月1日的閲兵,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閲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車先檢閲各兵種部隊,然後列隊依次通過天安門城樓,再接受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檢閲,歷時近三小時。

當時新政權外交孤立、內部尚未「統一」(西南、華南等地仍受國民黨管轄),閲兵軍備大多為戰時繳獲的外方武器,空軍方隊為防偷襲還破例掛彈受閲,毛不禁感歎「閲兵也是出戰」。但毛澤東閲兵實際上底氣十足,因為當時的中共軍隊南下西進勢如破竹,聯合政府也在民主黨派、國民黨左派和普通民眾的支持下逐漸成型。毛澤東先於政協會議上表示「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此後在閲兵時,才正式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