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雪洗去了什麼,摧毀了什麼?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9-09-23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Cwy,回應《李立峯:市民如何看待示威者與警方使用的武力》

「包容暴力」首先警察是社會之中唯一能合法行使暴力的的社會單位,是因為社會中的每個人約束自己,將行使暴力的權力交出。試問哪一位身體健全的人類沒有行使暴力的能力?然後社會會要求將已交出的行使暴力權力得到合理的,在有條件的,在有程序下使用。社會會監察哪些暴力有沒有被合理使用,而使用的人亦會顧忌社會的反應,否則便會失去公信力和支持。哪現在究竟哪一方比較顧忌社會的反應?哪一方在考慮行使何種暴力時會害怕失去社會認同?哪一方即使沒有社會認同後仍然可以存在?究竟誰才是竊取了行使暴力權力的一方?雪崩正確來說是自然界中必然發生的自然現象,若強要為其冠以是非,可能要看那雪洗去了的是什麼,摧毀了的是什麼。

2. Halfmoon,回應《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讓我想起蝙蝠俠三部曲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的一幕,從來無人能夠爬出深淵,多數大家都學會在黑暗中生存,在黑暗中出生的小孩,反而無畏的爬出了深淵。是絕望先生出了恐懼? 還是因爲恐懼所以放棄了希望?

3. 還我漂漂拳,回應《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除了趙彈磁鐵,埋別人祈願牌那個還被髮了「三退聲明」。利用維護統治為目的、無處不在的實名制監控造成的身份信息泄漏起底粉紅,再以統治者最忌諱的敏感詞/線上線下串聯將趙家鐵拳引向他們,這種文明社會中並不道德的做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卻處處透着黑色幽默。

4. 嘿嘿哟呦,回應《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我的觀點依然不變,在中國政府全面管治和對權力畏懼下節選過的網絡民意,到底可以代表多少人呢?國人私下的政治立場真的和政府那麼合拍嗎?同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有效地掩蓋多少社會和政治問題和不滿?目前的這種“平衡”可以持續多久?如果經濟進入低迷期,暫定為GDP增幅低於4%(到目前為止所有已知的經濟體都會有高低潮),社會不滿和反思的烈度會有多大?政府能夠有效管控及自我糾正嗎?這些問題是可以決定近未來中國的國運。

5. Fai,回應《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中國人的愛國普遍而言其實是「對共同體的忠誠」,多於現代意義上的政治理念。用感性連結來駁斥政治應然,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而且,皮連肉,你用理性去扯,人會疼,起碼不舒服。

如果這麼說,我不得不承認,看起來叫人氣結的民族感情,從另一個角度講,是種對生活集體的忠誠。但這種感情一應曰之「樸實」,我是不同意的,當它被無限擴大到土地、民族、歷史,尤其是國家政權時,成為絕對,就是政治規訓。中間是應該要有界線的。這裏或能反映出中國人另一種深層心理,他們會說我把自家日子過好就得了,我也不懂政治,這正是對界線的隱約把握,知道有些東西被擴大到一定範圍時就出現異化,或非初心本願的東西。中國人未必沒有這種自省,但是朦朧。尤其在面對更異質的外來挑戰時,因為缺乏政治語言和思考訓練,最方便就手的就是民族主義,而又隨時毫無扞格地歸屬於樸素情感來。中國人,是這樣統一自己的。

也因此,否定國家會在很多情況下迅速滑向否定個人的極端。捍衛國家與捍衛個體成為一體。中國被否定的焦慮成為個人被否定的焦慮。而在政治規訓的實踐裏,國家的確綁架了很多個人,包括他們對生活集體的樸素感情。

有些東西必須先得到正面確認,才能被超渡。

6. Scylla,回應《中國大陸民眾的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邏輯》

帶著鐐銬的人帶久了,以為自己本來就是屬於那種適合帶鐐銬的人,甚至就著如何在鐐銬下活出精彩人生作出了種種的研究,並且對於質疑鐐銬必要性的人作出猛烈的批判。心裡門兒清的一個兩個跑得比保特還快,老早買上鑰匙逃掉了。而剩下來一群還在琢磨著這枷鎖是多麼符合國情,多麼適合自己的別有用心者,則還在對他人孜孜不倦地宣揚著自由的可怕和邪惡,把好好的下一代教育成了一個個delta和epsilon,吸著民族主義的soma吸得不亦樂乎。

讓奴隸愛上自己的項圈,甚至覺得這項圈是必要的,是一種美德,是體現自身價值唯一的方法——極權下的精神病,不外如此。

7. folldark,回應《未完成的進行式:史明「臺灣民族主義」》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有幾個關於這個議題的想法。首先是作者認為大多數台灣人對民族主義抱有批判懷疑。或許大家生活的階層有落差,但是我生活周遭的人們似乎沒有把這種歐美對民族主義的反省加入自己的性格裡。再者,主張台灣人受壓迫而需要獨立,必需說服大眾「中華民國」是壓迫者。對於史明這樣走過日本統治又經歷中華民國統治的人來說,「中華民國是壓迫者」是很直觀、明白的。但是現實的困境是,基於多種因素,現時有許多人並不接受這樣的歷史詮釋,甚至把自己與中華民國的命運綁在一起,而對於「中華民國被(台獨)消滅」感到憤怒、畏懼、不解。有時候我真的很好奇,一個閩南裔的中年基層民眾,從未曾在黨國體系中獲得青睞與關愛,為何蹦生對青天白日旗的熱愛。(看看韓候選人的競選會場)

除了必要的轉型正義,我認為歷史詮釋與認同是很個人的事,隨然我很想去影響他人,但是我完全接受他人的認同與我的同樣有效。如果不能說服所有人接受中華民國是壓迫者,是否還有其他建立新國家與新國名的理由?我覺得有。因為台灣包含許多不同時代前來,有不同文化的族群,而每個族群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與尊重,這也是將來這個國家的基本價值:多元文化共生共榮。因此我們不能預設單一族群的文化是這個國家的主幹,我們拋棄「中華」做為國名,並非對有中華文化或中華認同族群的否定與排除。他們仍在,但他們必須跟其他人一起站在同高的高度上,也因此「台灣」是比「中華」更適合的國名。

8. 哈勃,回應《未完成的進行式:史明「臺灣民族主義」》

作者借史明的人生歷程討論所謂「台灣民族主義」的可能性,實際上忽略了很多客觀的因素以及歷史發展規律。所謂客觀因素是,台灣作為一個島嶼孤懸海外,與大陸有天然阻隔,在舊時代,即皇權時代極易被統治者所輕視(功能上而非主權上),作者所言台灣島的種種遭遇,除了殖民,海南島也或多或少遇見過,所以不應以此原因將台灣島特殊化。而在當今社會,顯而易見地,台灣島不可能再遭遇此種對待,因其是國際目光聚焦之地,也是多種政治力量博弈的重點,所以它只會越來越重要。所謂歷史發展規律是,中國的歷朝歷代,一個重要的政治使命就是維護領土完整,即便在分裂的時代,也始終不乏統一的力量。隨着某一政治力量的強盛,國家最終會走向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清代結束以來,中國一直是分裂狀態,目前大陸的實力已經全面壓制各種分裂的力量,所以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是必將來臨的。另外,台灣也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地方主義」,可以發揚自己的地域特色,宣揚自己的文化,這與是否統一是不矛盾的。縱觀歷史,台灣島與已經從中國版圖中分裂出去的任何部分都完全不具有相似性,而具有相似性的港澳已經成為特區。所以台灣故事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我希望能和作者一同見證。

9. Joechuang,回應《未完成的進行式:史明「臺灣民族主義」》

  1. 關於「所谓历史发展规律是,中国的历朝历代,一个重要的政治使命就是维护领土完整,即便在分裂的时代,也始终不乏统一的力量。随着某一政治力量的强盛,国家最终会走向统一。」:

首先,所稱「中國」本質上是浮動且模糊的概念;是由現時觀察者由後往前回顧歷史時,就概略地區上過去曾發生過的政權轉移,在概念上的「化約」。各朝代疆域有消有長,文化上即便相互影響、累積,也存在個別差異。

如果就個別朝代來看,更加清晰。即便朝代間因戰爭或其他因素而由後者取代前者政治權力,事實上仍是不同國家:清朝不會認為它是明朝的「後裔」,明朝也不會認為自己是「繼承」元朝。譬如明清交替之際,即使由後見之明觀察清朝最終「統一國土」,當時位處北方的清朝與位處南方的明朝仍是兩個國家,自不待言。

因此,此處所稱歷史規律,只是「國家間」相互併吞、分裂的規律,而非「一國」的統一、離散;所謂「國家統一」,只是歷史觀察者後見的粗略化約。

  1. 關於「目前大陆的实力已经全面压制各种分裂的力量,所以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是必将来临的」:

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人口、軍事、外交上確實具有明顯優勢,但如果僅因過去歷史分分合合便推論現今也必如此,恐怕失之武斷。

近一百年各國間因科技、經濟長足發展關係日漸緊密、甚至相互牽制,與過往數千年各國因地域各自分離的情況顯有不同。千年前歐洲各國不會在意漢朝發生了什麼戰爭,但如今金融危機、美中貿易戰、南海爭議卻能讓各國皆受牽連。

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眾多國家經貿夥伴,更是國際生產鏈上重要鍊結;相對的,其經濟與內政穩定,也同樣倚賴與眾多貿易夥伴國之良好互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戰爭決定,已無法一廂情願地認為不必考量其他國內外壓力。如仍以千年前歷史推論今日國際關係,不免有些輕率。

  1. 關於「纵观历史,台湾岛与已经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的任何部分都完全不具有相似性,而具有相似性的港澳已经成为特区」:

事實上,此間關鍵並非台灣與其他所謂「分裂出去的地區」有何相似,而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何不同。

儘管台灣的民主政體與自由風氣,相較其他國家或仍屬年輕,但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制政體大相逕庭。民間文化與核心價值上的差異才是區別兩者的關鍵。

如欲以港澳為例,香港、澳門成為特區,事實上並非因其與大陸具有相似性,而是因「兩國間外交行為」所致(香港之於英國、澳門之於葡萄牙)。至少在香港,文化上、核心價值觀上便與大陸有明顯區別,反送中以來爭議便能見其所以。

因此,僅以港澳歷史推論台灣未來,恐怕有待商榷。

10. 洛秋心,回應《未完成的進行式:史明「臺灣民族主義」》

我總有兩個問題:1、真的存在好的國族主義和壞的國族主義嗎?2、脫離國族想像就無法進行共同體建構了嗎?

就好似香港一樣,有反思力的激進派(所謂有反思力是說清楚明白民族是建構而非本質的)有意識地建構起香港民族,以進行反抗動員,一樣還是這兩個問題:香港國族主義在什麼意義上是好的?除了國族主義沒有別的想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