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大選前戰,各候選人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日前柯文哲屢屢「失言」,稱名模林志玲結婚懷孕是「退出(漂亮)比賽行列」,稱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還說自己「討厭外省人」。事實上,從柯文哲以素人身份競選台北市長開始,歧視言論就一直不斷,此時被抓住「做文章」,自然也有選戰的背景;但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柯文哲」作為一種現象,如同韓國瑜一樣,既承載近年台灣政治的民粹想像,反映一代人的品性特點,但也難以避免地遭遇想像破碎的尷尬,同時為2020選戰增添並不明朗的變數。到底如何理解柯文哲其人及這種現象?包括他對蔡英文的「深仇大恨」?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的短評曾在台灣島內引起廣泛關注。日前,他對柯文哲臉書按讚數持續下跌的現象再發表短評,端傳媒獲授權,綜合他臉書上的兩次帖子為一篇短文並轉載,內容有所編修。
在柯文哲與韓國瑜兩位市長輪流自爆後,有人對柯文哲發起了退讚活動,由於從未對柯文哲臉書按讚,我對此一直抱持著旁觀者的心態,不過見到臉書滿是柯文哲粉絲數目的截圖,恍若時光倒流。
我對柯文哲十分了解,因為就讀建中與台大時期,身邊從來不缺這樣的同學。無論在建中或是台大,都有些同學成績很好,但算不上絕頂聰明,必須拼老命的讀書,但也無法與真正才華洋溢的同學相提並論。由於無法反映在分數上,這種差距通常不易為外界一眼望穿,但是我們心知肚明,柯文哲就是窮畢生之力也無法追上真正絕頂聰明的同學,所以他必須焚膏繼晷的努力不懈,又生長在父母溺愛只知讀書的環境中,所以最終活成了除了世俗名利外一無所知的狀態,對分數汲汲營營到中年還會為聯考失利而從夢中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