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曾奕文:香港80年代後才有政黨?被遺忘的戰後拼圖

當傳統的士紳已經不能代表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戰後居港的新移民時,誰異軍突起?

曾奕文:香港80年代後才有政黨?被遺忘的戰後拼圖
香港革新會(Reform Club of Hong Kong)是香港早期的政治團體,由貝納祺於1949年創立。

【編者按】: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與《端傳媒》長期合作的稿件。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從2019年2月起,SHKS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新撰寫了《香港最早期政黨及民主鬥士:革新會及公民協會》一書,以下可視為作者對此書的介紹與心得。

一直以來,香港史的論著都認為本地政黨在80年代後才誕生,而香港人在90年代開始才比較關心政治。(註1)這誤解建基於不同的理論:包括難民心態、行政吸納政治,以及傳統中國人性格等。(註2) 然而,當我仔細閲讀本地的舊報紙時,我開始發覺以上的論調頗值得商榷,並發現香港最早期的政黨——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在二戰後便相繼成立。(註3)作為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以及監察政府的政黨,它們除了爭取民主發展之外,還特別關注香港的房屋政策、醫療保障、教育普及、以及社會的不同問題。

如今,革新會及公民協會的歷史角色已漸被遺忘,而學者關於香港政黨以及爭取民主運動的討論仍然只限於80年代以後,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就着這段歷史空白之處作簡單介紹。

《香港最早期政黨及民主鬥士:革新會及公民協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